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基于文明比較的中國民族學
時間:5月23日(周五)15:00
地點:海淀區(qū)雙清路30號清華大學文科圖書館東南四層會議室
主講人:張亞輝(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教授)
中國民族學的學科建設要以發(fā)現(xiàn)基于自身的普遍知識價值為目標,在西方民族學之外提出自己對世界的理解,進而將中國從近代西方民族學與民族主義研究的知識譜系中解脫出來,從比較文明研究入手,重新思考中國“民族”概念的意涵。中國文明是以時空循環(huán)制度為基礎的,不同于以律法為基礎的印歐文明和以信仰為基礎的閃米特-阿拉伯文明,中國的民族也因此不同于西方基于日耳曼人的現(xiàn)代性為基礎的nation。中國民族學的知識使命即在于首先以一種普遍知識方案提防走向過度的相對主義、在時空制度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過程中探尋少數(shù)民族的現(xiàn)代化方案,以及在后革命時代以國家的道德事業(yè)為基礎重構(gòu)中國的整體性。
北京|過時文學:嚴彬的詩與小說分享會
時間:5月23日(周五)19:00
地點:東城區(qū)安定門外大街路東地壇公園北門內(nèi)我在地壇書店
主講人:嚴彬(詩人、作家)
5月23日晚,80后詩人、作家嚴彬?qū)⑴e辦個人文學作品分享會,和讀者一起聊聊文學,話題包括:一個詩人和小說家的成長道路,抒情詩的寫作和欣賞,文學的經(jīng)驗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北京|AI會顛覆人類的表達霸權(quán)嗎?
時間:5月24日(周六)14:00-14:40
地點:朝陽區(qū)酒仙橋路4號798園區(qū)火車頭廣場
嘉賓:許紀霖(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教授)、程衍樑(播客主播、JustPod CEO)、蔡康永(主持人)、俞白眉(編劇、導演、監(jiān)制)等
在這個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深度對話的時代,第十一屆“新知青年大會”將于5月24日在北京798園區(qū)拉開帷幕。這不僅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更是一次跨越科技與人文邊界的對話。本次大會將以獨特的跨界對話的形式,匯聚各領域?qū)I(yè)創(chuàng)作者與思考者,探討AI時代人類思維的無限可能。
北京|《紅樓夢》里的病與藥 那一代人的怕和愛——《大觀園的病根》新書分享會
時間:5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海淀區(qū)中關村大街9號風入松書店4層
嘉賓:石中琪(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副所長)、趙威(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主任醫(yī)師、副教授)、李遠達(北京大學醫(yī)學人文學院講師)
林黛玉一進賈府之時,眾人似乎都看出她有不足之癥。她到底得了什么病?這引起了兩百年來無數(shù)讀者的好奇。《大觀園的病根》的作者李遠達,受過良好而系統(tǒng)的文學研究訓練,他結(jié)合自己在北京大學醫(yī)學部開設《紅樓夢與健康文化》課程的心得體會,提煉濃縮而成這部著作。細讀《紅樓夢》,你會發(fā)現(xiàn)書中幾乎沒有一個藥方真正治愈了人物的身心疾病,有的只是稍稍慰藉他們的心靈。偉大的小說,它的寫作目的從來不停留在證明無情草木的效驗如神,而意在提示讀者只有換新眼目,方可療愈有情疾病,破解眾生困局。5月24日下午,石中琪研究員、趙威主任兩位嘉賓,將與李遠達一起為您剖析林黛玉的疾病,破解《紅樓夢》人物的身心困局。
北京|當所有鏡子破碎,照見的才是人類瞳孔——《黑鏡森林》新書分享會
時間:5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點:西城區(qū)廊房頭條13號院北京坊東區(qū)E11樓PAGEONE書店3F
嘉賓:朱苑清(作家)、梁鴻(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杜梨(作家、譯者)、劉詩宇(中國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作研究部副研究員、作家)
你是否也在日復一日的996中耗盡熱情?是否在房貸、催婚、職場內(nèi)卷的圍城里感到窒息?當現(xiàn)實如黑鏡般冰冷,我們?nèi)绾卧诹芽p中窺見希望?青年作家朱苑清的長篇新作《黑鏡森林》,以冷峻筆觸描摹都市青年的生存困境。5月24日,PAGEONE特邀朱苑清,與著名文化學者、作家梁鴻,青年作家杜梨,文學博士、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作研究部副研究員劉詩宇共聚PAGEONE北京坊店,以《黑鏡森林》為引,探討當代人的精神困局,在莫比烏斯環(huán)下展開一場關于生存法則的重構(gòu)實驗。
