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陣子,金將軍很生氣。大量相關技術人員十分驚恐。
畢竟,一切都來得太突然了。
21號那天,朝鮮清津造船廠鑼鼓喧天彩旗招展,正在歡快的舉辦朝鮮海軍最新5000噸級驅逐艦下水典禮。
這個活動非常受重視,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親自出席儀式,并現場指導工作。
然而...事故就這么水靈靈的發生了。
而且,這次可算是捅了個大漏子。
金正恩現場目睹了事故全過程。他非常憤怒的批評,這是由于疏忽和不負責任,不尊重科學的經驗主義而產生的無法容忍的重大事故和犯罪行為。
他馬上指示成立調查小組,調查事故原因。
有關這次事故,按照新聞里的說法,大致是這樣的——
驅逐艦下水過程中未能保障底盤移動平行度,致使船尾部分的下水滑板先脫離擱淺,部分區段船底破空導致船體失衡,驅逐艦無法完全脫離船臺。
拋開那些看起來很專業的說法,簡單描述一下這艘朝鮮驅逐艦的遭遇大概是——姿勢不對,腦袋還在臺上,尾巴先甩到水里了!
對了,這里再多說一句,目前朝中社只是確認了事故的發生,尚未公開與事故相關的影像信息。大家在很多報道和評論里看到的這個朝鮮軍艦的下水照片,是今年的4月25號,朝鮮海軍的另一艘新型驅逐艦“崔賢”號的下水典禮(“崔賢”級驅逐艦)。
從噸位上來看,這次出事兒的驅逐艦,應該是“崔賢”號的姊妹艦,“崔賢”級驅逐艦的二號艦。
上月的那次典禮,金正恩是帶著女兒出席的。“崔賢”號下水非常成功,場面既壯觀又溫馨。
好了,咱們還是回到話題上來。
這么重要的場合,素來很謹慎的朝鮮,怎么能出這么大的事故,而且還是在他們的偉大領袖的眼前,并很快傳遍了全球。
其實呢,說到底,還是朝鮮的工業能力和相關技術不到位。
那么,下面就有必要先捋一捋,現代船艦下水的幾種“姿勢”。
1.“浮船塢式”下水。
用一種可以移動并能浮沉的“凹”字形船艙,通過對船體注水與排水,甲板高度可隨之調節。主要用于潛艇和小型船艦。
2.“固定船塢式”下水
這是大噸位船艦比較普遍的一種下水“姿勢”。適合航母、兩棲攻擊艦、驅逐艦等大型軍艦,像美國福特級航母和咱們的遼寧艦、山東艦和福建艦,均采用了這種下水方式。
能安排這種下水“姿勢”的,全都是工業能力很強的大國,比如中美。
它要求,先得有固定的大型船塢,軍艦直接在船塢里建好,再把水引入船塢。這樣,軍艦就能依靠自身浮力浮起,然后利用外部動力將其拖出完成下水。
你看,這是正在等待下水的“福特”級航母的二號艦“肯尼迪”號,船塢已經開始注水了...
正如前面說得那樣,建造大型船塢,對所在國家的國力,特別是工業能力要求極高。
舉個悲劇的例子。
從2017年開始,俄羅斯碩果僅存的航母,“庫茲涅佐夫”號就由于太過老病,被送到船廠大修去了。
2019年12月12日,維修中的“庫茲涅佐夫”號又突發火災事故,導致3人死亡、12人受傷,事故中航母過火面積達600平方米,甚至把船塢都給燒廢了。
大火后,得先把船塢修好,才能接著修航母,還是很費勁的。據當時的俄羅斯媒體報道,要到2022年9月的時候,“庫茲涅佐夫”號能完成維修出塢。
尷尬的是,如今都2025年了,還沒有“庫茲涅佐夫”號的消息,估計它應該還在“大修”之中。
好在,俄軍似乎也逐漸接受并適應了這種長期沒有航母可用的局面。
到這兒有人會問了,這么費大勁,與其修舊的,俄羅斯為什么不再造一個新的呢?
