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從城市到山野,仿佛所有年輕人們都跑了起來。
在經歷了層出不窮的戶外運動新興與衰落后,整個時代返璞歸真,重登流量王座的是人類最古老的運動之一,當跑鞋成為運動品牌內卷的終極戰場,一雙鞋的科技參數與碳板弧度早已無法滿足年輕人的胃口。
Via Instagram@saucony
他們不再只為“跑得更快”買單,而是將跑步視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圖騰——從腳底延伸到全身,從功能剛需蔓延至文化符號,從個體行為升級為社群狂歡。這由跑鞋為中心點、向外輻射擴散的衍生經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重塑運動產業的版圖。
跑鞋的軍備競賽越是瘋狂,越暴露了運動品牌的集體焦慮——當技術參數逼近時代科技的極限,碳板厚度與回彈率的數據游戲終究觸達了邊際效益的冰點,品牌越是堆砌冗長英文名的新技術、越是將性價比內卷到極致,就與群體訴求愈發背道而馳。
真正的商業覺醒發生在年輕人系緊鞋帶的瞬間:他們需要的不只是一雙更快的鞋,而是一整套“對抗平庸”的儀式感。
Via Instagram@saucony
比起一項運動,跑步開始逐步成為一種全新的“消費型生活方式”,這早就不是“一雙跑鞋就可以邁步”的年代了,壓縮衣、運動手表、跑帽、能量膠、乳清蛋白等等,對任何一個中產家庭而言都是一筆不可忽視的支出。
品牌對這一現象也迅速做出反應,即使在強調專業硬核的馬拉松現場,品牌展臺也不再只是堆積鞋款的單一展示,而是試圖搭建適用于不同跑者的全生態鏈實驗室,開始兜售“無傷完賽的確定性”,這也就讓消費邏輯便從產品購買轉向了風險對沖——畢竟對當代年輕人而言,跑步早已不是多巴胺的廉價快消品,而是一場需要精密裝備護駕的肉身冒險。
Via Nike
因此,除了碳板跑鞋這種已經白熱化的戰場以外,更隱秘的戰爭發生在“跑步周邊”這個板塊上。更值得玩味的是,當這些硬核科技滲透進日常穿搭,功能與時尚的邊界便開始溶解——而這恰好為下一場變革埋下伏筆:跑步裝備的符號化戰爭,從來不只是為了贏得賽道。
最先引起跑者們關注的自然是服飾,這也是最直觀、最一目了然的視覺語言。許多以跑步文化為基礎而誕生的運動單位,將新穎且具備高時尚概念的創意靈感注入運動服中,在追求健康生活與時尚基因的年輕群體里引發連鎖反應。
Via Instagram@soar_running
來自英國的SOAR Running,由時裝設計師Tim Soar于2015年創立,考量到原產地倫敦的多變天氣,SOAR Running的產品在面料與剪裁上的用心相當出類拔萃,高質素與輕量化的雙重追求也讓品牌有資本持續探索跑步場景的多樣化呈現。
Via Instagram@soar_running
十分顯著的標志就是,SOAR Running為產品打造了X Race System、X Run System、Advanced Race System體系來覆蓋Wet Weather、Cold Weather、Everyday、Racing、Trail Running、Pre/Post Run六個使用場景,在犧牲一部分商業決策的前提下打造出專業、垂直的對外形象。
Via Instagram@soar_running
而整體的機能元素則來自于品牌設計師Rob Boyd,作為過去幾年間Gorpcore風格傳播的中堅力量,他讓SOAR Running表達出成熟的英式本土內核結合都市機能的美學,與近年來另一大火的詞條Old Money達成無心插柳的統一。
Via Instagram@robboyd_
時常被拿來與SOAR Running比較的Satisfy,同樣以主理人Brice Partouche試圖打造“浪漫的高性能服裝”的初衷在2015年創立,也依靠與HOKA、Norda、Oakley、Crocs,再到OUR LEGACY與Levi's的深度創意合作火速出圈,在每次與底蘊厚重的品牌對話中,都保持著強烈的個性與時尚理解力。
Via Instagram@satisfyrunning