北京|所謂勇氣,就是與恐懼相擁——《只有一朵玫瑰支撐:希爾德·多敏詩選》新書分享會
時間:5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朝陽區(qū)東壩鎮(zhèn)半截塔路53號郎園Station(北京紡織倉庫南門)D3-1座單向空間
嘉賓:黃雪媛(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德語系副教授、譯者、隨筆作家)、流馬(詩人、作家)
二戰(zhàn)后的德語文學世界中出現(xiàn)了一批“流亡作家”,希爾德·多敏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多敏的流亡體驗中,長年的避難生活沒有壓垮她,母親的死亡卻讓她陷入絕境。人生的晦暗時刻里,寫詩是唯一支撐她的一朵玫瑰。她“站起身,走向家園,走向詞語”,將語言作為最后的避難所。“所謂勇氣,就是與恐懼相擁。”多敏的這句詩,可以作為她跌宕一生的精神寫照,也給我們帶來一種源于本我的內(nèi)心感召。5月24日,華東師范大學德語系副教授、德語譯者、隨筆作家黃雪媛與詩人、作家流馬將做客單向空間·郎園Station店,與讀者朋友共同回望德語詩人多敏堅韌而不凡的一生。
北京|青藏高原的生命史詩——《山海折疊》讀者分享會
時間:5月24日(周六)14:00
地點:朝陽區(qū)東三環(huán)南路88號首都圖書館(華威橋館)A座報告廳
嘉賓:吳飛翔(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幼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魚類學家)、胡珉琦(記者)
本次活動,吳飛翔研究員將以親身經(jīng)歷的青藏高原科考為線索,揭秘高原上2億多年來滄海桑田的生命史詩,并與古魚類學家朱幼安、資深科學記者胡珉琦展開對談,暢聊在高原反應的痛苦里尋找化石的快樂以及更多《山海折疊》背后的故事。
北京|是誰送你來到我身邊——唐詩選本中的唐詩名篇
時間:5月24日(周六)14:30
地點:海淀區(qū)學院路37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主M201
主講人:張一南(國家圖書館展覽部策展人)
唐詩選本從浩瀚的唐詩海洋中選出優(yōu)秀之作,使之獲得了更多讀者的注意。我們熟知的唐詩,往往曾出現(xiàn)于經(jīng)典的唐詩選本。古人也背這些詩嗎?你在孩提時代背誦過的唐詩,最早是出現(xiàn)在哪本詩選中的?古人背的詩和我們一樣嗎?歷代的唐詩選本,為我們保留了哪些已經(jīng)被我們淡忘的信息?國圖策展人張一南,為您講解唐詩選本中的唐詩名篇。
北京|回歸詩性抒寫,切近生命的奧秘——臧棣四十年詩選《最美的梨花即將被寫出》圖書分享會
時間:5月24日(周六)15:00
地點:東城區(qū)和平里西街51號雍和宮壹中心B座一層雍和書庭
嘉賓:臧棣(詩人、批評家)、唐曉渡(詩人、文學評論家)、楊碧薇(詩人、作家)
1982-2022,魯迅文學獎得主臧棣四十年詩歌精選集,共收入詩歌300余首,由詩人親自編選,這些詩歌充滿生命的意義與療愈的希望,是詩人對豐沛的感受力、想象力與精湛的語言技藝進行錘煉的成果,從中可以看到詩人幾十年來創(chuàng)作的清晰脈絡以及豐富、真實、完整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亦可以展示詩人獨立的創(chuàng)作品格以及獨特的漢詩之美。5月24日,我們邀請臧棣與詩人唐曉渡、楊碧薇齊聚雍和書庭,一起分享臧棣的詩歌。
北京|透過他人眼睛,更好認識自己——《中國記事(1912-1928)》全國首發(fā)·北京暨分享會
時間:5月24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朝陽區(qū)建國路郎家園6號郎園Vintage七號樓蘭境藝術(shù)中心
嘉賓:李敬澤(評論家、作家)、羅新(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系教授)、王笛(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講席教授)
《中國記事(1912-1928)》(兩卷本),是歷史學家王笛七年打磨而成的重磅歷史非虛構(gòu)作品。5月24日,我們將邀請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李敬澤、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系教授羅新、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講席教授王笛作為對談嘉賓,知名讀書博主趙健作為主持人,舉行該書的全國首發(fā)分享會。本場活動將分享《中國記事(1912-1928)》的創(chuàng)作理念、寫作故事、閱讀體驗,以及我們從閱讀這部近代史的作品中可以給現(xiàn)實的人生以怎樣的啟迪。
北京|告訴我,什么是真實——《瀛波志》新書首發(fā)
時間:5月24日(周六)15:00
地點:東城區(qū)板廠胡同12號卓爾書店
