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觀點:日本不是搞六代機,是在搞“戰后空軍話語權重建”;聯合英國和意大利不是技術互補,是為了找背書。但問題在于,這一套話術再熟練、模型再精致、計劃再全球化,終究繞不過一個根本短板——它不是走在趨勢前,而是追著別人喘氣。
換句話說,中國六代機已經開打“體系空戰”了,日本才剛在推“計劃演進”,這不是差一代,是落一輪。它不是起飛慢,是連滑行道都沒找對。
GCAP是聯合研發沒錯,但本質上還是“日版暴風雨”的復刻升級
先從“六代機”這個名字說起。日本這次在東京“防務與安全設備國際博覽會”上高調展示的所謂F-3,其實就是GCAP項目的一環,全稱“全球作戰航空計劃”(Global Combat Air Programme)。
聽起來很像美軍的NGAD(下一代空中優勢計劃)對吧?但本質不是美國帶日本玩,而是英國牽頭,拉著日本和意大利拼一個“替代臺風”的多用途平臺——骨子里,是英國BAE的“暴風雨”(Tempest)項目換了張牌桌。
從最早開始,這事就不是“六代機標準推動”,而是“誰能搶下歐洲戰機更新市場”的預算競爭。只是英國自己造不起,日本一腳踩進來,馬上被請進正座。
這對日本來說,是一場“補位而非領先”的動作:F-2A/B已經年老力衰,F-35A是買的,F-3本來就是個“補上研制環節”的接口,現在被整合進GCAP,才算有了“自研六代”的說法。
可問題是,F-3這個名字一出,就說明它不是“為未來而來”,而是“為了替代而生”。它是為填坑,不是為開局。
日本喊“不許中國改變現狀”,可自己的飛機還停在五代的尾巴上
這場展會上,日本不光展示了六代機模型,還順帶炒作了一把“印太安全觀”,把釣魚島、臺灣、東海、甚至南海全兜進一個“防御框架”里。表面上說是聯防,骨子里是替美圍堵。
“不能讓中國改變現狀”這句話,日本政客近年提了無數次。可什么是現狀?在日本人眼里,現狀是美國主導的秩序不動,中日力量對比不變,技術層級永遠美國第一,日本第二,中國不能翻身。
可現實是,中國的“現狀”早變了:
- 殲-20已經批量列裝,進入全面部署階段;
- 殲-35艦載化成功,雙航母協同訓練已上演;
- 殲-36六代機首飛成功,飛控、隱身、能源系統均為自研。
而反觀GCAP項目:
- 到現在還沒出樣機,最多是幾段概念動畫和1:1模型;
- 氣動布局依舊是雙垂尾、常規鴨翼組合,跟F-22有區別,但也沒脫框;
- 整體飛控設計仍舊依賴英國系統模塊,甚至還在向印度拋出“聯合研制邀請”。
你這一邊剛說“不許改變”,另一邊手里的飛機卻是“跟不上變化”。
所以,日本嘴上喊得兇,其實心里也清楚:軍事上只能靠買,科技上只能靠合,話語權只能靠吼。
日本為啥選英國和意大利?因為美國沒空搭理它
這個組合是無奈的產物。
過去幾十年,日本造戰機幾乎都要沾美國的光。F-1、F-2都是“美式混血”,技術轉讓、整機套件、雷達系統……統統要美方批準。
但這次美國干脆沒把它納入NGAD體系,而是明確告訴日本:F-35買夠用就行,別指望加入下一代。
于是日本轉頭找到了英國。表面看是“聯合研發”,但更像是“互相救急”:
- 英國缺錢、日本有錢;
- 日本沒發動機、英國還有羅羅;
- 意大利要存在感,就順手當了“全球化標簽”。
三個國家湊在一起,技術分工不說高度互補吧,至少也算勉強上桌。但你要說他們真能做出一款超越F-35的東西,現在看,光計劃書都還在版本5.3階段。
別忘了,中國這邊“南六”“北六”早就分別試飛了,還是兩條技術路徑同步推進。
你再看GCAP,計劃在2035年試飛首架原型機,2040年開始交付作戰型號。這個時間點比美國NGAD還晚。
誰在改變現狀,已經很清楚了。
技術不是圖紙堆出來的,是飛出來的;聯合不是人多就靈,是體系要真磨得動
現在日本公布的GCAP模型圖,還是一副偏保守的傳統氣動設計:雙發動機、雙垂尾、略帶內傾,但看不出多少“新一代思維”。
和中國六代機殲-36的設計差異一眼可見:
- 殲-36是三發動機布局,強調推力冗余和能源模塊空間;
- 是全向隱身設計,不僅正面小,側后方也嚴密封裝;
- 更重要的是,它預留了大量AI中控和分布式感知接口,不是自己打,是“指揮無人機+數據殺傷”的作戰平臺。
而GCAP呢?目前還停留在“有人+有人機”組合構想上,連對無人系統接口設計都沒明確公布,更別提什么“空中節點指揮”或“雷達陣列融合”。
用句直白的話說:這架飛機更像是為了“挽留現有技術體系”而造的,而不是打算跳出原有格斗思維。
它是精致的,但不敢顛覆。
中國視角下的判斷是:看懂日本的飛機,要看它背后的戰略動機,而不是艙門技術
中國不怕日本搞六代機,我們真正要關注的,是日本借著“先進戰機”這個議題,在構建怎樣的新軍事態勢。
這次東京的展會上,日本不只是展戰機,還談到了與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甚至印度的“聯合訓練機制”;談到了對臺海問題的“高度關注”;談到了“印太安全框架內的快速反應機制”建設。
你看,它在用軍工項目做掩護,推動的是一整套“地區軍事聯動結構”。
所以,中國要做的不是盯著它飛機造得好不好,而是判斷:這種新組合,是否有實質破壞地區戰略平衡的意圖。
如果有,我們就該提前在政治層、技術層、戰略部署層給出應對。
如果沒有,那就靜觀其變。
因為日本和英國造飛機,靠的不是創新驅動,而是預算托舉;靠的不是突破邊界,而是抱團防跌。
這種技術思維,中國已經不玩了。
寫在最后:日本不是不想追上來,只是現在,中國已經不在原地等它了
日本F-3也好,GCAP也罷,其實對中國來說都不是威脅,而是一種“提醒”。
提醒我們不要懈怠,因為有人正在用“合資研發”的方式追趕;
提醒我們不要嘲笑,因為航空工業不是拼嘴,是靠一代代機型實打實地飛出來;
但也提醒我們不必畏懼——因為我們早已在新的戰場開局。
等GCAP試飛那一天,中國的六代體系,可能已經從空中打到太空,從隱身變成智能,從獨飛變成蜂群協同。
這不是“誰起步晚”,這是“誰定義了下一局”。
日本在試圖證明它還在這場牌局里,但很可能,它賭上的F-3,還沒出牌,就被整副新規則洗出場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