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專訪李禮:如何與世界相處?“歷史”仍困擾著中國

0
分享至



李禮,歷史學者,資深媒體人,曾先后任《東方歷史評論》、《歷史學人》執行主編,著有《轉向大眾:晚清報人的興起與轉變(1872-1912)》、《求變者:回首與重訪》、《古今之變:歷史學家訪談錄》,新近出版《失敗:1891-1900 清王朝的變革、戰爭與排外》。

本文系學人Scholar圍繞《失敗》一書李禮老師所作訪談。本次訪談由趙逸軒、韓宗洋共同參與完成。

01

我們既沒那么了解世界,也沒那么了解過去

學人:我們注意到,您獲得過法學博士,請問是什么契機使您轉向歷史媒體以及公共寫作,并把目光聚焦在歷史上的?

李禮:這里可能有一點誤解。雖然學位是法學博士,但實際上我學的并不是法律。在中國人民大學讀博的時候,我的導師是張鳴教授,一位近代史領域令人尊敬的杰出學者。他最初任職于中共黨史系,后來隨著學校內學科調整,張老師的工作并入了國際關系學院的政治學系,因此我跟隨張老師讀博也是在政治學系。我著手的領域仍是中國近代史方面,延續碩士階段的近代輿論史和知識人轉型研究。

早年我做過一些媒體工作,當過記者、編輯、主編等。親身經歷過媒體工作的人,經常能更深刻地理解清末報人的心理以及輿論與社會的互動,因此我是從輿論史逐漸進入近代史,比如歷史上的新聞法規和媒體管制,今天我們仍然需要面對,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一個今天的媒體從業者可能比書齋學者有更強的穿透力和感知力。

大約8、9年前,我參與編輯、出版一份歷史刊物(《東方歷史評論》),之后它斷斷續續出版了6、7年(包括新媒體),直到不得不暫停下來。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公共歷史媒體,這個讀物一直在努力提供新的歷史閱讀體驗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公共討論平臺,舉辦了大約200場線下學術沙龍。這種努力今天編輯部的同仁仍在很大程度上持續著,只是更多的以個人方式進行,包括歷史寫作、翻譯或制作新媒體,比如許知遠這幾年一直持續在寫梁啟超的系列傳記,相當引人關注。

學人:您最近出版的書《失敗:1891-1900清王朝的變革、戰爭與排外》,聽說寫于疫情期間,請問在這種特殊背景之下,寫起來有什么特別的考慮?

李禮:疫情三年,我和很多朋友一樣,不得不長期居家。那時的網絡上流言、謠言四起,仿佛中國又要重新封閉起來,隔離于世界。作為一個歷史研究者和媒體人,同時也是寫作者,讓我有很多感慨。你會發現近代以來困擾中國的那些問題,比如如何面對外部世界,依稀仍在,有些地方甚至更嚴重了。事實上,我們既沒有那么了解世界,也沒那么了解自己的過去,這讓我產生了重寫近代史的沖動,覺得可以利用那段時間來好好寫作。

我的計劃是書寫清末二十年,由于書稿的體量問題,特別是注釋量比較大,比如《失敗》這本總共約二十萬字,注釋就占據了六至七萬字,最終將其拆分為兩本獨立的書。尚未出版的是辛亥革命前十年,暫定標題是《帝制中國的最后十年》),而《失敗》這本聚焦于19世紀的最后十年。

我們這一代人以及現在的年輕人,直到如今依然受歷史教科書的影響很大,對近代史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一些給定的框架之中,比如“半殖民地、半封建”或一些革命史學闡述。但如果我們回到具體的歷史情境,會發現晚清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并非如此簡單,它既有碰撞,也有融合;既有屈辱,也有主動走向世界的嘗試,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實際上從那時就開始了,到今天它仍然是一個未完成的歷史進程。

晚清時期的中國,同樣處在一個關鍵十字路口,面臨著是否開放、如何開放、如何應對外部沖擊的問題。這些問題,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直到今天,蔣廷黻先生在1930年代撰寫的《中國近代史》依然是暢銷書,一方面固然可喜,但也有其可悲的一面。蔣先生的書其實就是討論中國如何擁抱世界和現代化的,而這本小冊子卻仍然面臨被刪節的命運。


蔣廷黻先生(1895-1965)

直到今天,近代史上的許多問題仍然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疫情三年,使得中國再次面臨“如何與世界相處”的老問題。這些歷史困境在某種程度上未曾徹底解決,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在當下繼續發酵。因此,我希望通過本書,重新審視晚清這關鍵的二十年,從歷史的角度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大家注意到,近現代史近些年沒有以前那么熱了,尤其是在研究和出版方面,它面臨著許多困難。既有出版方面的審查制約,也有受眾讀者方面的因素。我想在這種時候,寫一部帶有通史性質的作品,盡管有點吃力不討好,卻很有一些意義。《失敗》并非要構建某種顛覆性的歷史觀,而是試圖在文本呈現與敘述方式上做出新的嘗試。

我希望能夠用更現代的語言、敘述,用更符合當代價值觀和普遍人性的視角,來重新審視這段歷史。這樣,當讀者特別是新一代的年輕讀者,對歷史感興趣但未必有專業背景的人,能夠更容易進入其中,并由此理解近代史、理解過去。因此在本書的寫作上,我努力保持嚴謹,但想辦法寫得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它帶有一定的百科全書特點,加上時間和空間的交叉縱橫,很有畫面感,算相當好讀和耐讀的。

另外書里用了大量西方史料,包括信函、日記、媒體報道等等,也有好讀方面的考慮,不過更大的用意是,提供廣闊的全球視角。這些外部視角有助這本書與傳統的歷史文本進行平衡。歷史是復雜而多義的,應該有不同的歷史敘述呈現。大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比較和選擇、評價,最終得出自己的看法。

學人:這本書以“失敗”命名,令人深刻,請問圍繞這段歷史,這里的“失敗”針對的具體是什么問題?

