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當你踏入博物館的一場展覽中,與凝聚了時光的文化珍寶相遇,邂逅漫長歷史的吉光片羽,感嘆于文物的璀璨風采時,你是否會注意到,展廳中營造出獨特氛圍的色彩、巧妙的燈光設計、別出心裁的場景復原?這些無聲的細節,讓你在理解展品歷史意義的同時,更感知其文化價值。而這背后,是博物館展陳設計師花費無數個晝夜的心血。
在“文博熱”成為常態的當下,如何看待展陳設計在展覽中的角色?青年力量又在其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呢?“5·18國際博物館日”前夕,第二屆“中國博物館協會年度青年人物”候選人名單公布,成都博物館陳列設計部主任黃彥怡名列其中,是四川唯一入圍的文博人。
初夏的成都,天府廣場旁邊的成都博物館(以下簡稱“成博”)依舊人流如織,說著不同方言的游客興致勃勃地參觀著每一處展廳。近日,就在館中,黃彥怡接受了封面新聞記者的專訪,說起了她在博物館度過的十三年光陰,以及她如何在這一方天地中,以空間敘事,讓文物說話。
黃彥怡在第二屆“中國博物館協會年度青年人物”推介活動現場
從舞臺“跨界”博物館
“設計是關于‘講故事’的藝術”
來到成都,作為城市文化地標的成博,自然是不少游客必來打卡的一站。在這座記錄與展現成都恢宏歷史的博物館中,人們在“花重錦官城:成都歷史文化陳列(古代篇)”展廳中,不僅能看見珍貴文物,還能“聽見”市井的喧囂;再來到“影舞萬象:中國皮影展”,在欣賞展柜里不同地區的皮影展品時,還會發現皮影和木偶“動”了起來,仿佛置身皮影劇場中……而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展陳設計,都出自黃彥怡和她的團隊。
黃彥怡的博物館生涯,起于2012年,此前從事舞臺美術設計的她,曾在劇組負責美術造景工作。機緣巧合下,黃彥怡加入了成都博物館新館的籌備工作,也正式開啟了自己在博物館的展陳設計歲月。而在博物館的13年中,她參與了上百個展覽的展陳設計,獲獎無數。成博不少現象級展覽,如“漢字中國”“文明的回響”“絲路之魂”中,都能看到黃彥怡的身影。
“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
“從舞臺到博物館,看似跨界,但實則是一脈相承的。”黃彥怡這樣說道。因為在她看來,設計始終是關于“講故事”的藝術。只是相比之下,舞臺上的故事,多是流動的、短暫的;而博物館中的故事,則是凝固的、永恒的。
“我認為,展陳設計在博物館的作用,是把學術嚴謹的內容,轉化為大眾都能看得懂的、觸摸得到歷史溫度的故事。”對此,黃彥怡還有更形象的描述:文物是博物館中“沉默”的主角,而展陳設計師的任務,是為它們搭建一個“會說話”的舞臺。
發現中醫之美——中國傳統醫藥文物特展
言語間,黃彥怡提到了成博在2021年推出的“發現中醫之美——中國傳統醫藥文物特展”,在這一國內首個歷年出土中醫藥文物薈萃的展覽中,黃彥怡和團隊用現代設計語言解構傳統醫藥文化。“在展陳中,我們把藥材標本像星辰一樣懸浮于空中,把古籍醫方以動態投影呈現。”更令她難忘的是,一位老中醫參觀后感慨道,“原來我們的文化可以這么美!”
