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將民族文化的精華融入黨員教育體系中,通過打造“雙語課堂”、組建“非遺講師團”、開展集中輪訓培訓等措施,開創(chuàng)了一條富有民族特色的黨員教育新途徑。
立足多民族文化資源,創(chuàng)新打造“雙語課堂”“紅色課堂”“云端課堂”三大載體。組織黨員干部深入苗寨彝村一線,運用少數(shù)民族語言親切宣講黨的政策,開展“鄉(xiāng)村夜話”面對面交流與“田間課堂”實地教學活動,覆蓋黨員群眾1萬余人次。深挖本土紅色文化,誠邀老黨員講述“地方發(fā)展史”,精心構建“理論講授+實踐體驗”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依托“學習強國”“隆林五彩先鋒”等平臺打造移動課堂,推出情景模擬、互動體驗式黨課。組建“非遺講師團”,通過壯族八音坐唱、苗族跳坡節(jié)等藝術形式闡釋民族政策。
堅持分類施教與實踐賦能并重,開展“千名黨員進黨校”集中輪訓培訓、村級黨組織書記“拉練”活動,舉辦“頭雁課堂”等50余期,讓優(yōu)秀村(社區(qū))黨組織書記走上講臺,曬思想、曬方法、曬經驗。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邀請專家親臨現(xiàn)場指導種植養(yǎng)殖技術,助力黨員群眾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致富帶富。開設“榜樣課堂”,生動講述黃文秀、黃登林等感人故事,激勵黨員干部對標先進、積極作為。
將黨員教育納入黨建責任制,構建“責任考評+師資建設+量化管理”三位一體機制,通過述職評議與黨建督查聯(lián)動壓實責任。發(fā)揮縣委黨校主陣地作用,在機關企事業(yè)單位、村(社區(qū))黨群服務中心等轄區(qū)內,挖掘多個黨員教育學習點,打造培訓陣地體系。從農林水牧等領域選聘技術專家、資深退休干部及模范黨員100余人,組建師資庫,實行量化考評,將培訓成果與黨員評優(yōu)相掛鉤,激勵黨員持續(xù)學習、不斷進步。(趙恒 侯世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