李禮:最初,我給它取名為《國家的失敗》。最終出于各種考慮,繁體字版和內地簡體版都沒有使用這個標題。它主要圍繞清王朝在這一時期遭遇的一系列重大挫敗而展開:甲午戰爭戰敗、戊戌年政治變革的失敗,到義和團排外運動引發的國際戰爭失敗,貫穿于1891-1900,也形成了一種失敗的氛圍。當然,這里所指的主要是國家層面,并不意味著所有個體都是失敗者。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恰恰因這些失敗事件而逐漸接近和進入了權力核心,推動了變法,進而成為世界矚目的人物。

盡管書里對1891-1900這十年具體的歷史事件、人物均有敘述,但整體上更關注的是這一系列失敗的前因后果,以及把它們聯系起來那些東西,包括思想,另外就是“排外”相關的內容。從1891年的排外風潮寫起,一直到1900年義和團運動的失敗結束,以及清政府在面對國際局勢和內部動蕩時的應對,也構成了本書探討的核心議題之一。


李禮:《失敗:1891—1900清王朝的變革、戰爭與排外》(火與風 | 上海譯文出版社,2024)

對于這些“失敗”的原因和后果,我希望用敘事當中的事實說話,而非依賴理論框架或情感化的敘述。歷史書寫的價值,很多時候并非刻意標新立異或推翻既有立論,而是呈現歷史事件本身和它的復雜性。晚清二十年是近代史甚至中國大歷史的樞紐時間,它承上啟下,無比深刻地體現了古老中國面對現代世界的挫折和轉變。深入理解這段時期,不僅有助于厘清此前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民國時期的政治、社會變遷。

事實上,民國時期的很多事件都可以追溯到清末,包括五四啟蒙運動,它已經是中國的“第二次啟蒙”,而第一次啟蒙就發生在清末。另外一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和制度變革,比如地方議會制度(咨議局)的出現、第一次現代意義的民主選舉,都標志著中國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當然,這些內容會出現在下一本關于20世紀前十年的書中。

02

屈辱史觀:伴隨著怨恨的民族主義敘事

學人:晚清思潮迭起,知識多元,不過到如今,定義這段歷史的主流情緒似乎是“屈辱”,你認為這種看法是如何成為主流的?

李禮: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今天,當中國經濟發展至全球第二,已然成為經濟上的強國時,許多人對世界仍未給予中國足夠的尊重感到不滿和憤怒。背后大致的邏輯是:大國已經崛起,為何仍要承受世界的偏見與批評?

中國從雅斯貝爾斯所稱的“軸心文明”之一,跌落至近代與列強相遇時的不堪境地,再到如今重新“站起來”,不少人迫切希望中國回歸往日輝煌地位。然而,如今這一訴求很大程度上是以經濟實力為支撐的,購買和消費也因此成為無數中國人的“投票權”,因此這一幕一再發生:誰對我們不友好,就抵制其商品。

這一心態的形成,和你提的“屈辱史觀”不無關系。近代中國當然遭受了屈辱——經歷了諸多失敗、簽署了不平等條約,被列強以非文明國家對待,這是不爭的事實。尤其對官方和知識精英而言。然而,屈辱的感受是否能夠持續一百多年,成為無法擺脫的集體記憶?可能這是另外一回事。民國時期有相當長的時間,中國人的社會心態就相對平和。

拿蔣廷黻先生1930年代的《近代中國史》為例,書里雖然提及中國在外交上的失敗與屈辱,但整體論述相當平和,且多有反思。同樣,接受民國教育的史學家陳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這本書至今仍值得推薦——也秉持了相對客觀、冷靜的敘述方式。“屈辱史觀”到今天反而變得強烈,在一定程度上是民國之后幾十年強化教育的結果。我們知道,在很長時間里,革命史學是20世紀的中國正統敘事,這種敘事伴有一種怨恨的民族主義,最終,“被侮辱和被傷害”者成功戰勝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近代史的一種基本面貌如此呈現出來。

今天的人們如果愿意,已經不難發現,近代史方面的教育和知識傳播中,部分事件被刻意遮蔽,而另一些則被突出了。例如義和團運動,很多教材僅以“八國聯軍侵華”和恥辱賠款化約了這個復雜的事件,鮮少提及圍攻使館、殺害外交官、殘害中國教民的行為。而且也不大描述李鴻章、張之洞等不少高級官員在圍攻使館之前和之中對北京的反對。再比如,涉及俄國的部分歷史也長期被忽略。事實上,俄國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影響極為深遠,這種對歷史的選擇性敘述不僅局限于晚清,還延續至現代史。例如1945年后,東北的國共之爭與蘇聯的深度介入,長期未被公開討論。很多事情在歷史教科書和主流書寫中被大幅刪減或看不到。

