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文化綜合報道】5月21日,“梅花競放 戲聚東方”——第十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第3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行。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員王越憑借在京劇《鍘判官》中的卓越表現,斬獲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項——梅花獎。
《鍘判官》是京劇、漢劇、豫劇等劇種中的代表性劇目,為經典包公戲之一,源自清代傳奇《普天樂》。劇目以“陰陽雙審”為核,講述北宋名臣包拯為昭雪冤魂柳金蟬之死,親赴陰曹地府,真相大白后處置判官張洪的傳奇故事。
該劇經國家京劇院孫元意、李長春、孫桂元、宋洋加工整理,突出主要場次和人物,加快包拯出場時間,使角色更加飽滿,符合當代觀眾審美和守正創新理念,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京劇《鍘判官》角色眾多,涵蓋花臉、青衣、老旦、老生、小生、文丑、武丑等多個行當,國家京劇院的演員們以精湛技藝塑造出劇中各色人物,齊力展現該劇的獨特魅力。
中國戲劇梅花獎是經中宣部批準,由中國文聯、中國劇協共同主辦的全國性戲劇表演類專業獎項。5月14日,王越攜參評劇目《鍘判官》在上海上演。作為凈角(銅錘花臉)唱工戲,《鍘判官》的唱腔藝術極為突出,王越嗓音雄渾醇厚、聲如洪鐘,每一句唱詞都韻味十足,將包拯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讓現場觀眾仿佛穿越時空,親眼目睹了包拯斷案的精彩過程,贏得了陣陣熱烈掌聲與喝彩。
王越介紹,他學演該劇是在二十多年前,當時在恩師一招一式的指導下,需要完成的是有板有眼、有規有矩的字正腔圓;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在字正腔圓的基礎上,他追求并逐漸實現的是有根有源、有依有據的戲情戲理。
從“字正腔圓”到“戲情戲理”,對王越而言是一個逐步揣摩、逐漸嚴謹的漫長思考過程,這其中需要細心、耐心,更需要時間年齡的積累,以及隨之在不同人生階段下的感悟。此次榮獲殊榮,不僅是對其多年來堅守京劇舞臺、潛心鉆研、勇于創新的充分肯定,也體現了國家京劇院近年來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持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推動青年演員成長成才所取得的顯著成效。(安綺/本文圖片由國家京劇院授權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