在保持跑步專業功能性的前提下,Satisfy頻繁使用破洞、扎染、花紋頭巾等一系列高辨識度的搖滾及滑板元素,讓品牌單品矩陣更為豐富多元。
Via Instagram@satisfyrunning
最為出圈的破洞T恤Mothtech由100%的有機和再生棉制成,看似叛逆不羈的造型,實則是為了維持通風、散熱與降溫的技術規格,而這一單品的話題討論度也在今年Nike發布類似的Running Division Dri-Fit T-Shirt后達到巔峰。
Via Instagram@satisfyrunning
除去歐洲小眾化創意單位們的亮眼表現,lululemon與始祖鳥的發源地加拿大也誕生了norda這樣另類的運動品牌。
除了與上述兩個單位間的合作,norda還依靠與Zegna、HAVEN、Reigning Champ等時尚巨頭的聯動,進一步擴散了品牌貫徹的越野靜奢風,更在后期入駐DSM、KITH等頂級集合店,側面印證了自己在時尚語境中的地位。
Via Sugar&Cream
如norda設計師Louis-Martin Tremblay所說那樣,在這個時代,Dyneema?和Vibram?的標識就像是Louis Vuitton的老花圖案一樣,它們的存在會理所當然地為消費者建立起對產品的品質保證,進而實現價值觀的深度效應,而這也讓norda揭露了這場變革的本質,是跑步從“苦行僧式自律”向“享樂主義表演”的轉向。
Via Instagram@nordarun
品牌爭奪的早已不是技術參數,而是定義潮流的權力。
服飾之外,配件們正在引發更大的傳播及商業效應,一雙跑鞋的價格透明化,但一頂Ciele跑帽的溢價空間卻深不可測。在最近最火的Instagram戶外運動潮流中,五片式帽型、配色鮮艷、正面印有醒目Ciele字樣這一組合擁有夸張的出鏡率,創立至今,Ciele已售出一百萬頂以上的帽子,在全球43個國家的1300多家店鋪有售,并依靠媒體打造出了非常龐大的社群網絡。
Via Instagram@cieleathletics
Ciele跑帽有著很直白簡練的商品邏輯,在黑白灰占據主流的運動單品趨勢中,Ciele采用高飽和度的撞色設計,給人一種明亮輕快、極富沖擊力的荷爾蒙之感。
Via Instagram@cieleathletics
在這個基礎上,Ciele再在性能層面盡可能適配跑步場景:面料輕質透氣速干,內置吸汗帶,抗UV材質提供防曬保護,帽檐柔韌方便跑步時取下塞入口袋中。這也就構建出消費者“先被外觀吸引購買,入手后發現居然這么適合跑步”的心理轉變,驚喜感催生出二次發酵。
Via Instagram@cieleathletics
與所有的頂級跑步相關品牌一樣,Ciele在文化與社群屬性的建設上花費了很大的成本,本身就很顯眼的核心產品成為全新的運動社交名片,參與同一場馬拉松的陌生跑者們會因為一頂同款的帽子心照不宣、相視一笑——由于配件的天然屬性,這種拉近距離的效果先天性強于服裝或鞋款,其次,Ciele也主導了許多公益項目與非官方組織的推進,用年如一日的奉獻為自己博得跑者們的尊重。
Via Instagram@cieleathletics
Ciele甚至推出了“百萬英里保證”,即在跑滿一百萬英里以內,對帽子有任何不滿意都可提出維修與更換,這讓本身就追求高質生活方式的跑者群體更加心滿意足,將實用細節轉化為情感載體,去精英化地形成可觀的經濟成績。
Via Instagram@cieleathletics
與帽子一樣不能忽視的配件單品還有跑步眼鏡,Oakley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擁有無法被取代的王者地位,但隨著戶外賽道的同質化浮現出水面,更多小眾眼鏡品牌也得到消費者挖掘,District Vision或許是最容易被想到的品牌,主理人Tom Daly和Max Vallot本身是狂熱的跑步及冥想愛好者,又曾分別就職于 Acne Studios 和 Saint Laurent,最初的產品就是一款歷經兩年時間研發改進的跑步太陽鏡。
Via District Vision
這款名為“Keiichi”的作品,使用了100%紫外線保護的D+鏡片科技與可調節的橡膠鼻托,而又因為在螺絲方面使用了鈦金屬,使得整副眼鏡僅重24g,優化了長距離跑步過程中滑脫彈起、起霧等常見問題。
