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誠傳遞價值,用心閱讀好書
你好,這里是自在飛花輕似煙,今天為你解讀的是美國人帕特里克·布林利的書《這世間一切的美》
副標題是我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十年。
作者曾擁有一份令人艷羨的,作為《紐約客雜志》的記者,他在紐約曼哈頓的摩天大樓的玻璃幕墻后度過了四年時光職業。
然而,光鮮的職業裙逐漸成為束縛靈魂的鎧甲。
2008年6月,當他最愛的哥哥被癌癥無情地奪走生命時,他的內心突然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空洞。
這個空洞徹底消滅了他對拼搏奮斗的最后一觸渴望。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他,開始尋找一種能夠克服內心空缺的生存方式。
這時,他看到了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一條則招募保安的公告。
記憶中和全家人一起參觀博物館的場景突然浮現在腦海里,于是,他萌生了去博物館工作的念頭,不是去當策展人,而是去當保安。
這個決定意外地為他打開了一扇窗。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保安的招聘流程非常簡單,應聘者不需要有保安背景,也不需要對藝術感興趣,只需要提交簡歷,然后面試、培訓,考取簡歷就可以入職了。
2008年秋季,作者穿著一身深藍色的加密儀器來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正式開始了他的十年安全生涯。
保安的工作待遇雖然不算優渥,但卻足夠安穩。
在基礎工資之外,他們還有雙倍加班費,有逐年遞增的帶薪假期,還有一些福利和補助。
作者每周需要工作四天,周五周六是十二小時的長班,周日周二是八小時的短班。
保安是一份體力勞動,站著掙錢,什么都沒用做。
聽上去非常簡單,但身體會告訴你,他不能熬得住。
展廳地板如果是木地板,踩上去會比較舒服,在木地板上站八個小時,坐著的腳感還不錯,但如果是大理石地面角就挨殃了。
在大理石地面上站八個小時,腳比在木地板上站十二個小時還痛。
有些同事將一項工作視為權宜之計,作者卻從一項工作中獲得了獨特的體驗。
大多數時間,他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是挺胸抬頭,注意觀察,睜大兩只眼睛,時而看這里,時而看那里。
當游客好奇詢問是否感到無聊時,他總是微笑著給出否定答案,因為他的精神世界與藝術瑰寶開始產生了奇妙的焦點。
這是一種非同尋常的感覺,至此他開始相信博物館的保安真的可以成為他的職業,獨特的生存狀態才是最適合自己的歸宿。
大都會周一閉館,沒有了熙熙攘攘的游客,策展人會帶著贊助商過來參觀,也有一些員工會在周一帶著家人或朋友來參觀。
這是員工福利的一部分。
但更多的員工會利用閉館的時間做一些平時無法進行的工作。
看策展人站在展廳里商量展品的箱子位置,推著小車滿場跑的技工師傅終于不用擔心撞到游客了。
電工在修頂燈,油漆工舉著貨架補中斷。
空調師傅正在通風口活動,幾個組裝蹲工在地上比劃討論怎么不用吊繩才能把三米高的青銅像忙立起來。
保安隊長倒是一點兒不慌,畢竟這些老實服的手藝他門兒清。