我們需要構建一套新政權合法性的歷史解釋框架,“站起來”成為重要敘事之一,為了塑造它,屈辱史觀被強化了,而且效果明顯。可以說,這種觀念長期被植入頭腦之中。即便進入互聯網時代,也未見改變。甚至很多地方還強化了。

盡管如此,我對中國未來的歷史研究與寫作仍持樂觀態度。相比國外,歷史學者在中國受到了相當大的關注,未來的歷史寫作肯定要有兩方面的爆發:首先是“恢復常識”,即還原歷史事實,不遮不掩地講述過去發生的事件,比如文革。盡管任何歷史著作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作者立場,但可以盡可能地接近事實,并且允許不同“事實”描述的歷史書籍出版,讓讀者自行判斷。另外是呈現歷史細節和多元的歷史敘事,今天,微觀史、文化史和社會史的作品已經熱了起來,但好的作品還遠遠不夠。總的來說,無論宏觀和微觀方面,中國歷史需要重建敘事的努力之處還有很多。

學人:由晚清開啟的“古今之變”一直延續到了今日,比如中國各階層仍然在重視的“現代化”問題。我們注意到你在去年還出版了《古今之變:歷史學家訪談錄》這本書。在您看來,當今的我們是否在某種程度上仍然生活在晚清的延長線上?

李禮:這個問題可以聊的地方很多,但我覺得有兩個方面特別重要,或者說屬于你提到的歷史延續到今天的問題。一個是關于中國和世界,尤其是和發達國家的關系。其實就是和所謂歐美主流國家的關系。從清末到今天,中國進入現代世界體系,從國際法體系到WTO體系,表面上看,中國似乎一直在融入世界,但中間一波三折,經歷了很大的挫折,還出現了倒退。特別是1949年之后中國一度實行一邊倒的親蘇政策,一度和主流國家幾乎隔絕。1980年代起才重新開始對外開放,以開放促進改革。至今仍是開放的受益者。

但是,今天中國和外部世界之間,尤其是歐美國家之間,仍出現了不少隔閡。疫情之后,似乎更加明顯,中國的外交政策和歐美主流國家的關系,更多表現為競爭和對抗,較之歷史更加嚴重。其中的原因當然有外部世界的原因,不過不能否認的是,中國主流戰略仍然長期把歐美視為潛在的敵人,這自然影響對世界如何判斷,這個問題將影響甚至左右未來中國的走向。

第二個問題,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個老話題實際上仍沒有結束,在中國的精英層依然很有市場,就是或默認或贊同,在物質層面高度西化,使用西方的科技產品,比如手機、電腦、汽車,而且我們很多技術甚至走在世界前列,比如互聯網支付。但在其他層面,很多人不愿接受被認為來自西方的政治制度的東西,依然希望走一條獨特的、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現代道路。所以像張之洞等人主張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至今仍然影響著很多人,當然這個話題很大,無法在此展開。


1978年,設計師皮爾·卡丹來到中國

03

從郭嵩燾到顧維鈞: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崛起

學人:面對新的世界形勢,傳統秩序的失敗,是一些近代精英群體在晚清及以后崛起的契機。新知識催生了一批新的專業官員,尤其是外交官群體,對晚清政治有著深遠的影響。您在書中也談到了這一群體,包括郭嵩燾等人,他們是如何崛起,又如何隨時代沉浮的呢?

李禮:《失敗》開篇提到了郭嵩燾,不過他在1891年去世了,這本書并沒有特別聚焦于郭嵩燾,但這一年正值長江流域爆發大規模的排外運動,主要針對傳教士,其中湖南更是排外的中心,湖南人郭嵩燾和曾紀澤等人被湖南地方人士視為“四鬼”。因此,這年的排外運動和郭嵩燾的經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歷史對照。

郭嵩燾是和歐洲文明接觸較深的晚清政壇人物,在當時中國官員中并不典型,而這也造成了他的杰出。郭嵩燾的經歷不僅關涉個人命運,也展現了晚清外交官群體成長的起點,他最開始出使英國,實際上是因為馬嘉理事件去英國賠禮的,順便擔任了駐英公使,后來又兼任駐法公使。按理說,這樣的外交任命應該是帶有失敗烙印的,但他對洋務有很深入的理解,在英國的這幾年,對西方政治、文化有很多觀察和思考,回來之后寫了《使西紀程》。這本書在他生前始終沒有出版,還被毀版了,主要是因為北京方面覺得他書里的內容“政治不正確”,被人揭發。比如指責他去聽音樂會,拿了人家的音樂節目單。


出使英國的郭嵩濤

總的來說,早期的外交官缺乏現代政治認知,有很多誤判,即使到甲午戰爭之前,那時駐日本公使汪鳳藻給李鴻章的匯報,大體是日本國內很亂,政黨之間爭斗激烈,沒有能力干涉朝鮮。實際上,日本的政黨政治已經進入正常博弈階段了,王鳳藻卻用中國傳統政治的眼光來看待日本的立憲政治,袁世凱當時也在朝鮮,也是這樣,結果他們都誤判了形勢,以為日本不會出兵,最終很大程度上導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前的決策是錯誤的。

