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武漢5月22日電 (記者 武一力)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1日至23日組織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瑞士、澳大利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伊拉克、卡塔爾、日本等國的媒體記者走進湖北,深入采訪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情況。
5月21日,一名外國記者正在拍攝三峽大壩。中新社記者 武一力 攝
湖北省政府新聞辦22日召開中外媒體見面會。記者從會上獲悉,2016年以來,湖北“關改搬轉”長江流域化工企業472家。扎實開展長江“十年禁漁”,推動3.2萬名漁民退捕上岸。騰退岸線超過180公里,長江干流水質連續6年穩定在Ⅱ類,水鳥種群5年增長4.9倍。
此次行程中,中外記者實地走訪湖北宜昌三峽大壩、燈塔廣場等地,乘新能源船欣賞燈光秀,感受長江生態之美。
長江自西向東流貫湖北8個市(州),流程1061公里。宜昌地處長江中上游結合部,坐擁長江黃金岸線232公里,是“大國重器”三峽工程所在地。
21日,采訪團一行登臨位于三峽大壩左岸的185米觀景臺,三峽泄洪閘、溢流壩、升船機等盡收眼底,記者們紛紛舉起相機拍攝眼前的藍天碧水。
圖為三峽大壩。中新社記者 武一力 攝
據介紹,作為開發、治理和保護長江的關鍵性骨干工程,三峽工程建成運轉以來,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得到全面發揮。
“如何兼顧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這里的自然生態與過去有何不同?”面對中外記者提問,中國三峽集團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主任黃桂云表示,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在工程開工前就已開展。
坐落于三峽大壩附近的中華鱘研究所保育基地、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等單位,承擔長江流域特有珍稀資源性植物搶救保護、三峽壩庫區陸生生態修復等科研工作。近20年,植物研究所已搶救保護長江流域特有珍稀資源性植物1300種。自2011年以來,三峽水庫連續14年開展促進產漂流性卵魚類自然繁殖的生態調度試驗,有效維護長江生物多樣性。
“最近每天上午十點,以前少見的江豚總是在葛洲壩下游出現。”黃桂云說。
21日晚,中外記者還登上“長江三峽1”號純電動游船,欣賞葛洲壩、三峽大壩、西陵峽“兩壩一峽”風光。據了解,“長江三峽1”號采用大型純電動船舶動力和控制系統關鍵核心技術,相比于傳統動力船舶,每年可減少消耗燃油530噸,減少各類有害氣體排放1660噸,助力綠色航運。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