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阿瓦蒂迪重型車輛工廠,銹跡斑斑的阿瓊坦克靜靜停放在倉庫的角落。這些造價高昂的印度國產主戰坦克正面臨著尷尬的命運,印度陸軍更青睞進口的俄羅斯T-90,而它們只能在沙漠演習中充當“背景板”。這場持續半個世紀的坦克研發鬧劇,暴露了印度軍工體系的深層痼疾。
1974年,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啟動了代號為“MBT-80”的坦克研發計劃。彼時剛贏得第三次印巴戰爭的印度信心爆棚,決心擺脫對進口裝備的依賴。印度在項目初期時雄心勃勃,要求戰斗全重50噸,配備120毫米線膛炮,裝甲防護超越同期美蘇坦克,甚至對標德國豹2。
但印度薄弱的工業基礎很快讓計劃脫離現實,本土企業連坦克的柴油發動機都造不好,最大功率僅550馬力,火炮技術更是一片空白。
無奈之下,印度只能轉向全球采購。德國MTU公司提供838Ka-501發動機,英國皇家軍械廠供應L11A5線膛炮,法國泰雷茲集團安裝熱成像儀,以色列埃爾比特系統公司開發火控系統。直到1996年首輛原型車下線時,進口部件比例已達63%,所謂的“國產化”更像是萬國零件拼裝。
第一輛阿瓊MK1坦克于2004年服役,此時從它立項開始已經過了30年,其紙面數據已嚴重縮水。首先是58.5噸的體重遠超設計目標,公路時速勉強達到40公里。而號稱“自主研發”的復合裝甲實測防護水平僅相當于劣質鍋爐鋼板。
更致命的是可靠性問題,在2007年的沙漠測試中,16輛參演坦克中有10輛因傳動系統故障拋錨。印度陸軍測試報告直言:“這根本不是能上戰場的裝備。”但迫于壓力,軍方還是訂購了124輛MK1,單價高達470萬美元,是同期俄制T-90S價格的兩倍。
2010年,印度推出的改進型MK1A試圖挽回顏面。它加裝了以色列自動跟蹤系統和遙控武器站,重量卻飆升至68噸,創下主戰坦克重量的世界紀錄。
粗暴的升級為阿瓊坦克帶來更多災難。為平衡重量增加的爆反裝甲擠占了動力艙空間,導致公路時速不升反降。重新設計的液壓懸掛系統在高溫下頻繁漏油,盡管印度政府宣稱其國產化率提升至59%,但核心部件仍依賴進口。比如德國變速箱采購價是國際市場的3倍,法國熱成像儀散熱故障,阿瓊的夜間作戰能力縮水40%。
印度陸軍對阿瓊的厭煩也與日俱增。在2017年拉賈斯坦邦演習中,參演的124輛阿瓊坦克中有100輛因故障退出戰斗,某裝甲團甚至出現“坦克比士兵多”的荒誕場景。每輛坦克需要配備20名專職技師,而同期T-90僅需5人。印度國防審計報告顯示,維護一輛阿瓊的年均費用相當于購買3輛T-90。
如今,在印度陸軍序列中,阿瓊坦克已成為“戰略花瓶”。盡管2020年又訂購了118輛MK1A,但它們主要部署在沙漠邊緣的齋沙默爾地區,這里地勢平坦便于搶修,且遠離中巴邊境的實戰前線。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度陸軍現役的2000多輛T-90坦克活躍在拉達克高原,其緊湊的車體能輕松通過4米寬的橋梁,零下40℃的極寒環境下仍能保持90%的出動率。
阿瓊的悲劇折射出印度軍工的系統性缺陷。在“自主國防”口號下,DRDO沉迷于參數競賽,從最初對標豹2到后來硬要超越T-14,卻忽視了最基本的工業配套。當韓國K2坦克實現70%國產化時,阿瓊的發動機、火控、彈藥三大核心系統仍被德、以、法三國“卡脖子”。
更致命的是管理混亂,項目期間更換8任主管,設計圖紙修改超過200版,1991年陸軍要求中止項目卻因政治作秀被迫繼續。印度斯坦時報曾披露,某批次變速箱采購價虛高300%,背后牽扯多名高官。
在班加羅爾國防博覽會上,阿瓊MK1A的巨幅海報旁,參觀的外國武官們舉著放大鏡研究車體縫隙里的鉚釘,這些來自12個國家的零件用不同語言標注的警告標簽,構成了對“印度制造”最辛辣的諷刺。當莫迪政府高喊“印度制造”口號時,這些生銹的鋼鐵巨獸仍在倉庫里等待永遠不會到來的春天,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發展中國家軍工冒進的最佳反面教材。
不過,印度似乎不怎么在意,阿瓊坦克在很多印度人眼里是可以暴打中國99A的世界最強三代主戰坦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