要知道,就看“庫茲涅佐夫”號的誕生地,蘇聯唯一的航母建造總基地~尼古拉耶夫州的黑海造船廠,它在烏克蘭境內。
另外,就算是俄軍努把力接著打,真奪取了尼古拉耶夫州,那也沒有啥大用了。
因為,早在2018年7月3日,黑海造船廠就被烏克蘭政府宣布破產,企業注冊信息也被撤銷,完全死透了。
宣布破產前,船廠內的大量設備、廠房被拆除,由幾個寡頭低價收購(這就是典型的“國有資產流失),人員則被買斷工齡后遣散。這個曾經輝煌無比的前蘇聯航母制造基地,如今只剩下一些殘敗的廠房和廢棄的船艦,宛如一個巨大的“建筑垃圾場”....
而且,在烏克蘭造船工業幾乎報廢的同時,俄羅斯那邊的狀態也拉胯的很,至今未能打造成一個可以建航母的船廠。
所以,從中咱們可以直接推測,以朝鮮的國力,他們是不具備“固定船塢式”的下水條件的。
朝鮮和大多數國家通用的,都是另一種形式——船臺下水。
3.船臺下水
船臺式又分為倒退式、側滑式和吊運式,三種“姿勢”。
其中,倒退式技術最成熟,操作安全,可用于多種類型的船艦;
側滑式風險高,主要用于中小型艦艇;
吊運式則是軍艦先在船臺上建好后,然后直接用大型起重機將其吊至水中。僅適用于導彈快艇之類的小型艦艇。
長期以來,朝鮮海軍的大中型船艦(相對的),多使用“倒退式”。比如前面說得那個上月成功下水的“崔賢”號。
更早的話,1985年12月5日,曾經的“庫茲涅佐夫”號,同樣是在烏克蘭的尼古拉耶夫州造黑海造船廠以“倒退式”的姿勢下水的。
原本,遼寧艦的前身,“瓦良格”號的下水設計,也是“倒退式”的。但時代不同了,中國海軍采用的是對航母的損耗最小,最不容易發生意外的“固定船塢式”下水。
好了,咱們再說回朝鮮。
發生事故的驅逐艦沒有采用她的姊妹艦“崔賢”號的“倒退式”下水姿勢,非要進行——側滑式下水。
即,船只在船臺上建造完成后,在其側面鋪設很短的橫向滑道,通過外力使其側向入水。艦船就像被一只無形的大手,扔進了海里,依靠浮力自動修正入水姿態?。
你看,這是美國海軍“自由”級瀕海戰斗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的側滑式下水。現場動靜大,十分壯觀,富有觀賞性。這種驚天動地的場面,很適合給大領導看。
正如前面說得那樣,“側滑式”多用于中小噸位的船艦,否則不容易保持平衡,并且對軍艦的設計和建造工藝也都有著很高的要求。
于是我們看到,最高領袖面前,朝鮮驅逐艦的船尾栽進了水里擱淺了,但船首卻入不了水,還在船臺上搭著。那個姿勢咱們腦補一下,也是相當尷尬的。
加之,這個5000噸的大家伙,更是很難借助外力給它“矯正姿勢”,甚至撈起來拖走都屬于一個大難題。所以,它會維持這種一頭在水里,另一頭在船臺的狀態多長時間,以及會對船體造成多大損傷,還真不好說。
至于為啥非要用“側滑式”,目前的主流分析都認為,這跟朝鮮清津造船廠缺乏適合“倒退式”下水的斜坡設施有關。
相比之下,不久前下水的“崔賢”號則是由南浦造船廠建造的,該造船廠擁有適用于大型船艦的“倒退式”下水設施。
所以,除了現場操作失誤外,朝鮮在工業能力有限的國情下,為了趕進度,震驚一下世界,非要在沒有“倒退式”下水設施的清津造船廠建造大型艦艇...某種程度上看,這艘5000噸級驅逐艦的命運,或許在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
當然,無論是以什么形式,最后它還是靠一己之力震驚了世界。只不過這個方式,比較意外罷了。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和改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