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上”知名的開頭有哪些?
一定會被提名的,繞不開那一句:
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
01
毫無疑問最知名的卡夫卡代表作,
也是打工人的“永恒之書”
1915年發表的《變形記》,已經經歷了110年的時間考驗,依然是中學生必讀的經典。
不少作家都是《變形記》的擁躉,連加西亞·馬爾克斯都說:“我回到住的公寓,開始讀《變形記》,開頭那一句差點讓我從床上跌下來。我驚訝極了……我不知道有人可以這么寫東西。”
而余華評價《變形記》將是永恒的,卻是因為卡夫卡抓住了全世界任何時代所有上班族都有的焦慮——不是變回人,而是上班遲到。
格里高爾成蟲之后依然在擔心工作,是打工人的悲劇。
沒工作的時候焦慮吃了上頓沒下頓,有了工作焦慮不能升職加薪,升職了又要面對無止境的加班、有命賺沒命花,還要焦慮無法“創造價值”,被老板當場開掉……
這樣的困境中,格里高爾想:
唉,如果不是因為父母生活困窘,我早就辭職不干了。
然而家人并不像他重視他們那樣重視他。面對成蟲的格里高爾,哪怕最開始曾流露一絲溫情的妹妹也崩潰地說: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們已經盡了一切努力來照顧它、忍受它!我們必須擺脫這個——這個怪物是格里高爾的想法。”
家庭只是把他當個血包、當個提款機罷了——父母指著他還債,妹妹指著他供養上音樂學院。
而他一旦失去了賺錢的能力,這一切表面功夫就也不復存在了。
這是不被愛的悲劇。
這些悲劇放到110年之后的現在,也依然能夠引起很多共鳴。豆瓣讀者@Vousdevez 說:
如果與家人的關系只存在金錢聯結,如果人活著只為了工作賺錢,任何一種不受控變動,都將陷入死局動彈不得。卡夫卡筆下的變形,何不是一種預言呢?
是啊,人似乎像上緊了弦,生活中沒有任何“容錯率”。一點點預想之外的變動發生,都會將人拖入死局。
卡夫卡正是用這場驚駭又慘烈的變形,提醒我們工作和社會標準對人的異化。
02
這樣一部極具預言性的永恒經典,
會被怎樣改編成圖像小說?
《變形記:圖像小說》的改編者彼得·庫珀出生于中產家庭,早在孩提時代,他就已經“認定”漫畫。
他的父親曾從事與藝術相關的工作,讓他在年幼時就有機會閱讀《阿羅有根彩色筆》這樣的經典漫畫童書,隨即愛上這樣的媒介形式。
他早早就開始了漫畫創作,科班畢業之后,他以擔任描線師、為雜志繪制插畫入行,然而,他心里始終期待著能夠用漫畫表達自己,創作具有自己的政治意識和社會觀點的作品。
庫珀認為,漫畫是進行政治和社會評論的有力媒介,他曾在采訪中說:
漫畫允許藝術家展示相互矛盾或諷刺的圖像,以明確表達觀點。
他創作了大量帶有自身表達的漫畫和圖像小說,也因此聞名。他憑借在圖像小說領域的成就成為了哈佛大學的客座教授,開設了圖像小說課程。
這是圖像小說這一藝術形式首次進入哈佛的課堂,也讓區別于以超級英雄式類型漫畫的圖像藝術形式——圖像小說,真正進入了學術視野。
《狂喜》,選自《第三次世界大戰畫報》,1986
而改編卡夫卡,也是他表達的一環,更是他最為知名的創作,出版至今,已經被譯作十國語言。也正是憑借對卡夫卡的改編,讓他獲得了2018年美國漫畫家協會頒發的圖像小說大獎。
庫珀最初接觸卡夫卡,與我們一樣,也是讀到《變形記》。當時,他認為此作“非常黑暗”。