《失敗》也寫到了一些開明外交官,比如1893年,黃遵憲和薛福成聯手推動清政府在僑民出入境方面和世界接軌。這在當時是很重要的進步,因為過去華僑在清政府眼里是“棄民”,國家根本不管他們。很多華僑回國后被劣紳欺壓,甚至連田產都被搶走,沒辦法維權。黃遵憲當時是駐新加坡領事,他是客家人,注意到東南亞很多華僑的遭遇,調查了這些情況,然后通過薛福成向總理衙門提交了報告,北京最后允許華僑自由出入境,并由駐外使領館給他們發護照。這不僅承認了華僑的合法地位,也事實上廢除了沿襲已久的“海禁”。這種變革很大程度上是外交官的個人努力促成的。

外交官這個群體在清末變得越來越重要,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中國被迫成立了“總理衙門”,這個名字就知道,當時清政府的心態還是半遮半掩的,是不得不和西方打交道,中國開始被迫進入國際法體系,也開始允許外國公使駐京。與此同時,上海、廣州等地也慢慢設立了方言館、同文館,開始培養一些懂外語的人才,而這些人后來就逐步進入外交體系。義和團運動最終導致了1901年的《辛丑條約》,這個條約里明確規定,清政府必須成立外務部,而且要列在各部之首——這其實很少見,一個國際條約要求一個國家設立某個政府機構,說明西方列強對清政府過去的外交體系已經不耐煩了。當然,像李鴻章、張之洞這些重臣也都非常支持成立外務部,他們知道,清朝必須有一個更專業的外交機構,才能適應新的國際環境。


馬來西亞檳城,黃遵憲任副領事時駐地

此后外交官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了。比如伍廷芳,他是在英國學法律的,擁有律師資格,后來成為駐美公使,和南美國家簽署了中國最早的幾個平等條約。外交官群體隨著知識更新、外語能力提升,越來越專業,在國家政治中的地位和話語權也在上升。20世紀前十年,在不斷督促國家改革的人群中,除了督撫,駐外公使是一支重要力量。比如1905年日俄戰爭之后,駐外公使們的報告和建議對清廷立憲運動起到相當大作用。當俄國戰敗被迫推行君主立憲,駐俄公使馬上上奏,讓北京意識到,如果連俄國都實行了君主立憲,那全世界大國中就只剩中國還沒有走向憲政。

我在書的結尾也提到,晚清的外交官群體越來越職業化、越來越西方化。顧維鈞,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剛畢業,博士都還沒念完,1912年就被邀請回國,成了新生民國的總統府和總理府的秘書,三年后,27歲就成了駐美公使,這在世界外交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一個大國派一個27歲的年輕人去做另一個大國的公使,而且事實證明他確實很出色,完全擔當得起這個角色。所以你看,這個群體在晚清最后的這些年里,是不斷成長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大。總的來說,晚清的外交官群體經歷了一個從傳統官僚到職業外交家的轉變,成為推動國家變革的重要力量。這其實也是中國融入世界的一個重要體現。

學人:薛福成來自無錫,黃遵憲來自廣東,這些專業的官員和學者似乎大多來自經濟繁榮的省份及港口城市,包括后來廣東的康有為、梁啟超,以及孫中山……請問晚清的“知識版圖”和地理版圖是否有相關性?

李禮: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當然,我們不能說開明官員都是南方或者東南人士,北方的官員全部保守,這樣的劃分未免過于簡單。《瀛環志略》的撰寫者徐繼畬就來自山西。但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直隸特別是北京作為滿清權貴的中心,其政治生態本身決定了它會聚集更多的既得利益者,相對來說保守的勢力也較大。相比之下,南方的上海和廣東,情況就不太一樣了。

廣東一直是中國和外部世界交往的窗口。在清朝,十三行曾是整個帝國唯一的對外貿易通道,即使在清政府推行所謂“閉關鎖國”時期,廣東和福建等地的人們依然與外部世界保持著各種聯系。19世紀跨越太平洋大規模移民到海外的,大多是廣東人。從知識更新的角度來看,這些地區由于長期與世界接觸,在觀念上往往更具開放性。

鴉片戰爭之后的上海和廣東,開放程度進一步加深,特別是上海,開埠之后由于租界的存在,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后來常說的“口岸知識分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從王韜在香港辦報,到洋務派知識分子的崛起,再到中國近代最有影響力的華文作家林語堂——他是在福建的教會學校接受教育成長起來的——這些都反映出一個趨勢:在知識更新和與世界接觸的層面上,上海、廣州、香港等開放地區的優勢十分明顯。

康有為之所以成為變法領袖,也與這種知識更新的趨勢有關。他的年紀雖然比萬木草堂的學生大不少,但在當時的知識體系里他反而是最新的。康有為之所以能吸引學生,和他的知識結構息息相關。我們來看萬木草堂的課程安排,會發現其中包含了西方哲學、西方歷史等內容。康在去過香港、上海之后,直接感受到這些地方的城市治理模式,尤其是香港和上海租界的有序運作和繁榮,都給了他極大的沖擊。他感覺到這些秩序感和管理模式已經超越了“器物層面”的影響,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制度和文化因素。這種認知的變化,使他有機會接觸到大量西方書籍,包括上海出版的西方報刊和出版物更是幫助他進一步拓寬了視野。


瑞典薩爾特舍巴登(Saltsj?baden),1904年在此購買本地的一個小島居住到1907年,該小島被當地華人稱為“康有為島”