這個占地塊有足球場很大的博物館,200萬件寶貝擠得跟沙丁魚罐頭似的,平均每平方英尺就塞著一個展覽品,但還是不能一次性展覽完。
于是十七個部門各顯神通,把自家寶貝往展廳里塞。
美國館,埃及館是大戶人家,玻璃展柜排得整整齊齊,服裝布就寒酸多了,地方不大,半年才能搞一次主題展,還得像變魔術似的把百套梳妝臺塞進鴿子籠。
版本守著一條長長的走廊。
但為了避免因總曬太陽而褪色,他們隔三差五就得節奏展品的位置。
最頭疼的還屬于現代藝術部,因為他們的展品尺寸很大,他們必須在有限的空間里要求擺放更多的展品。
考慮到所有這一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各個部門每年會組織多達30次的特別展覽。
所以,如果游客在不同的時間去參觀,總能看到一些新東西,每年都會接待近700名游客。
其中一半的游客來自美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
游客是一個多樣化的人群,體驗這座博物館也有多種方式作為保安,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游客打交道。
作者總結出其中幾種典型的游客類型,比如看,有一個帶著孩子來逛博物館的父親。
他的脖子上掛著攝像頭,正在到處尋找鎮館之寶。
雖然說他們一般對藝術沒啥研究,但他們聽正在上學的孩子講述自己在世界史中學到的東西時。
聽得比誰都認真。
觀看古典油畫的畫框時,免不了大聲夸贊畫框的精美。
他們認為大都會是一座著名的藝術殿堂,但他們對于這里沒有任何一件達芬奇的作品感到驚訝與失望。
盡管如此,他們照樣逛得心滿意足。
當地有一位帶著恐龍愛好者的孩子來參觀母親,這可能是他們第一次來紐約,他們可能理所當然地認為一個著名的博物館里一定有頭霸王龍的巨型雕像。
結果作者讓他們失望了,大都會里并沒有恐龍化石,接下來會很好地建議他和孩子去木乃伊和磨損閃光甲胄的騎士。
他們聽了建議,離開的時候心情還是那么愉快。
還有幾種不同類型的興趣,第一種是藝術朝圣者,他們每走一步,都能停留半個小時。
觀看的過程活像半動作回放。
表面上他們不動聲色,但內心卻不斷掀起狂瀾。
其次是大都會的鐵桿粉絲,他們通常是紐約當地,早辦了年卡,每年都會過來參觀很多次。
最后一個是情侶,他們專挑冷門的展區,因此他們想要竊竊私語和用眼神談情說愛的愿望。
在古典大師展廳,一位游客走到作者面前,說,我想看看蒙娜麗莎。
作者愣了兩秒,告訴她,我們沒有這件藝術品,因為它在巴黎。
游客問什么,你們就連一幅臨摹的繪畫作也沒有?
作者說,沒有。
這座博物館不收藏富之見,你看到的一切藝術品都是原件。
游客們說,哎呀,那好吧,你們收藏的達芬奇畫作在哪里啊?
作者說,達芬奇,這里也沒有,全美國只有一張達芬奇的畫作,他在華盛頓。
作者認為,世界上雖然只有一位帶著神秘微笑的蒙娜麗莎,但無論你走到哪座博物館,都一定有一些值得你一看的龐然大物。
所以作者又補充說,我們有許多語義時期的其他畫家的作品也很好看,你可以看看一天。
作者在古羅馬早期展廳值班時,注意到一位身穿鐵面的中年男子正在欣賞畫家杜喬德一幅名為《圣母和圣嬰》的畫作。
他死死地搜尋圣母面紗上美麗的皺紋,然后轉向作者,結巴著詢問這些圖畫他們是在巖洞里發現的嗎?
浣熊男子是民間的基督教徒,他想不到竟然有如此古老的基督教繪畫作品留存下來,而且色彩還保持著如此鮮艷。
作者向男子解釋,畫家作畫時用的是一些雞蛋黃和碾碎的蔬菜,蟲類,石頭的顏料,但更讓男子覺得不可思議,重復問,他們是在巖洞里發現的嗎?
