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眾健康意識的增強,近年來餐飲界刮起了一股“萬物皆可配中藥”的養生風潮。傳統中藥材大膽跨界,成為奶茶、咖啡、面包、冰淇淋里的新寵,在線上線下“圈粉”了大批年輕消費者,更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了“打卡”熱潮。中藥餐飲火熱“出圈”的同時,如何平衡好傳統與創新、兼顧專業性和適配度,從一時的“網紅”現象轉變為可持續發展的“長紅”產業,仍然需要一些“冷思考”。
(5月21日《經濟參考報》)
“中藥配萬物”本身并非不可行。從阿膠奶茶、羅漢果拿鐵等飲品,到茯苓桂花發糕、枸杞原漿面包等糕點,再到當歸牛肉、黃精燒青筍等藥膳,這些創新產品讓傳統中藥以全新的形式融入大眾生活。但正如專家指出,藥膳所用藥材必須符合嚴格規定。國家衛健委2021年印發《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管理規定》,明確了納入食藥物質目錄的物質要求及條件,目前公布的藥食同源物質共有106種。這意味著商家在配伍中藥時,必須在這個范圍之內進行創新,不能隨意“亂點鴛鴦譜”。
一些商家為了增加所售食品的“功效”而大膽“嘗新”,違規添加藥食同源目錄以外的中藥材,或是貪圖方便,直接添加炮制加工過的中藥飲片等藥品物質,如阿膠膏、西洋參片等。這些行為不僅違反了相關規定,更嚴重威脅到消費者的健康。中藥的配伍是一門嚴謹的科學,需要根據不同的藥性和功效進行合理搭配。若商家不具備專業的知識,盲目進行配伍,不僅無法達到養生效果,甚至可能產生不良反應。
為了確保“中藥配萬物”在健康發展的道路上前行,配方要讓專業人士“過過目”,要經過專業機構的嚴格審批。專業機構擁有專業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能夠對中藥配方的合理性、安全性進行全面評估。只有經過專業審查的配方,才能進入市場。同時,要加強市場監管力度,嚴厲打擊違規添加非藥食同源中藥材的行為,讓那些試圖“渾水摸魚”的商家無處遁形。
此外,消費者也應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識和辨別能力。在選擇中藥餐飲產品時,要保持理性,仔細查看產品的成分表和宣傳內容,不要被夸大的功效所迷惑。對于一些打著“中藥養生”旗號的所謂“網紅產品”,要謹慎對待,避免因盲目跟風而損害自身健康。
“中藥配萬物”要防商家“亂點鴛鴦譜”。“中藥配萬物”是傳統與創新的結合,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只有嚴格遵循專業規范,才能讓“中藥配萬物”從一時的“網紅”現象轉變為可持續發展的“長紅”產業。
別讓“假華佗”亂抓藥的行為破壞了“中藥配萬物”的良好發展態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