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評論員 程千凡
東京澀谷十字路口的人潮依舊洶涌,西裝革履的上班族們步履匆匆,卻難掩眉間那抹揮之不去的凝重。日本厚生勞動省5月22日發布的工資數據,恰似一面棱鏡,折射出這個經濟體在物價浪潮中掙扎的眾生相——名義工資上漲的泡沫下,實際購買力正以每年0.5%的速度悄然消融,這已是日本民眾連續第三年陷入“漲薪不漲福”的怪圈。
在東京都某超市的貨架前,主婦山田美咲正對著價格標簽反復計算。2024年度名義工資看似增長3.0%,達到34萬9388日元(約1.75萬元人民幣),但當3.5%的物價漲幅如潮水般漫過薪資堤壩時,實際工資的0.5%負增長便成了每個家庭賬本上刺眼的赤字。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購買力侵蝕,在生鮮區體現得尤為殘酷:供求失衡的大米價格同比上漲15%,卷心菜漲幅超過20%,農林水產省釋放儲備米的舉措,在市場洪流中不過是杯水車薪。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侵蝕正在形成代際傳遞的惡性循環。東京大學經濟學部的研究顯示,持續的實際工資負增長導致年輕家庭消費傾向下降12%,育兒支出減少直接影響到新生兒出生率——這個數字在2023年已跌至歷史新低的75.8萬。
在工資增長的數字迷霧中,不同行業的境遇猶如被切割的棱鏡。礦業與采石業以5.6%的固定工資增幅領跑,而制造業僅增長1.8%,這種高達3.8個百分點的行業落差,暴露出日本經濟結構轉型的陣痛。更耐人尋味的是,看似光鮮的7.5%獎金增幅背后,是金融業從業者平均領取12.8個月獎金與中小企業員工僅獲2.1個月獎金的巨大鴻溝。
在東京港區的寫字樓里,35歲的銀行職員鈴木健太正為房貸發愁。盡管他的年收入因獎金增長突破千萬日元大關,但當發現超市便當價格三年間上漲25%時,這種“虛假繁榮”的荒誕感油然而生。而在大阪的工廠區,52歲的車間主任田中浩二面對3%的加薪通知苦笑:“這連通勤費上漲的部分都抵消不了。”
面對物價與工資的“死亡螺旋”,日本政府的應對策略如同在迷霧中投擲石子。2024年春季攻勢中,30年來最大規模的漲薪潮(平均3.58%)確實讓名義工資數據煥發光彩,但3.0%的綜合物價指數(含房租)卻讓這種增長淪為數字游戲。更吊詭的是,當政府將自有住房租金換算部分排除在計算之外時,實際工資降幅從1.8%神奇地“縮減”至0.5%,這種統計魔術背后,是800萬租房家庭被刻意模糊的生存困境。
在北海道札幌的農貿市場,68歲的攤主佐藤美代子見證著這種割裂:“大企業員工抱怨漲薪不夠,可我們這些小商販連進貨價都漲了三成。”這種結構性矛盾,恰似日本經濟這艘巨輪的暗傷——當1%的頂級企業占據著60%的利潤增長時,中小企業與個體經營者的生存空間正被不斷擠壓。
站在令和時代的潮頭回望,日本民眾正經歷著戰后最漫長的購買力寒冬。名義工資的虛假繁榮與實際收入的持續縮水,構成了一幅魔幻現實主義的圖景。當物價漲幅連續三年突破3%的心理防線,當基本生活物資價格漲幅數倍于工資增長,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考驗的不僅是政府的政策智慧,更是一個社會的良知底線。或許只有當統計數字不再玩弄文字游戲,當漲薪潮真正惠及每個家庭的餐桌,日本經濟才能走出這場持續三年的工資迷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