作者說,不是。
這些畫作是經過牧師、僧侶、買賣等方式代代相傳,最后才成為博物館藏品的。
男子接著說,他覺得畫上的人有點奇怪。
作者一邊思索,一邊把自己的理解分享給了一個男孩。
他說,這件藝術品創作于文藝復興時期,當時還沒有創作藝術家,藝術家們都沒有見過照片,他們也沒有在巴勒斯坦的人物是否像照片真實一般。
另外一個原因是,他們畫的通常是自己想象中的天使和圣人。
當然怎么畫都可以。
作者分享自己看法的時候,中年男子如饑似渴地聽著,他不懂裝懂,也不怕暴露無知,而是完全敞開心扉接納新的想法。
作者很喜歡這樣的陶冶者。
與此同時,另外一些游客急訴著。
自從哥哥去世后,作者就蜷縮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跟別人打交道。
但在作者博物館當保安的那段時間,通過一次又一次和游客之間簡短的對話,發現自己并不想永遠安靜的一個人獨處。
他發現了這個世界,和真實的人打交道的意義。
作者還可利用午休時間去其他展廳逛一逛。
古羅馬庭院里陳列著從七世紀的大馬士革到八世紀的巴格達,再到波斯和中亞的包括絲綢、項鏈、紡織品以及玻璃、陶器在內的牲畜實用而美麗的物品。
伊斯蘭展廳則展示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跨越千年歷史的古蘭經版本,其中有一張用電纜染料染過的九世紀羊皮紙。
來自北非。
還有一本小到可以掛在奧斯曼帝國士兵脖子上的全本古蘭經和一張高達2.13米的來自蒙古皇帝詹姆爾都的古蘭經的其中一頁。
在十二世紀伊朗的展廳里,有一個鏤空設計的獅子青銅香爐,旁邊還有一套有著八百年歷史的國際象棋。
其子中的國王代表伊朗王后奧斯曼帝國時期的土耳其王后,還有大象形象的象和戰車形狀的車。
只是少了一個足。
摩洛哥走廊的墻壁則裝飾著各種手工制作的瓷磚,色彩和圖案各異,遠看時,相同的圖案組合起來,形成了一種既鄉村又生動的設計。
而當作者專心地搜尋某處細節之后,他微微移開視線能夠看到更大的畫面,之前的細節則漂浮在這個畫面中。
古埃及展廳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人流量最旺的展廳,這里空間寬敞,幾乎能陳列全部2萬6000件古埃及藝術品。
這讓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其他展廳都很向往,一走進這個展廳,就能得到古埃及獨特的美學風格。
如果你是這個大廳的保安,肯定會經常聽到參觀者問,嘿,這是真的嗎?
作者站崗的地方大約在大約 2350 年的波納布穆附近。
一天,一對年輕情侶走了進來,欣賞著裝著舊石器時代的首輔和新石器時代的箭頭的掌柜。
從他們的眼神和動作中可以看出,他們是第一個來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甚至可能沒有去過其他博物館。
作者猜測,他們能這么慢,是因為不知道博物館有多大。
男子開口問作者,我女朋友說,這些古器物都是真的,它們真的是真的嗎?
作者肯定的回答是真的。
男子接著問,那是原件嗎?
真的,來自古埃及。
作者告訴他們,確實來自古埃及。
女孩兒伸手想去摸那頭花崗巖獅子的××毛,被作者溫和的制止了。
女孩兒又問獅子的年代,作者說,已經有五十年歷史了。
反復念叨著50年。
女孩兒指著標簽上的信息,那柄手斧的年代在估30萬年至估9萬年之間。
那些十字的碎石箭頭則距今7000年前。
這段時間跨度太震撼了。
這對情侶的目光只是移動了一段距離,卻仿佛經歷了數萬年的時光之旅,走進了古埃及人生活的世界。
過了好一會兒,女孩兒轉身笑著晃了男友。
這時他們看到了古王國走廊,一眼望不到頭。
行走的速度相當快了,而其他游客也一樣了。
古埃及展廳里還有一座新王國時期法老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的著名坐姿雕像,大約創作于1470年。
女王正在向神奉獻祭品。
展廳里這個房間里的幾乎所有物品都是在他的祭廟里發現的。
女王向神奉獻祭品的場景,采用了一種叫做杰特的獨特的世界觀。
杰特和我們通常所說的單向過期的時間不同,它是一個靜態的、永恒的、不變的時間,是神和死者可以使用的時間。
而古埃及人認為,任何不完美的事物都無法進入杰特時間。
但凡進入杰特世間的人或物,必然像神一樣完美神圣。
所以,古埃及工匠們以極高的藝術水準來創作這些藝術作品,以保證這些藝術品具有令人心顫的美感。
突然,一群小學生的到來打破了這種寂靜。
小學生的隊伍通常都是打打鬧鬧的,帶隊老師根本管不住。
然而我發現,越是在這場爭議中,法老雕像威嚴淡漠的表情塑造了女王的形象。
在他周圍聚集的人越多,他那清澈的神色越是激動人心。
因為這座雕像的設計初衷是在呈現一種獨立于觀察者之外的生命,就像盧浮宮里的蒙娜麗莎,人群的動靜反而襯托出她超凡脫俗的氣質。
不難猜測,這些孩子來到古埃及展廳,真正想看的其實是木乃伊,而展廳里的四具木乃伊全部都沒有開放。
都圍繞在雕像的外殼下。
孩子們顯然很失望,他們連珠炮子地提出了問題,這里面包著一個死人,它會發出香味嗎?
