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許不知道,在距離地球20光年的地方,可能正有一顆星球,擁有溫暖的陽光、蔚藍的海洋,甚至,智慧生命正在仰望同一片星空。
這不是幻想,而是NASA在2020年通過開普勒任務與最新統計模型推算出的結論:銀河系中,可能存在多達3億顆“類地行星”——也就是可能具備生命條件的“另一個地球”。
為什么說“類地行星”可能多達3億顆?
這一數據來自NASA開普勒太空望遠鏡長達9年的觀測成果。
從2009年到2018年,開普勒望遠鏡連續監測了超過53萬顆恒星的光變現象,用的是一種叫做“凌日法”的技術。
簡單來說:當一顆行星從它的母恒星前方經過時,會遮擋光線;這種極其微弱的亮度變化,可以揭示其大小、軌道周期、距離恒星的遠近;
如果一顆行星位于“宜居帶”——即距離適中、可能存在液態水,那就可能適合生命存在。
開普勒團隊發現,在類太陽恒星中,大約有37%擁有至少一顆“類地宜居行星”。
把這個比例乘上銀河系中大約1000億顆恒星,再考慮恒星類型分布、觀測盲區等因素,最終得出一個驚人的估算:銀河系中可能存在2億~3億顆具備潛在生命條件的類地行星。
這是一個保守估計。
最近的“另一個地球”,可能離我們只有20光年
2017年,歐洲南方天文臺宣布發現一個距離我們約40光年的恒星系統:TRAPPIST-1。
它是一顆紅矮星,周圍環繞著7顆類地行星,其中3顆位于宜居帶,可能存在液態水。
而2016年,科學家在比鄰星——也就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恒星——發現了一顆行星:比鄰星b。
它的質量與地球相近,距離母星適中,推測可能擁有大氣層與液態水。
從地球到那里,只需4.2光年。
當然,我們現在還不知道它是否真的宜居,但這說明:類地行星,并不稀有;我們只是剛剛開始學會“看見”。
而根據統計模型,距離我們20光年以內,可能存在數十顆類地行星,其中一些甚至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演化。
有“地球”,就一定有“生命”嗎?
不一定。
但統計學和進化論都告訴我們:生命不是奇跡,而是概率。
地球在形成后的5億年內就出現了原始生命;在接下來的幾十億年中,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再到智慧生命,雖然經歷了漫長進化,但也說明:
一旦條件合適,生命是“幾率事件”,不是“神跡事件”。
如果銀河系中真的有3億顆“類地星球”,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真的誕生了生命,那也是3萬個可能的生命世界。
哪怕只有千分之一演化出智慧生命,那也是300個可能的文明。而我們,只是其中的一個。
那我們為什么從未收到任何信號?
這就是著名的費米悖論:如果外星文明可能存在這么多,為什么我們從未見過他們?
可能他們技術太先進,用我們無法理解的方式交流;也可能他們早已經滅絕,或根本沒有“發射意圖”;
更可能的是,宇宙太大,信號太微弱,我們還聽得太少、太慢、太短。
開普勒望遠鏡只觀察了極小的一塊天空;SETI監聽的頻段也只覆蓋了電磁譜中極小的一部分。
正如科學家所說:“我們現在的探測工作,就像把茶杯伸進海里,舀了一瓢水,然后說‘海里沒有魚’。”
下一步,人類會做什么?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已于2021年12月發射升空,擁有前所未有的紅外觀測能力,可以分析遙遠系外行星的大氣成分,檢測是否存在氧氣、甲烷、水蒸氣等生物標志。
地面超大望遠鏡(ELT)計劃將于2027年投入使用,具備直接成像潛力,或許能“拍下”另一個地球的輪廓。
突破星馳計劃(Breakthrough Starshot)則準備發射微型探測器,以20%光速飛向比鄰星,預計用20年抵達,用4年傳回數據。
我們已經不再只是仰望星空,而是在扎實地邁向真正的星際時代。
總結
當我們終于意識到,地球可能并不特別時,我們才真正開始理解“宇宙”的尺度,也更懂得珍惜這個藍色星球的脆弱與奇跡。
3億個“地球”,也許就在我們看不見的黑暗中發光。而我們,正走在去見它們的路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