不僅是康有為這樣的精英,從普通人的角度看也是如此。比如1892年,書中花了不少筆墨寫光緒帝學英語,希望閱讀外國書籍來拓展對世界的認知。當時的光緒帝在對世界的了解程度上,可能還不如上海一家高檔商店的小伙計。到1892年,《申報》已經創刊二十年,西方人創辦的這份報紙每天都在介紹西方的新知識、新發明,上海的許多人都已經習慣于讀報、了解世界局勢。在一些高檔商店里,人們能直接接觸到來自西方的新產品、新觀念。因此,無論是像康有為這樣的知識精英,還是普通市民,在上海、廣州這些城市的人,對世界的認知和對西方知識的接受程度,都要遠遠領先于北方內陸城市。

實際上,1870年代起,上海的一些富裕家庭已經意識到外語的重要性,開始送子女去學習外語。而當租界成為富人趨之若鶩的居住地后,人們對于如何與西方人交流有了更直接的需求。這種環境的影響,使得上海、廣州這些地方的民眾在世界觀和知識結構上,與北京等地出現了明顯的差異。

最后,我想補充一點。不久前在上海蔦屋書店和許紀霖教授的一次對談中,許老師提到,《失敗》的“含滬量”比較高,意思是比起其他同類圖書,這本涉及上海的內容非常豐富。確實如此,因為當我們不完全聚焦于政治史,而是從思想文化史、社會史的角度切入時,就會發現上海在近代史特別是清末20年的地位不僅繞不開,很多方面還相當關鍵。例如,誕生了《時務報》這樣中國知識精英創辦的政論報紙,那時上海成為全國的輿論中心,而同期的北京幾乎沒有像樣的報紙。新式報紙成為了上海現代公共空間的一部分。社會力量開始逐步形成,并與北京的官方立場拉開了距離。例如上海的士紳聯合一千多人聯名發電報,公開向北京提出抗議慈禧立“大阿哥”,直接指出這是試圖廢除光緒,我們加以反對。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利用電報發出聯名抗議信這種現代政治參與方式,正是上海所提供的獨特環境所催生。

04

“以言論救國”:晚清的“精英報人”時代

學人:說到報紙,近代報業算是舶來品,與報紙(大眾傳媒)一起誕生的一個群體就是“記者”。不過和西方自由主義話語下的記者不太一樣,從王韜到邵飄萍、儲安平等,這些記者或者報人像是更多地繼承了傳統社會中“士”的精神。也就是“以天下為己任,為生民開太平”的古典精神更有關系。他們的思想色彩是怎樣的?除了歷史學者,您還是一位資深媒體人,您覺得這種精神在今天的媒體界是否還存在?

李禮:甲午戰爭之后,公認出現了中國近代報業發展的一波高潮,成為許多人投身新聞事業的重要契機。正如此前談及《時務報》,它的兩位主要創辦人汪康年、梁啟超,甲午戰爭對他們投身報業均產生了深遠影響。由于缺乏成熟的本土媒體,戰時謠言四起,信息極度混亂。甲午戰爭結束許久后,仍有許多地方的百姓誤以為中國戰勝了日本,甚至在之后的十幾年里,這種錯誤認知仍在不少鄉村流傳。戰爭期間的信息封閉和戰后的自強努力,促使一批有識之士認識到新聞紙的必要性。

不過近代新聞業的一個顯著特征,正如你剛才提及的,與士人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系。其實回顧近代史,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人,包括官紳、傳統士人、留學生和新知識分子,以及在政壇占據重要地位的人物,都曾參與過辦報。從康、梁的《萬國公報》到孫中山陣營的一些革命報紙,而且還出現了梁啟超這樣持續辦報的人物。早年蔣介石在日本時也創辦過雜志《軍聲》,像汪精衛等人參與《民報》更不用說。從清末到民國,許多政治人物的履歷中都能看到辦報的經歷。然而,用今天的“記者”一詞來形容他們并不恰當,用“報人”這個稱謂更符合這一時期的特殊語境。它不同于現代意義上的職業記者,而更像是一種兼具政治與輿論導向的身份,尤其是那些擔任主筆的人。

辦報更多作為政治參與手段,而非單純的信息傳播事業,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民國。因此,許多人在某個階段創辦報紙,隨后投身政治,過幾年又回歸新聞界,反復穿梭于新聞與政治之間,這與現代專業化記者的職業定位是不一樣的。

實際上,晚清知識分子對于報紙的理解極為有限。他們不可能了解今天我們所了解的新聞傳播理論。諸如“子彈論”、“沉默的螺旋”、“議程設置”等傳播學概念在當時根本無人知曉。他們辦報,更多是出于政治參與的需要,同時也受到西方人特別是傳教士啟發和影響。早期報人帶有明顯的士人傳統。以王韜為例,他被林語堂譽為“中國記者之父”,其辦報目的十分明確——視報紙為上書朝廷的工具。王韜在創辦《循環日報》等報刊時曾明確表達自己的立場。他說自己孤懸海外,只能通過辦報向清廷諫言。這種“以言論救國”的傳統,從清末一直延續至民國時期,盡管獨立性和職業化變得越來越強了。

即便進入民國,仍有不少報人延續這一傳統。例如,胡適在留學回國后依然積極創辦刊物,《努力周報》《新月》等刊物對國民政府提出了嚴厲批評;儲安平主編的《觀察》更是對國共兩黨都進行了尖銳的評論。他的報刊聚集了一批留歐、留美歸國的知識分子,他們皆以報刊作為政治表達的平臺。因此,中國新聞業的發展,并未完全遵循西方大眾媒體的模式,而是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精英報人”時代。


