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后,中美貿易戰顯然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而就在近日,中方再次對中美貿易戰表態。5月20日,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副司長梁建軍在一場會議中明確指出,中方對美方從來不抱任何幻想,也不寄希望于通過一次談判解決所有問題,只有斗爭才會贏得尊重。
這番強硬表態不僅體現了中國在貿易戰中愈發堅定的戰略定力,也標志著中美貿易談判正從過去的“妥協協調”模式,轉向更具對抗性和底線思維的博弈新階段。中方對美方交底后,美國主動致電中方。5月22日,美國國務院發布了一份通話記錄,當天,美國副國務卿蘭道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通電話。
從新聞稿來看,雙方就中美關系及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交換了意見。雙方同意繼續保持溝通。有分析認為,盡管只有短短兩句話,但所討論的內容涵蓋了中美關系。至于共同關心重要問題,則可能涉及到關稅、俄烏沖突等熱點事件。當然,在當前中美關系緊張的背景下,談總比不談的好,雙方保持溝通,自然也是一個積極信號。
事實上,美方主動來電,也恰恰透露出華盛頓對當前局勢的憂慮。據報道,當地時間21日,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在出席一場公開活動時,首次公開承認,特朗普本人對當前關稅政策所帶來的反作用“感到害怕”。而這一“害怕”,并非源于策略上的不確定,而是基于現實層面的深層擔憂。美國物價上升、產業鏈受損、民眾反彈,以及企業界的普遍不滿,正在動搖特朗普政府的政治基礎。
回顧這場貿易戰的起點,特朗普從他第一任期就高舉“美國優先”的旗幟,將貿易逆差視為“被欺騙”的象征,將制造業流失歸咎于全球化,尤其是中國的產業崛起。特朗普想的挺簡單,認為只要筑起關稅壁壘,產業就能回流,就業就會增長,美國就能重新強大。但這種以20世紀經濟民族主義,來處理21世紀全球互聯現實的邏輯顯然是行不通的。
特朗普對貿易問題的看法,從一開始就不是從現代經濟學視角出發,而是源于他對權力、對利潤、對控制的樸素商人思維。在他眼中,關稅不只是經濟工具,更是博弈手段,是逼迫他國讓步的籌碼,是重新劃分全球利益蛋糕的切刀。
但問題在于,這把切刀顯然對中國不適用。中國并不是一個單純依賴出口的被動經濟體,而是一個具備戰略縱深和強大內生動力的全面型大國。中國不僅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而且具備巨大的內需市場和日益增長的科技創新能力。這種系統性能力決定了中國面對外部壓力時,不僅具備反制手段,更具備戰略轉型的條件與信心,特朗普以關稅為工具的舊式貿易壓迫邏輯,根本無法撼動中國發展的根基。
而相反的是,美國自身的產業結構早已無法支持一場持久且高強度的關稅戰。多年來,美國在全球化浪潮中主動進行產業轉移,將大量中低端制造業外包至成本更低的國家,自己則專注于金融、科技等高附加值領域。這種“去工業化”的路徑,固然在短期內提升了企業利潤和資本回報率,卻也讓美國喪失了本土制造業的完整生態與戰略自主能力。
除此之外,真正促使特朗普認慫的,歸根結底還是美國霸權的結構性困境。冷戰后,美國所構建的全球主導地位,本質上依賴三個支點:經濟主導、規則制定和軍事威懾。然而,近年來這三大支點都出現了動搖。
經濟上,美國的產業優勢正在被中國等新興國家迅速追趕;規則制定上,美國頻繁“退群”削弱了自身話語權;軍事威懾則因中俄等國的戰略反制而逐漸失靈。在這種背景下,貿易戰不僅未能體現美國強勢,反而暴露了其戰略焦慮。特朗普想通過關稅將世界秩序拉回單極時代,但事實是,越用力,裂縫越大。
說一千道一萬,特朗普如今的“害怕”,再次證明了中國策略的高度成熟。“斗而不破、談而不怯”不僅是中國戰略定力的體現,更是大國智慧在復雜國際博弈中的最佳注腳。如今,中美貿易戰降溫,但并不意味著中美結構性矛盾得以解決,而中美真正的較量,或許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