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路透社發布的一則新聞讓新能源車圈炸了鍋:比亞迪在2025年第一季度,首次在歐洲電動車市場銷量上超過了特斯拉。
沒錯,這家來自深圳的車企,在歐洲這個傳統“車輪上的大陸”,實現了對特斯拉的首次超車。這不是一場偶然的逆襲,更像是一個蓄謀已久的信號:全球新能源車戰局,正在進入新階段。
比亞迪打了一場“耐力戰”
相比特斯拉“從硅谷起飛”,比亞迪的策略更像是“地面推進”:穩扎穩打。
面對要求極高的歐洲市場,比亞迪并沒有盲目鋪貨,而是選擇了相對成熟、有代表性的車型如海豹、漢、唐,逐步測試用戶反饋,再擴大投放。
同時,它沒有走“電商直銷”的捷徑,而是投入真金白銀建設本地線下渠道、服務網點。配合強大的垂直供應鏈和制造效率,比亞迪的定價不靠“打價格戰”,而是靠“卷價值感”。
尤其是在20-30萬元人民幣這個區間,比亞迪在歐洲的產品顯得特別“能打”:外觀設計、內飾質感、電池技術、空間配置,在這一價位上找不到太多對手。
特斯拉的“歐洲失速”
比亞迪的躍升,某種程度上也揭示了特斯拉在歐洲增長乏力的現實。
首先,產品線更新慢,Model 3/Y已成“老面孔”,而Model 2/新平臺遲遲未落地;然后也存在體驗同質化的問題。極簡內飾+軟件體驗,在一些消費者心中正逐漸失去新鮮感;還有補貼環境轉變。多國削減新能源補貼,特斯拉的性價比優勢受影響;最后就是品牌感疲軟漸顯。在歐洲,環保和制造是“默認要求”,科技先鋒光環不再獨享。
簡單來說,特斯拉并沒有“掉隊”,但它的領先勢能正在被拉近,“躺贏”的時代過去了。
歐洲市場本就不簡單,比亞迪的超越更顯含金量
歐洲電動車市場競爭極為激烈:
在德國,大眾ID.4和寶馬i4仍具市場主導力;
在法國,雷諾ZOE、Megane E-Tech多年耕耘;
在北歐,中國車企如蔚來、小鵬、MG(上汽集團品牌)早有布局。
換句話說,特斯拉早就不是唯一的挑戰者。而比亞迪能在這種多方混戰中登頂,說明它不僅贏了特斯拉,也贏了整個“本土系”和“其他外來戶”。
這就不是“運氣好”,而是“能力強”。
估值邏輯或將被重寫
對關注產業鏈的人來說,這個新聞背后還有更值得關注的一點:估值邏輯正在悄悄轉變。
長期以來,特斯拉被市場賦予極高估值(60-100倍PE),理由是科技定位、增長空間、行業稀缺性。
而比亞迪雖然銷量穩步增長,但估值常年徘徊在30-40倍之間,被視為“制造類公司”。
但現在,比亞迪不僅技術上自研電池、芯片、電驅,還在品牌塑造和全球化能力上逐漸成型。這已經不是傳統“代工+出口”的角色了,而是品牌型全球車企的雛形。
一旦市場接受“全球競爭者”這個定位,其估值邏輯就可能不再是簡單的“每賣一輛賺多少錢”,而是“未來在全球市占率會到哪一步”。
戰局遠未結束:真正的較量剛剛開始
比亞迪的超車并不意味著已經穩贏。相反,這場全球新能源車的戰役,接下來有兩個關鍵變量:
歐洲政策風險加劇
歐盟正在調查中國電動車是否涉嫌政府補貼傾銷。未來不排除:提高進口關稅;要求更多本地化生產;設置碳足跡、可追溯制造等標準門檻。
這些都會直接影響中國車企的成本結構與市場擴張節奏。
歐洲傳統車企即將反擊
別忘了,大眾、雷諾、Stellantis這些巨頭仍在加速電動轉型:大眾ID系列新平臺將于2026年上線;雷諾分拆出Ampere專攻電動車;Stellantis計劃在歐洲推多款5萬歐元以下電動車型。
如果他們完成組織轉型并開始“價格下沉”,中國車企將面臨真正意義上的本地反擊。
最后,這不是終點,而是全球競爭的起點
比亞迪這次在歐洲超越特斯拉,不是靠低價、靠補貼,而是靠產品定義、制造力、品牌和節奏的綜合能力。
這標志著:中國新能源車不再只是“內卷出口”,而是在全球核心市場進行正面競爭。
而這場戰爭,才剛剛開始。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和討論,不構成任何投資、財務、法律或其他專業建議。文中所述信息、觀點及對未來的預測(如股價、收入增長等)均基于公開信息、分析師預期或作者當時的判斷,可能存在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不準確或不完整的風險。讀者在作出任何決策前,應進行獨立的盡職調查,并咨詢專業顧問。作者及發布平臺不對任何依據本文內容所采取的行動及其結果承擔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