后來,他的朋友成了卡夫卡的“粉絲”,堅持不懈地向庫珀“安利”卡夫卡,他才發現,卡夫卡的思想可以用漫畫的表現力完美呈現,視覺的沖擊更能夠探索其故事的復雜性。
緣此,從1988年開始,庫珀開始了卡夫卡的改編生涯。
如果今天讓你續寫《紅樓夢》的后四十回,你會怎么想?我會想:就我寫的那鬼樣子,別把曹雪芹氣活了吧!剛開始改編卡夫卡的作品時,庫珀也是這樣想的:
光是想到要改編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的作品就讓我感到畏懼。我不得不欺騙自己,讓自己相信這并非褻瀆。
而當他真正拿起畫筆,一切就不一樣了。
當他開始把故事改編成畫面,他立刻意識到,他的直覺是那樣準確。
他自己這樣描述那種“感覺”:
這是文字與圖畫的完美結合。我感覺卡夫卡在我耳邊低語,鼓勵我在視覺效果上比我自己的漫畫中嘗試更多的可能性。
他也在這次創作中融入很多個人的巧思。
他用刮畫板的技術詮釋《變形記》,以黑白雙色呈現銳利、緊張的畫面,想營造出一種“仿佛被雕刻出來的剪影感”。刮板畫風格深受德國表現主義影響,強化對比,也放大情緒張力。
這樣的藝術處理,不僅保留了卡夫卡原作的“黑色幽默”,更通過視覺手法加深了讀者的情感共鳴,使這部經典文學作品在圖像小說形式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細節處,庫珀也以細膩的筆法和分鏡,讓讀者最大限度地去“成為”格里高爾。
比如,他始終用低視角描繪故事,希望讀者都能以格里高爾之眼看世界,感受其被壓迫和孤立的處境。
再比如,在其中一個段落中,為了跟上文本,讀者必須將書旋轉360度——庫珀用這種文字設計,來讓讀者體會格里高爾攀爬墻壁的視覺效果。
創作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
庫珀曾盡力希望出版社能夠避免把變成蟲子的格里高爾大剌剌地印在封面上。
1915年首版出版時,卡夫卡曾明確指示不要特寫這只昆蟲。
庫珀也因為卡夫卡的這一傾向,希望不要在圖像小說的封面中凸顯蟲子。他給出的折中方案是:做一個半透明的護封,只在護封上印上書名,在摘下護封前,讀者只能看到模糊的輪廓,取下后才能夠看到清晰的格里高爾。
然而這個方案最終被美國的出版商否決了——因為這會給每本書增加五美分的成本。
03
你好奇過
格里高爾到底是什么蟲子嗎?
納博科夫說:
一些注釋家說是蟑螂,這顯然不對。蟑螂是一種扁平的有著長腿的昆蟲,而格里高爾的形狀絕不是扁平的,他的腹背兩面都是凸出的,而且很小。他與蟑螂只有一處相似,即他的顏色是棕色的。只此一點。他還有一個極大的凸出的、被折皺分成一條條塊狀的肚皮,他還有一個堅硬的鼓鼓的背,使人想到那底下可能有翅膀。甲殼蟲在身上的硬殼下藏著不太靈活的小翅膀,展開后可以載著它跌跌撞撞地飛上好幾英里。
奇怪的是,甲殼蟲格里高爾從來沒有發現他背上的硬殼下有翅膀。
庫珀這個版本的圖像小說,可以說是非常還原卡夫卡原著的《變形記》。
封面上,中文版也沒有采用大大的蟲子,而是選擇了一個巨大的鬧鐘和一個渺小的奔波不停的推銷員:鬧鐘響起的那一刻,是人是蟲,都得爬起來上班!
中文版《變形記:圖像小說》
還將納博科夫考證格里高爾形態的段落制成了“格里高爾變形說明書”,一起“細品”格里高爾究竟是什么蟲。
以另一種方式讀一次名著,不要錯過這本兼具文學性和視覺性的精彩改編!
點擊下圖即可購買,現在下單還將獲贈獨家贈品——專享書簽和藏書票各一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