空明流光——宋瓷·五大名窯特展
博物館的“空間魔法師”
“用三大本領讓文物‘活’起來”
漫步在一場展覽中,目光所及皆是美的享受。那在視覺獲得極大滿足之外,人們還能收獲怎樣的體驗呢?也許是縈繞在鼻尖的一抹暗香,與展覽的氣質極為符合;也許是耳邊傳來的,文物穿越千年的回響;或許,還有用手指觸摸文明的痕跡……
當下,博物館展覽愈發“出圈”,人們“為了一個展奔赴一座城”,博物館面臨由“藏品立本”到“公眾體驗”的理念轉向,也在無形中對展陳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當代博物館的展陳設計師,早已不是‘做展板的’。”黃彥怡談到,在成博工作的13年,她見證了“文博熱”的興起,也看到了博物館從“收藏殿堂”向“城市客廳”的轉變。
“我想,我是成博的‘空間魔法師’,用三大本領讓文物‘活’起來。”黃彥怡這樣說道。在第二屆“中國博物館協會年度青年人物”推介活動的現場,當被評委問起展陳設計師在博物館中的定位時,她也是如此回答的。“這三大本領,分別是文化翻譯官、體驗設計師、空間指揮官。”
一支鉛筆誕生的世界:動漫原畫特展
因此,在黃彥怡參與展陳設計的展覽中,不僅能用雙眼感悟文物的耀眼光芒,還能收獲聽覺、觸覺、嗅覺等多重體驗,與文物講述的故事產生共鳴。譬如,在2022年推出的“宋瓷·五大名窯特展”中,就選用了瓷器開窯時的聲音;還有在剛結束不久的“錦城絲管”展覽中,觀眾能聽到來自8000余年前的、賈湖骨笛發出的古老之音。“還有此前的‘一支鉛筆誕生的世界’,我們設有臨摹的區域,觀眾在互動中獲得了更多的體驗。”
而在成博,還有許多像黃彥怡一樣的“空間魔法師”,他們年輕而富有才華,努力又較真,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我們部門大多是90后、00后,都很拼、很較真。”在黃彥怡講述的故事中,為了讓展廳中的顏色更符合預想,展陳團隊打了200多個色樣,在展廳中一個一個試。“我還記得當時是拿了200多個不同的藍色色樣,放在展陳燈下去試,看哪種藍色更符合。”
曹師齊在第六屆博物館青年論壇發言
共話博物館中青年力量
“懷抱著才華與熱愛奔赴博物館事業”
“青年力量是很重要的。”采訪中,黃彥怡強調。而在持續升溫的“博物館熱”背后,離不開青年群體的推動,年輕人走進博物館,用全新的方式解讀文物、傳播文物故事。與此同時,博物館中年輕化的表達,也吸引更多年輕人到來。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其中“青年力量”作為下設子主題,深入探討著青年在打造未來博物館中的關鍵作用。
就在黃彥怡入圍第二屆“中國博物館協會年度青年人物”名單的同時,成博還有兩位優秀的青年人才,登上了博物館行業的更大舞臺。作為“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之一,第六屆博物館青年論壇在北京舉行,成博的曹師齊、周舟以優質論文《AI驅動下的博物館體驗設計優化研究》《博物館里的綠色革命:從理論到實踐的創新探索》獲邀參觀論壇。其中,曹師齊更以展陳設計中AI應用的主題論文被邀請在論壇上作分享發言。
“我分享的內容,主要圍繞人工智能在博物館領域的應用現狀與未來趨勢展開。”曹師齊談到,其選取了一些實踐案例,包括故宮的“數字故宮”、成都博物館在展陳中運用AI設計的新嘗試,以及國外如盧浮宮博物館如何融合大數據與AI提升參觀體驗。“分享內容得到了不少業內前輩的肯定,說論文的角度非常新穎,認為這是未來博物館設計中非常值得深耕的方向。”
巧合的是,這兩位青年來到成博都已6年左右,她們不約而同地提起了成博的“一館一策”,鼓勵館中的青年從自身的專業出發,發揮各自的長項,以及有更多的機會挑戰不同的工作類型。周舟談到,在成博工作的6年中,她以策展人的身份參與了許多原創展覽、引進展覽的策劃與執行工作。“每一次展覽就好像一場絢爛的表演,讓我感到充實與興奮。”
可以想象在數年前,他們懷抱著才華與熱愛,從校園奔赴博物館,再由館到社會,實現著自己對文博領域的熱愛。而無論是黃彥怡、還是曹師齊、周舟,都是當下博物館青年人才的縮影。在新時代文博蓬勃發展的大浪潮下,他們在成博日復一日的深耕中找到了歸屬感,和這座城市賦予他們的文化使命。
回望在成博的13年,黃彥怡在其中收獲了無數的“高光時刻”,她說自己之所以能堅持下來,離不開“情懷”兩字。“我覺得,在文博領域工作的人都很有情懷。我們部門年輕的小伙伴也是,我在跟一群有情懷的人一起工作。”
“讓我堅持的,歸根到底還是對文博事業的熱愛。”曹師齊這樣說道。
本文圖據受訪者、成都博物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