王韜游歷歐洲時畫下的大英博物館和蘇格蘭愛丁堡

值得注意的是,清末的新聞環境相較后來,實際上具有相當程度的自由度。上海曾長期被譽為遠東最具新聞自由的城市。盡管當時新聞業仍受到政府管制,但由于租界的存在,以及后來采取了與西方(尤其是日本)相似的新聞法模式,就是注冊制與事后追懲制。盡管清政府曾嘗試推行事前審查制度,但遭到了廣泛抵制,最終未能徹底落實。這一制度的存在,使得新聞自由度相對較高。某家報紙因內容敏感遭到查禁,主辦者仍可通過更換注冊人、使用假名、改換刊名的方式繼續出版。

此外,由于租界的特殊地位,許多報紙得以注冊在外國領事名下,從而進一步增強了新聞業的自主性。在這一背景下,新聞事業對晚清政治文化的塑造發揮了重要作用。辛亥革命之后,立憲派與革命派均有不少人士回顧認為,辛亥革命成于輿論,清王朝亡于報紙。類似說法可能不無夸張,不過足以說清末報刊輿論和報人在推動政治變革中的關鍵作用。

說到當下,可以說今日的新聞業早已式微,甚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不復存在。大約十幾年前,新聞行業開始瓦解,當這一行業逐漸被壓縮后,許多活躍的記者、編輯紛紛轉行,從事企業公關、公益事業,或投身互聯網大廠,當然也有不少變成作家等自由職業者。如今除了官媒包括官方新媒體,承擔喉舌的角色之外,主要就是依賴流量運作的自媒體了。自媒體不具備采訪權,因此嚴格來說,無法被視為真正的新聞媒體,很多往往通過煽動民族主義情緒或販賣社會焦慮來獲取流量。新聞業作為一個行業,已經失去了立足點和基本的社會土壤。即便如此,仍有少數值得尊敬的媒體人在繼續努力,盡管他們的力量和聲音已大不如以往。

學人:除了本土報人,另一個影響晚清公共輿論乃至知識譜系的就是來華傳教士群體。比如英國浸信會的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新教公理宗的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等。來華傳教士群體是怎么發揮影響的?而他們又為什么會遭遇嚴重排外抵制?

李禮:中國最早的華文報紙——我指的是西式報紙——正如我們剛才提到的,確實與傳教士有密切聯系。在此,我想補充一點,許多人認為中國歷史上有官方的邸報,因此新式報紙并非外來,而只是換了一種形式。但相關研究已經有力地指出,邸報與西式報紙在本質上存在根本區別。邸報本質上是一個垂直傳播系統,信息流動是自上而下的,依賴官方信息,并不具備現代意義上的公共媒體屬性。它無法形成橫向的新聞傳播網絡,也不具備真正的公眾反饋和互動機制。換句話說,官方發布邸報后,民眾甚至一般官員幾乎不可能進行社會討論。新式報紙則不同,它是一種橫向的組織,能夠建立公共輿論空間,形成社會互動。客觀地說,中國近代新聞事業的興起,是對西方新聞模式的借鑒,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萬國公報》。1895年強學會成立后,康有為在北京創辦了該報,名稱和內容均明顯受到李提摩太所辦的《萬國公報》的影響。李提摩太在回憶錄中也直言不諱地指出,康有為的《萬國公報》完全是在模仿他的版本,后來才改名為《中外紀聞》。中國最早的近代華文報紙也是傳教士創辦。1815年,馬里遜在馬六甲創辦了《察世俗每月統計傳》。1830年代,德國人又創辦了《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早期的傳教士報刊不僅僅是宗教傳播工具,它們后來逐漸演變為知識傳播的載體。

這一轉變的原因在于,傳教士們發現,若想推廣基督教,僅靠布道遠遠不夠,他們必須改變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包括興辦醫院,出版報紙,消除一些社會流言,比如書中開頭提到的1891年長江流域排外運動,年各地流傳的謠言里,集中指控了傳教士拐帶孩子和用他們的眼睛制藥,所以傳教士這些西方人應該被叫“鬼”。

當時,傳教士在中國面臨的阻力不僅來自普通民眾,更主要的是士紳階層。這些士紳接受的是孔孟之道的傳統教育,他們視傳教士為對地方和傳統文化的破壞者,尤其是在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后,傳教士獲得了進入中國內地傳教的權利,這更直接威脅到地方士紳的權威,使其敵意加深。就儒家精英而言,禁止祭祖卻祈禱上帝,以及個人與上帝直接溝通,無疑是一種異文化的挑戰,足以切割中國傳統宗族的血緣紐帶,令人氣憤。


1870年天津教案

盡管如此,傳教士對中國近代史的影響還是巨大的。《萬國公報》這樣的報刊,深刻影響了很多官員和近代改革派知識分子。李提摩太所在的廣學會不僅創辦了報紙,還翻譯出版了大量西方書籍,這些書籍重塑了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知識體系。梁啟超作為為近代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在上海偶然閱讀了《瀛寰志略》,才第一次意識到世界上有五大洲的存在,這本書的知識來源,正是美國傳教士在福建向徐繼畬傳授的世界知識。