為什么要把它包成這樣,做成不發臭嗎?
它在這層包裝下面么?
作者告訴我們,如果有個雕像的外殼,木乃伊就是一具干癟的陳舊尸體,看上去會很嚇人。
古埃及人認為雕像比死人更死去。
當然,這對于這些孩子來說沒什么用。
一分鐘后,他們尖叫著沖出了這個令他們失望的展廳房間在伊斯蘭藝術展館執勤時,一位平民的穆斯林游客問記者,他們不是正對著東方嗎?
這時他正看著一個叫米哈拉布的珠島圣龕,這個圣龕是給禮拜者指明圣城賣家方向的。
作者想了想,告訴游客,審刊確實是朝著賣家的方向。
游客又問,能不能在這里禱告?
作者說,當然可以,不過擔心他跪地祈禱時會搬到其他游客那里。
浣熊游客向作者道謝后,手動合十,專注凝視著盛刊。
米哈拉布確實是一件杰出的陶瓷藝術品。
它有3.35米,高,2.04噸重,是一個帶尖拱形的圓形中空結構,主要是用藍色、白色和藍綠色的瓷磚鑲嵌而成。
穹頂上布滿了靈動的阿拉伯文字,還有用書法寫成的古蘭經經文。
圣龕內部有一處圖案,由弧形搖曳,相互纏繞的線條構成,讓人聯想到攀爬的藤蔓和卷曲的卷須。
顯然,這個圖案是在贊美上帝的韻律和繁茂,以及永恒的運動和生長,自然的形態和抽象的幾何圖形共存。
這也是伊斯蘭設計的一個關鍵特征。
那名游客做完祈禱就離開了。
作者不禁想道,中文里宗教這個詞有一個詞根li ju,它和繩索legure的詞根是一樣的。
從根本上來說,宗教意味著重新連接。
作者注視著米哈拉布,雖然他不是宗教信徒,但仍然被這個藝術品深深吸引。
他,覺得自己有一種精神寄托,幫助他擺脫需要處理碎碎的煩惱,去和更本質的東西交流。
在展示十九世紀繪畫作品的一個展廳里,有派畫家莫奈畫的一些睡蓮和干草垛的印象。
這個展廳人滿為患,因為大家都喜歡看印象派的作品,不知道作者喊了多少次,請不要靠得太近也請不要用閃光燈。
直到快下班了,游客大部分離開了,他才有機會認真觀賞莫奈的畫作。
作者在一幅名叫維特伊的夏日的畫作中,看到了一個村莊和一條河流,村莊的倒影在河水中飄游,顯然沒有真實的陽光,卻有無數光斑在水波中跳躍。
顏料在花布上流淌,凝固。
莫奈用筆觸追著光影奔跑,用色彩創造光孕育的魔法。
看得越久,畫里的世界就越鮮活。
筆者認為,莫奈的繪畫是我們抓不住的瞬間,它筆尖的美不同于古典油畫眼睛那樣的重肅穆,而是構成天地初開時的混沌和絢爛。