Via District Vision
以科技為核心,搭配手作眼鏡的工藝追求,District Vision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循序漸進完善了產品矩陣,讓跑者無論出于何種考量都能尋求到一款理想單品。
Via District Vision
同時,District Vision的鏡片顏色選擇也很與眾不同,在上個月,District Vision帶來了與PAF聯名的Junya Racer與Junya Racer Scale系列,再次驗證品牌在時尚搭配上的一席之地。
Via Instagram@districtvision
除此以外,Goodr OG、Tifosi Sanctum、Knockaround Fast Lanes都有著25至35美元這樣的高性價比跑步太陽鏡單品,它們在有著頻繁更換需求的職業跑者身上更常見。
Via Goodr OG、Tifosi Sanctum、
Knockaround Fast Lanes
還有不能忽視的配件就是耳機,沒有人可以否認,跑步本身其實是一項非常枯燥的運動,音樂依舊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解決手段,根據Frost & Sullivan的數據顯示,韶音在2023年運動耳機類目中全球銷量第一名,事實上,時至今日,品牌旗下的OpenRun產品矩陣依舊受到大量跑者的一致好評。
Via SHOKZ
以去年發布的OpenRun Pro 2為例,韶音進一步克服了骨傳導耳機音質上略帶磁帶感的瑕疵與運動時黏在皮膚上的尷尬,帶來了歷時七年研發的DualPitch?骨氣雙單元技術 ,有效讓骨傳導中高頻單元以及氣傳導低頻單元發揮各自的優勢;整體重量僅有30g,在激烈沖刺時也不會上下晃動。
Via SHOKZ
另外跑者們統一青睞的能量膠,近年來的市場規模也愈發龐大。這種濃縮的碳水化合物補充劑,通常包裝在小巧便攜的袋子中,易于跑步時食用與消化,人類儲存的糖原僅能支撐約90分鐘高強度運動,而全馬完賽時間通常在3至6小時,這也就讓能量膠具備一定的必要性,與之邏輯相同的能量棒、運動飲料等,也受到跑者熱捧。
Via GU Energy Labs
當然,任何人依舊有著一雙跑鞋就邁步跑起來的權利,只不過在年輕群體中,這些看似零散的配件,實則是“跑步生活方式”的組件化輸出——當消費從“我需要”升級為“我屬于”,細節便成了信仰的碎片。
當跑鞋成為流量入口,周邊市場便成了收割注意力的鐮刀。這場消費革命的殘酷之處在于:它既販賣對抗重力的人體奇跡,也兜售逃離平庸的生活幻覺;既贊美自律苦行的肉體修行,又縱容符號堆砌的身份焦慮。
Via Instagram@saucony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耐克ACG目前在全球范圍內贊助了第一場也是唯一一場大型越野跑比賽崇禮168,開啟了中國越野跑的全新格局,全球當之無愧的運動巨頭,拿下中國最具影響力、最大規模的越野跑賽事,而以Nike一向飽受好評的文化輸出能力,屆時勢必將奉獻更多跑步周邊的驚喜。
Via Nike ACG
Steve Jobs在分析廣告策略時說過,Nike銷售鞋子時,它們甚至不談論自己的產品,甚至不談論空氣鞋墊,Nike在廣告中談什么呢?它們紀念“偉大”的運動員。
而如今這個時代,這句話可以被更加精確化,每一個好的運動品牌,無論兜售的是跑鞋、跑服,還是眼鏡、跑帽等一系列周邊,它們都在致敬參與運動的每一個人。
Via Instagram@soar_running
或許真正的問題不是“還有多少周邊未被開發”,而是當跑步被異化為消費主義的全能載體,那句“穿上鞋就能跑”的純粹宣言,是否正在淪為商業敘事的注腳?答案藏在每個跑者的腳下——畢竟,再精密的碳板、再完善的矩陣,也替代不了向前邁步的原始沖動。
(圖片來源于網絡及品牌)
2025.01.07
2023.10.06
2022.10.12
2022.12.2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