教會還創辦學校,引入西方知識。例如,圣約翰大學等學校采用西式教育,并以英語授課,培養了一批受西方思想影響的中國青年。傳教士還積極參與社會改革。以“放足運動”(即反對裹小腳)為例,官方在戊戌變法之后才正式支持這一運動,而最早發起反對纏足呼吁的,也是傳教士群體。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不過近代中國接受傳教士的過程很長時間是功利性的。比如老百姓接受西醫,多是因為無奈的醫療需求,官員則往往是迫于現實需要,因為每一次教案的發生,都會直接影響地方官的仕途,使他們不得不接受傳教士的存在。

若從社會變革的角度來看,傳教士無疑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如果說外交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重大變量,那么傳教士群體則是這一變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都與這一變量密切相關。戊戌變法的直接導火索之一,就是1897年德國以“山東教案”為借口強租膠州灣,進而引發列強瓜分中國的浪潮。這一事件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精英,并推動了戊戌變法的發生。傳教士不僅是西方宗教的傳播者,也是西方知識與現代觀念的引入者。他們對中國社會的變革產生了深遠影響,值得深入研究。


美國傳教士費吳生(George Ashmore Fitch)于1939渡過黃河時拍攝的照片,當時他正應邀訪問延安。

05

盡管文明一直被挑戰,但總體上在前進之中

學人:2025年3月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和美國總統的沖突很受國人關注。很多人再次說起“弱國無外交”,這可能跟中國近代史的歷史記憶有關。“落后就會挨打”“弱國無外交”是一種有傳播力的解釋,您怎么看待這段歷史記憶與解釋?

李禮:“落后就要挨打”,這個說法具有歷史背景。在19世紀后期至一戰前,帝國主義在世界范圍的擴張達到高峰,列強對非洲、亞洲的殖民拓展,使中國這樣的弱國切身感受到這一現實。比如在中國1897年之后的對租界和所謂勢力范圍的強硬設立和爭奪,讓很多人有了亡國的危機感。康有為發起“保國會”以及1898年的戊戌變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進行的。從這一點來說,這種歷史記憶似乎沒有什么問題。

不過,即使是在這樣情況下,所謂弱國外交的情況也并不是那么簡單。拿晚清來說,外交方面的不平等重要體現是“治外法權”,這里有強國自視文明,對所謂野蠻國家“霸凌”的一面,也涉及到中國傳統法律現代化的問題,到1902年,中英簽署《馬凱條約》時英國承諾未來將放棄治外法權,前提是中國需進行司法改革。其實西方人最擔心的并非中外法律不同,而是清廷司法上的腐敗。張之洞等人也意識到這一點,因此支持沈家本等人改造傳統法律,比如廢除了很多酷刑,后來在一些保障基本人權上也通過改造舊法、設立立新推進很大,比如結社、出版方面,這些成為清末最引人注目的新政之一。

另外,從晚清到民國,從伍廷芳到顧維鈞這樣的新一代外交官登上國際舞臺,中國盡管還是弱國,卻因為有了熟悉外交和國際法的杰出人才,時常能在外交博弈中爭取利益,贏得尊重,而非毫無外交空間,這一點讀讀《顧維鈞回憶錄》,會發現不少案例。

“落后挨打”這種說法在特定歷史時期,確實反映了國際秩序的殘酷。不過應該分清應然和實然,實際發生過的歷史不能代表價值判斷,叢林法則曾經在國際社會中風行一時,甚至今天少數國家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仍是如此,但人們不能抱定這種觀念去對待今天和未來的世界。回顧歷史,可以說盡管文明一直被挑戰,甚至出現過倒退,但它總體上在前進之中。

從這個話題說遠一點,研究、閱讀歷史絕不僅僅是吸取過去的教訓或者“以史為鑒”這樣狹隘的理解,而應該通過對過去的理解,更好地反思和理解當下,包括理解社會、世界甚至人性,從而幫助人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推動人類的持續進步。

中國的當前階段,好的歷史研究、寫作的意義之一,那就是打破過去歷史教育中的一些迷思和神話,很多刻板印象以及基于意識形態的歷史敘述,其中也包括很多觀念和偏見,比如推崇叢林法則,比如對其他族群、社會和價值觀的偏見。

這個問題當然并非只有中國有,不過必須承認,我們身處的這個時段比較突出。事實上,今天很多學者、歷史作家通過新媒體平臺發聲,不斷拓展歷史思考的寬度和深度。在一定氛圍內容引發公共討論,也改變著公眾對歷史的理解,當官方的傳播和歷史教育體系無法解決這些問題時,民間社會還是有空間去做一些事情,包括相對獨立的歷史寫作。《失敗》這本書也是其中一份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舒行鋼已任湖南省機場管理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舒行鋼已任湖南省機場管理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澎湃新聞
2025-05-23 16:30:26
29分大逆轉,26分大勝!卻成NBA聯盟公敵,你們確實不配總冠軍

29分大逆轉,26分大勝!卻成NBA聯盟公敵,你們確實不配總冠軍

籃球掃地僧
2025-05-23 06:13:26
馬科斯撐不住了?主動向杜特爾特主動求和,希望三年恩怨一筆勾銷

馬科斯撐不住了?主動向杜特爾特主動求和,希望三年恩怨一筆勾銷

冷眼觀察
2025-05-22 18:35:35
剛上線的生猛韓劇,第二集就沖上9.0分!

剛上線的生猛韓劇,第二集就沖上9.0分!

