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陳毅的第三個兒子陳小魯對外發表了自己的道歉信。他在信中的部分是這樣寫的:“我希望能代表曾經傷害過老校領導、老師和同學的老三屆校友向他們鄭重道歉,不知道校友們是否授權我做這樣一個道歉?”
此事一經報道,馬上引發了強烈討論。在陳小魯看來,這份道歉是遲來的道歉。因為他從父親病逝后,就開始了自我反省。甚至在更早的時候,他就有了疑惑……
陳毅18歲時,赴法勤工儉學后,即開始了走南闖北的生涯。參加革命后,陳毅對待每段感情都很認真。他和肖菊英成婚后,肖菊英誤以為他遇難而跳井殉情;
和賴月明結為伴侶后,因戰事無奈分開;和胡蘭畦有過一段感情,胡蘭畦拿出成都的房產供養陳毅父母,而她終身未婚。
1940年,時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與新四軍軍部戰地服務團成員張茜結為夫妻。當時,這段感情引起了不小轟動,有人說張茜嫁了個“大丈夫”,對此,張茜表示,年齡差距不是主要的,她感覺自己的學問和政治水平遠不及陳毅。
她決定要嫁給陳毅時,就做好了追趕陳毅的決心。
婚后,夫妻感情深厚。三兒子陳小魯于1945年出生在蘇北解放區。因為戰爭緣故,陳小魯無奈與父親分開,他被母親帶著和兩個哥哥一起到了山東。不久,山東遭遇國民黨軍隊的進攻,母子四人只能被迫轉移到由蘇聯紅軍駐防的大連。
路上的情況是危機四伏的,好在他們一路平安。解放后,陳小魯跟隨父親居住在上海。他在上海讀的小學,學習成績不錯。1954年,陳毅出任國家副總理,舉家搬遷北京。此后,父母忙于外交事業,很少能見到一家團聚的美好時光!
盡管父親不在身邊,但對幾個孩子的教育卻沒有松懈。陳毅對家人要求嚴格,促使孩子們不敢向父親提分外要求。
上學時期,陳小魯只求父親為他辦過一件事:老師囑咐他請父親為校運動會題詞。陳小魯后來寫文章說,父親答應題寫后,我高興地真想跳起來!
1966年,陳小魯在北京第八中學讀高三。因他品學兼優,又能和同學平易相處,頗受同學的擁戴。同年,陳小魯被選為校革委會主任。此后,陳小魯就加入了“熱血少年”的行列中。
那時,中南海的局勢越發緊張起來。陳毅對陳小魯說:“外交部的事,你不要管,有人找你,你也不要管;你學校的事,我也管不了,也不要與我說。”這樣說,父子倆就“劃清界限”了。
陳小魯“引領潮流”,沖在最前頭。可當他發現光明磊落、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的父親,也成了被批判的對象后,陳小魯退出了“發狂”的隊伍,從此“逍遙”起來。
回望過去,重新提起那段歷史,陳小魯感慨地說:“我做過錯事,但并不違心,這是當時教育的結果。但我反對打人,為制止學生打人,我甚至挨過打。”
有人幫陳小魯說話,說他并沒有打人。陳小魯表示,是他組織的,就是要負主要責任。
1968年,周總理把陳小魯送到東北部隊當兵。他到部隊三年,依著總理的囑托,沒有和家里通過信。當陳小魯回家時,父親已經住進了醫院。1972年1月,陳毅病逝。
1975年,陳小魯被選派到南京上大學,成了當時的“工農兵學員”。同一年,陳小魯和粟裕大將的女兒粟惠寧結為夫妻。
1962年,陳小魯在北京四中讀初三時,認識了粟寒生。雖然兩人同級不同班,但因父輩的關系,兩人一見如故,很快成了好友。
1971年,陳小魯回北京后,看望完父親后,第一時間去見了粟寒生。在粟家,粟寒生把妹妹粟惠寧介紹給陳小魯認識。此后,兩人開始交往,不久建立了戀愛關系。
1979年,陳小魯走上了父親的工作道路,他進入外交部,被派往中國駐英大使館,擔任副武官。在英國工作了4年半,積累了不少知識。對于在英國生活、工作的經歷,陳小魯說,原以為英國軍隊的官兵關系很惡劣,實際上是比較融洽的,軍民關系也是不錯的。
從英國回國后,他到了一個民間學術組織——戰略研究會,擔任高級研究員。相比于當官,陳小魯更愿意無拘束的生活。陳小魯有句口頭禪就是:“走自己的路,做事靠自己”。
陳小魯自結婚以后,一直在岳父的舊宅居住。一家人過著平民化的生活,十分安逸。陳小魯晚年和羅瑞卿的女兒點點,一起做了推廣“生前預囑”的公益網站。
此外,陳小魯最為關注的,就是1988年辦理成立的同學會。只要陳小魯有空,就會去參加。陳小魯建立同學會的初衷,就是為了消除特殊年代時,同學之間的一些隔閡。
2018年2月28日,陳小魯病逝,享年72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