我們平時只搜尋有用的信息,卻錯過了風掠過耳間的涼意,鳥鳴在心尖上引起了顫栗,孩童嬉鬧聲里藏著永恒。
而莫奈則把這些碎片全部收進了他的話里。
畫畫不是一個簡單、簡單的方法,而是模仿別人已經驗證過的技巧。
真正的挑戰在于創新,畫出別人沒有畫過的心意。
阿拉時期的意大利藝術家米開朗基羅選擇了最棘手的人體主題。
人體由六百多塊被采集的骨頭和兩百多塊骨頭構成,畫好人體很容易,而米開朗基洛通過觀察和手指,一直在琢磨如何完美地表現人體的動態。
大都會的鎮館之寶是米克朗基羅畫的一個名叫利比亞主席比爾的迪亞男人。
他讓這個男模特擺出一個很扭曲的姿勢,然后有條不行為地畫出模特背上和手臂上的每一塊被切除。
細致的筆觸實示了米開朗基羅對人體的深刻理解。
尤其是畫中的腳,大胡子人物有著截然不同的踩地方式,他都畫出來了,每一筆都那么漂亮,充滿了力量,野心和對工作的投入。
顯然,米開朗基羅是那種能夠在一張空白紙前坐下,忘記一切煩惱,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那樣的人。
但他并不是沒有抱怨。
一幅新手插畫完成的米開朗基羅自畫像,畫像中,他的頭獨立揚起90度,手臂沿著十二點鐘的方向上去,手持畫筆,筆尖寫下一首十四行詩。
這首詩可能會讓那些幸福的、沉浸在藝術觀賞的游客們驚訝不已。
他抱怨自己的脊柱、臀部、臉上都沾滿了顏料,大腦狀態也不好,倍感憂郁和壓力。
他直白地抱怨說,我的狀態不好,我根本就不是一個畫家。
西斯廷教堂是梵蒂岡的一座著名教堂,它以米開朗基羅的壁畫而聞名于世,尤其是教堂天花板上宏偉的創世紀大都會在那里安置一個讓人想起西斯廷教堂的展覽館。
工作人員重建了教堂巨大的天花板。
1508年,米開朗基羅開始在西廷教堂天花板上作畫。
四年后,整個天花板上的大約四百三十人全部完成,全世界的人都將聞風而至,趕來參觀。
這時,米開朗基羅在給父親的信里寫道,我完成了我負責畫的那座教堂,教皇非常滿意。
他補充說,但其他事情并不是我希望的那樣發展,我認為這是當今時代的問題。
他很不喜歡我的藝術。
米開朗基羅說的那個很不喜歡他的藝術時代,就是全盛期。
米開朗基羅活到了快89歲了,是當時非常少見的獸性,但他在后半生的幾十年間都以為自己快要死了。
他寫了一首詩,是什么樣的錯?