熱薦電影
2025-05-22 23:33:25
中方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

中方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

新京報
2025-05-23 16:04:12
被曝捐400萬是假的后,全紅嬋又退出冠軍賽, 郭晶晶的話終于有人懂

被曝捐400萬是假的后,全紅嬋又退出冠軍賽, 郭晶晶的話終于有人懂

科學發掘
2025-05-23 11:09:35
睡覺多次夢見蛇?佛門解釋:夢見蛇暗示你的福報在這時候會有變化

睡覺多次夢見蛇?佛門解釋:夢見蛇暗示你的福報在這時候會有變化

夜色游俠
2025-05-23 02:03:48
曾吊打保時捷的神車,一年賣14輛車

曾吊打保時捷的神車,一年賣14輛車

大貓財經Pro
2025-05-23 18:33:58
SGA給隊友送勞力士沒給教練!戴格諾特打趣: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表

SGA給隊友送勞力士沒給教練!戴格諾特打趣: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表

直播吧
2025-05-23 07:11:12
4-3!世乒賽男單首個4強誕生!國乒世界第1崩盤:3線輸球+0冠告別

4-3!世乒賽男單首個4強誕生!國乒世界第1崩盤:3線輸球+0冠告別

侃球熊弟
2025-05-23 19:25:32
今晚取勝即奪冠,那不勒斯球迷已涌上街頭搖旗吶喊

今晚取勝即奪冠,那不勒斯球迷已涌上街頭搖旗吶喊

懂球帝
2025-05-24 00:32:20
從500萬跌至240萬賣不出去!蘇州一小區一套房,僅2年市值縮水52%

從500萬跌至240萬賣不出去!蘇州一小區一套房,僅2年市值縮水52%

火山詩話
2025-05-23 08:39:48
中方強烈不滿,這絕對是戰略性錯誤!

中方強烈不滿,這絕對是戰略性錯誤!

占豪
2025-05-23 04:00:53
高層震怒!曝曼聯已將所有球員都擺上貨架:包括B費 報價合適就賣

高層震怒!曝曼聯已將所有球員都擺上貨架:包括B費 報價合適就賣

風過鄉
2025-05-23 07:17:05
林詩棟惜敗原因出爐!梁靖崑給出答案,現場觀眾一邊倒,給他加油

林詩棟惜敗原因出爐!梁靖崑給出答案,現場觀眾一邊倒,給他加油

小李子愛體育
2025-05-23 21:31:01
“萬國珍珠港”,日本暴雷要拉全世界墊背

“萬國珍珠港”,日本暴雷要拉全世界墊背

美第奇效應
2025-05-23 07:12:22
北京老太癡呆30年,突然想起在地窖囤有茅臺,專家鑒定后倒吸涼氣

北京老太癡呆30年,突然想起在地窖囤有茅臺,專家鑒定后倒吸涼氣

秋風專欄
2025-05-21 15:18:45
重磅報價!天空:利物浦已批準1.3億-1.5億創紀錄轉會費簽維爾茨

重磅報價!天空:利物浦已批準1.3億-1.5億創紀錄轉會費簽維爾茨

直播吧
2025-05-24 01:14:13
獻血車旁邊放投幣飲水機,寒了誰的心?“獻血無償,喝水要錢”?

獻血車旁邊放投幣飲水機,寒了誰的心?“獻血無償,喝水要錢”?

社會論道
2025-05-23 07:17:32
天呢!網傳最大的鐵飯碗要破裂,直接影響200萬人生計…

天呢!網傳最大的鐵飯碗要破裂,直接影響200萬人生計…

慧翔百科
2025-05-21 14:02:24
2025-05-24 01:43:00
學人Scholar incentive-icons
學人Scholar
匯聚優秀學人,致力于構建面向大眾的交流平臺
1193文章數 191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藝術要聞

故宮珍藏的墨跡《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這才是地道的魏晉寫法

頭條要聞

美媒最新披露:馬斯克在特朗普核心圈地位顯著下滑

頭條要聞

美媒最新披露:馬斯克在特朗普核心圈地位顯著下滑

體育要聞

臺下掌聲一片!65歲安帥揮手告別:感謝皇馬

娛樂要聞

趙麗穎否認戀情,與趙德胤沒在一起?

財經要聞

特朗普威脅自6月1日起對歐盟征收50%關稅

科技要聞

特朗普:iPhone不在美國制造就收25%關稅

汽車要聞

續航720km/充電10分鐘補能500公里 理想i8信息曝光

態度原創

健康
教育
房產
家居
軍事航空

唇皰疹和口腔潰瘍是"同伙"嗎?

教育要聞

川普對哈佛下狠手,國人還能去美留學嗎?我們應趁機搶美科技霸權

房產要聞

連續17次提前交付!海口這座頂流紅盤,業主贏麻了!

家居要聞

輕奢品質 開闊的三口之家

軍事要聞

朝驅逐艦下水事故最新調查結果公布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平市| 怀柔区| 大新县| 广饶县| 酉阳| 贵溪市| 乐安县| 奉贤区| 广东省| 绥德县| 陕西省| 商南县| 满城县| 专栏| 应用必备| 晋城| 仪征市| 黑龙江省| 沿河| 从化市| 正阳县| 龙游县| 宁晋县| 丰都县| 乐至县| 万年县| 庆元县| 南汇区| 千阳县| 湖南省| 平阳县| 沐川县| 仙游县| 丰原市| 宣恩县| 阜平县| 宁陵县| 且末县| 老河口市| 高雄市| 浏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