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近年來,凌云縣因地制宜,在石山罅隙間大力發展桑蠶產業,成效斐然。截至2025年5月,全縣桑園面積已拓展至12.53萬畝,如同綠色的絲帶,蜿蜒纏繞于8個鄉鎮的88個村落,帶動4.2萬群眾踏上增收致富之路。
凌云縣下甲鎮在石山罅隙間大力發展桑蠶產業。黃元勝攝
以古絲綢桑蠶產業核心示范區(7000余畝)為龍頭,輻射帶動周邊建成3個標準化示范園,形成了“核心帶動、多點開花”的產業格局。其中,隴槐村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創新模式,在短短三年內,桑園面積從最初的100畝激增至3000余畝,集體經濟收入也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突破了50萬元大關,成為當地桑蠶產業蓬勃發展的生動注腳。
桑蠶產業的崛起,讓當地群眾的錢袋子實實在在地鼓了起來。平懷村村民張桂林,憑借著勤勞的雙手和種桑養蠶的技藝,年收入超過8萬元。不僅如此,“桑蠶”還帶動了桑葉茶、桑果酒等衍生品的開發,讓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寬。弄塘村村民劉進飛,在2025年首批蠶繭銷售中就收獲了5.51萬元的豐厚回報,第二批蠶繭的產量與質量更是再創新高,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在增收模式上,凌云縣推行“小蠶共育+桑葉種植+大蠶養殖”的精細分工模式,讓桑葉種植戶年收入穩定超過3萬元。同時,蠶繭收購點提供的分揀工作,時薪12元,讓許多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掙錢顧家兩不誤”的美好愿景。務工者黃小艷就深有感觸地說:“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還能照顧家里,真是太好了!”
伶站瑤族鄉桑蠶產業于石山罅隙間繪就出勃勃生機。吳天運攝
凌云縣深知科技是產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積極推動科技在桑蠶產業中的應用,助力產業智能化升級。通過推廣自動上簇技術、智能化養蠶設備,蠶繭生產效率提升了30%,如同為產業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龍頭企業廣西凌云羽騰制絲有限公司等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為蠶農提供桑苗、化肥和技術指導,并簽訂保價回收協議,讓蠶農吃下了“定心丸”。該公司年加工生絲超500噸,產值達2.46億元,成為推動當地桑蠶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此外,農技團隊還定期深入鄉村,開展種桑育蠶、病蟲害防治等全流程技術培訓,惠及超100名養殖戶,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凌云縣不滿足于傳統的桑蠶養殖模式,積極延伸產業鏈,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在上游創新方面,研發的“富旺”牌蠶絲被,融合了古法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品質上乘,遠銷區內外,讓蠶農戶均增收3萬元。
在下游深加工領域,桑葉面、桑果酒等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年銷售額突破100萬元。同時,構建了“桑枝育菌—蠶繭制絲—桑園造景”的循環產業鏈,實現了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此外,注重文旅融合,平懷村設立了土特產展銷廳與電商直播間,讓桑蠶產品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實現了“觸電”銷售。如今,平懷村年游客接待量超10萬人次,進一步提升了產業附加值。
為保障桑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凌云縣出臺了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2024年,當地免費發放有機肥500余噸,如同為土地注入了“營養劑”,有效改善了土壤質量。同時,開展桑糧套種試點,通過復合種植模式,實現了耕地利用率與糧食安全的“雙提升”,讓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此外,凌云縣還建立了光伏項目分紅、集體經濟反哺等多元激勵機制,依托“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緊密協作機制,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和“3個211”產業融合發展思路以桑蠶產業為引領。同步探索“桑園+旅游”生態模式,力爭2025年桑蠶產業總產值突破6億元。(周俊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