朝鮮新建5000噸級驅逐艦發生重大下水事故,朝鮮領導人親眼目睹了整個過程,并嚴厲指責了事故方。事故原因初步判斷是經驗不足引發的,背后透露出了朝鮮軍工大干快上、急于求成等問題。
據朝中社報道,當地時間5月21日,朝鮮領導人在清津造船廠,參加第二艘國產5000噸級驅逐艦下水儀式時,驅逐艦在下水過程中發生了嚴重事故,導致艦體出現損壞。
【朝鮮第二艘國產5000噸級驅逐艦下水前的衛星照片】
朝中社給出的事故理由是:下水過程中,因指揮不熟、操作不慎,沒能保障底盤移動平行度。結果,船尾部分的下水滑板先脫離擱淺,部分區段船底被破孔導致船艦失衡,船首部分未被脫離船臺。
怎么理解這段話呢?
清津造船廠所使用的下水模式是“側滑式”,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滑車平臺,讓艦船側向從船臺滑入水中。
期間,造船廠需要確保艦船以平行水面的姿態進入水中,否則就會出現船首或船尾先入水,讓另一邊擱淺的情況。輕則磕碰艦體,造成損壞,重則搞不好整艘船都會有側翻傾覆的風險。
【清津造船廠的側滑船臺】
朝鮮這次的事故直接原因就是船尾比船頭先下水,導致整船側傾發生擱淺,部分艙段因為和滑車平臺發生碰撞,導致艦體破損進水。
這類事故在造船業屬于相當低級的事故,基本只要負責下水作業的人員進行過充足的訓練,有經驗基礎就能避免。
反之,這也說明朝鮮并沒有為這場下水做好充分的準備。而這背后牽扯出的問題,就涉及朝鮮在軍工領域大干快上、急于求成的工作態度。
【美國自由級瀕海戰斗艦側滑下水】
在政治層面上,朝鮮5000噸級驅逐艦算是一種“軍事奇觀”或“獻禮工程”。它本身的性能并不是重點,重點是讓外界相信,朝鮮有能力發展出可以威脅美國、日本以及韓國的先進武器,從而為自己在半島問題上爭取到更多博弈籌碼。
這一點在朝鮮首艘國產5000噸級驅逐艦“崔賢”艦上就有體現。
開源情報顯示,作為一艘驅逐艦,“崔賢”艦并沒有在防空、反潛任務等傳統驅逐艦的任務能力上,性能可謂平平無奇。
在傳統驅逐艦沒有的戰略打擊能力上,“崔賢”艦卻有著獨一無二的優勢。它可以搭載至少10枚艦載戰略彈道導彈,垂發系統也可以發射戰略巡航導彈。論戰略打擊能力,確實是在一眾驅護艦中“獨樹一幟”。
【崔賢艦武器配置示意圖】
朝鮮會一次開工兩艘這樣一種定位極其特殊的船,意味著他們正尋求在短時間內迅速加強自身的戰略打擊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朝鮮人難免會有趕工期的問題出現。
再加上清津造船廠此前沒造過5000噸級艦船,更是缺乏大噸位艦船側滑下水的經驗,會出問題也就不奇怪了。
哪怕是這次下水事故發生后,趕工期的問題依然存在。
例如朝鮮領導人就表示:“盡快修復驅逐艦是直接關乎國家權威的政治問題,而非單純的業務性問題。無論如何也要在6月全會召開前完成。”
哪怕有這次教訓,朝鮮軍工大干快上的態度,短期內估計不會有太大的調整。
【崔賢艦可以發射戰略巡航導彈】
不過朝鮮這次對待事故的態度卻可圈可點。
比如說朝鮮官方第一時間公開事故細節,朝方領導人點名要軍需工業部、國家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金策工業綜合大學、中央船舶設計研究所、清津造船廠這5大部門“領罪認罰”。
涉及軍工領域的事故會有如此大方的信息公開,放眼朝鮮歷史都是極為罕見的。
一方面朝鮮近年來的發展,還不至于因為一艘驅逐艦的下水事故被抹殺,朝鮮官方不怕暴露這些缺陷。
另一方面,朝鮮也很清楚,在西方高分辨率的間諜衛星面前,這起事故根本藏不住,與其瞞著然后被外界肆意解讀、抹黑,倒不如坦然公開事故原因。
【正在建造中的朝鮮第二艘5000噸級驅逐艦】
這次的驅逐艦下水事故雖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是教訓依然慘痛,畢竟一個月前崔賢艦下水大操大辦宣傳效果極佳,結果二號艦就嚴重翻車,這讓朝方在情感上也很難接受。
不過這期事故歸根結底還是人為因素導致的,要想糾正并非難事,但是朝鮮軍工這種大干快上的模式是不是會因此得到糾正,那就難說了。
朝鮮軍工現在面臨的問題除了經驗不足外,還有資源不足和人力不足等問題。
朝鮮的國力十分有限,但又同時推進各種新項目。這分一點,那分一點,留給每個項目的資源更加緊缺。
也難怪朝鮮領導人會點名5大部門“領罪”,這些部門承擔著資源協調、分配和執行等職能,想要解決這一問題,自然要這些人帶頭反思改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