刀子不停地啃咬,讓那張老皮萎縮,疲憊到如此地步。
我可憐的衰弱靈魂,從這首詩可以猜到,他并不那么情愿接受變老。
修煉如此,他也從未減少工作。
他斷斷續續地花了40年的時間為皇帝尤里烏斯第二次峽谷陵墓,并且一直在請求對方給自己付款,還因為峽谷計劃發生改變而感到困擾。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了這座陵墓的一張設計圖。
米開朗基羅再看到他一定會感到心痛,因為他實際完成的雕塑還不到原計劃的1/3。
70歲的時候,他被提名為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的首席建筑師。
按照他的朋友喬治瓦薩里的說法,這讓他極為沮喪,完全違背了他自己的愿望。
米開朗基羅不僅被卷入了一些極為艱難的政治追蹤漩渦,還受到了先前建筑師未工作的束縛。
盡管不情愿,但他仍然竭盡全力去赴。
展示了一張30厘米見方的紙,他在這張不起眼的紙上制作了教堂巨大的圓頂,徒手畫出了一些彩虹狀圖案,試圖找出一個他喜歡的曲線。
無論地位多高,他始終保持著對藝術的熱愛和敬畏。
然后他開始工作,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
直到去世前幾天,他還用錘子、鑿子雕刻著頑固的大理石、峽谷圣彼得大教堂,用了他剩余的十七年生命。
這就是米開朗基羅,他對自己的名字毫無愧疚。
作者當了十年保安,在大都會的藝術品和作品背后的故事里沉浸了十年之后,發覺自己描繪了簡單的工作其實與生活。
努力、成長和創造都重要。
十年里,那些藝術品差不多把作者內心的空洞搞上了。
他的妻子育有兩個孩子。
世俗的家庭生活,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光,既讓他充滿挑戰,也讓他覺得蓮花和幸福。
于是在當了十年保安之后,他辭職了。
辭職前幾個月,他一直在一本筆記本上寫啊寫,列出他最喜歡的作品清單。
他不會選擇太多或者太少,而是把龐大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縮小成一份私人收藏,作為他以后前進路上的精神財富。
同時,作者總結了自己十年安全生涯積累的心得,他希望把這些心得分享給大家。
他寫道,走進博物館就像走進了一個浩瀚的地域世界。
首先要讓自己沉浸在這個世界里,把那些瑣碎的念頭留在博物館門外。
假設自己假想為一粒塵埃,在裝滿美麗事物的倉庫里漂浮。
早上開館時最適合看展。
他說,把雜念留在門外,讓自己化為一粒塵埃,飄落在跨越千年的文明里。
看話,別急著說話,先讓眼睛慢慢吃透每個細節,筆觸里的忐忑,裂痕中的時光,看不懂也沒關系,有些美本來就不用聽懂,遇到心動的展品,就去查他的故事,知道米開朗基羅寫下那些抱怨的詩句。
再看他的人體雕塑時,就多了一層滋味。
但別被解說詞困住手腳,那些被束之高閣的藝術品,任何人都有資格參與。
對他的評論并不是為了得出正確答案,而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人類的大腦與靈魂。
你的胡思亂想才是看展最珍貴的門票,是你能從博物館里真正帶走的東西。
藝術家們都是時間時刻的騙子,他們記錄下一些轉瞬即逝的,騙我們相信有些美不會消失,但卻能一直保持起種族,供一代又一代的人欣賞。
博物館里的藝術品,就是說明。
無論是油彩畫、大理石雕塑,還是縫在背面上的圖案,但這些謊言也挺動人的。
當作者看到梵高的鳶尾花這幅作品時,想起自己讀過的有關藝術、最感人的文字是有關梵高1884年訪問非國立博物館時的故事。
他一起拜訪的是他的朋友、藝術家安東克斯·麥克斯克斯。
麥克斯寫道,梵高在倫勃朗的猶太新娘前停留了最后一段時間,我無法讓他從那里走開。
他走到那里,坐在地上。
這時我繼續去看其他的展品。
你回來的時候,我肯定還會在這里。
他告訴我,我回來了很久了。
當我問他我們是不是該往前走的時候,他很驚訝地看著我,說,我不知道你會不會相信,但我說的每一個字都是真的。
如果能在這前面做兩個星期,只吃一點兒干面包皮,至少活十年,我也很樂意。
最后他還是站起來了,好吧,你別介意。
他說,我們不可能永遠待在地下,對吧?
作者說,是的,這世間的一切都給人帶來安慰,令人振奮。
與他相伴的時刻純粹是,但沒有人能永遠待在原地。
于是,我們再次放下一切,回到生活。
好了,這世間一切的美就為你閱讀到這里了,你有什么感想,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