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動麥浪,萬物小得盈。”小滿節氣,是自然寫給人間的智慧詩篇。北方麥類作物籽粒初滿未實,南方江河漸滿未溢,天地間處處彰顯著“未滿而盈”的平衡之道。此時節氣溫攀升,濕熱交加,暑氣裹挾著濕氣漫入肌理,恰如人生境遇——需在滿與未滿間尋得從容節奏。
古人以“小滿”喻人生,深諳“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之理,養生亦當如此:不貪滿求極,順時調適,方得身心泰和。
食養有方:與時節共調脾胃氣機
小滿養生首重祛濕健脾,借食材之力與天地氣相呼應。中醫認為“濕邪困脾”,此時宜多食苦、辛、甘味食物,苦能清熱,辛能散濕,甘能補脾。晨間可飲一碗綠豆薏米粥,綠豆清暑解毒,薏米健脾滲濕,佐以少許陳皮提香,喚醒沉睡的脾胃;午間不妨以冬瓜海帶湯佐餐,冬瓜利水消腫,海帶軟堅散結,搭配瘦肉熬煮,清鮮可口又能對抗“暑濕困乏”。
若想進階食養,可嘗試“三白養生法”:銀耳滋陰潤肺,百合清心安神,山藥健脾益胃,三者共煮成羹,既符合小滿“潤而不燥”的調養原則,又暗合“白色入肺”的中醫智慧。值得注意的是,小滿時節應少食肥甘厚味,遠離冰鎮飲品,以免濕熱內生。可備上一罐桂花酸梅湯,以烏梅、山楂、甘草熬煮后冷藏,午后淺酌一杯,酸甘化陰,既解暑氣又不傷脾胃,盡顯生活雅趣。
起居有節:在動靜之間修得從容
順應晝長夜短的天時,小滿后宜“夜臥早起,無厭于日”,建議22:30前入睡,清晨5:30-6:30間起身,于晨光中舒展身心。午間可小憩15-30分鐘,養子午之氣,避免晝間困乏。衣著以棉麻材質為佳,透氣吸汗之余,亦貼合“輕安自在”的養生美學。
運動當遵循“少汗多靜”原則,八段錦的“兩手托天理三焦”可拉伸脊柱、調暢氣機;戶外可選擇清晨或傍晚散步,于綠蔭下聽鳥鳴、聞草香,以“形勞而不倦”為度。若偏愛現代養生方式,不妨嘗試“森林療愈”——在樹林中靜坐冥想,專注呼吸間感受自然氣息,配合薰衣草精油嗅吸,緩解壓力的同時,亦能調節情志。
心志調養的核心,在于踐行“小滿哲學”:遇事不慌、處變不驚,如蘇東坡“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般從容。可每日晨起書寫“小滿日記”,記錄生活中微小的滿足:一朵花開的驚喜、一杯茶的清甜,以正念對抗浮躁,讓心湖如小滿的池塘,雖有微瀾卻始終清澈安寧。
小滿未滿:人生最宜是清歡
從節氣到人生,“小滿”始終啟示我們:適度留白,方得長久圓滿。養生亦如是——不必苛求完美食譜,不必追逐極端鍛煉,在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中,自能尋得生命的平衡點。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這十二字箴言,道盡了與時光共處的智慧。
愿你在這個小滿時節,煮一盞祛濕茶,讀半卷養生經,于晨露未晞時漫步,在暮色四合中靜坐。讓身體隨季節舒展,讓心靈與自然同頻,在“未滿”的從容里,遇見生命最本真的豐足。
畢竟,真正的健康,從來不是苛責自己“填滿”所有標準,而是學會在歲月的縫隙里,種一畦清歡,養三分從容。
來源:益延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