嘉賓:陸源(作家)、雷思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外國哲學教研室副教授)、袁恬(詩人)
長篇小說《瀛波志》,開篇頭一句即是:“瀛波莊園坐落于大都會的南部邊緣。實際上,它是一扇時空之窗,三個世界在此重疊。”從這第一句即可見出作者的野心,他試圖以虛構(gòu)的方式揭示中外各文明彼此融合的歷史、現(xiàn)實、未來的圖景。本周六下午,在卓爾書店,作家陸源與人大哲學副教授雷思溫、青年詩人袁恬一起聊聊什么是“世界的真實”或“真實的世界”。
北京|古典小說里的人性時刻——《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的現(xiàn)代讀法
時間:5月24日(周六)19:00-21:00
地點:朝陽區(qū)建國路87號SKP購物中心四樓SKP RENDEZ-VOUS
嘉賓:劉曉蕾(作家)、莊秋水(作家、制作人)、楊早(作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
經(jīng)典小說,能否回應今天的職場焦慮、教育內(nèi)卷與意義迷惘?劉曉蕾、楊早、莊秋水三位學者,以36封書信重新走進《紅樓夢》和《儒林外史》,用現(xiàn)代人的視角拆解經(jīng)典文本,為我們照見困頓于KPI與社交媒體焦慮中的當代精神圖景。5月24日晚,我們邀請作家、南京大學文學博士劉曉蕾,作家、制作人莊秋水,作家、北京大學文學博士楊早做客SKP,聊聊我們與這個時代的精神困局,也聊聊古典文學如何以它隱秘的方式,始終陪伴著我們繼續(xù)生活下去。
北京|個體如何理解社會——《看見不可見社會》新書分享會
時間:5月25日(周日)14:00-16:00
地點:朝陽區(qū)建國路87號SKP購物中心四樓SKP RENDEZ-VOUS
嘉賓:于海(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嚴飛(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看不見”的社會結(jié)構(gòu)運作機制無處不在。這些隱藏在大眾認知之外的社會規(guī)則,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與發(fā)展。那么,作為個體,我們該如何突破認知局限,更清晰地認識和理解社會?5月25日,我們特別邀請到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學系教授、《看見不可見社會》作者于海,以及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做客SKP。兩位社會學領域的專家就此展開深度對話,從符號、制度、機制到感受,從社會主體、社會分層到社會互動,深入探究社會表象之下的深層邏輯,揭示個體命運如何被社會結(jié)構(gòu)中的“不可見”力量所塑造。讓我們穿透表面現(xiàn)象,真正看清社會的本質(zhì)。
北京|“小人物”的清醒悲歌:明代讀書人的彷徨與內(nèi)卷
時間:5月25日(周日)14:00-16:00
地點:海淀區(qū)中關村大街9號4幢2層224號風入松書店
嘉賓:張藝曦(臺灣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宋晨希(媒體人、書評人)
每個時代都有屬于那個時代的邊緣人,在明代思想史的璀璨星河中,大儒的光芒常遮蔽了暗處的身影——那些徘徊于科舉、生計與良知之間的“小讀書人”。本次活動,特邀張藝曦教授、宋晨希先生,帶領讀者一同走近明代那些在思想與制度的宏大敘事之外,曾被遺忘的“二三流人物”,看他們在思潮碰撞、儒道沖突、科舉壓力裹挾之下,所表現(xiàn)出的與今人相通的悲喜。
北京|如何培養(yǎng)看世界的眼光?
時間:5月25日(周日)14:30-16:30
地點:西城區(qū)鼓樓西大街小八道灣胡同6號院鼓樓西劇場
主講人:梁永安(復旦大學人文學者、作家)
世界充滿不確定,人生沒有標準答案。青年人該如何自處,如何突破焦慮與迷茫,建立自己的精神坐標?又如何用更開闊的眼光理解世界,在流動的生活中找到確定性?相信這是很多人時常困擾的問題。5月25日,梁永安教授以“如何培養(yǎng)看世界的眼光”為題,與大家共同探索屬于這個時代的“看世界的方式”。這個世界不會變得更有確定性,但我們可以變得目光澄澈,更加清醒。
北京|照護的意義、挑戰(zhàn)與未來——凱博文《照護》分享會
時間:5月25日(周日)19:30-21:30
地點:西城區(qū)鼓樓西大街小八道灣胡同6號院鼓樓西劇場
嘉賓:凱博文(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醫(yī)學院雙聘終身教授)、景軍(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胡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在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的今天,“照護”顯然已成為每個人終將面對的課題。《照護》一書是哈佛大學醫(yī)學人類學教授凱博文在妻子罹患阿爾茨海默病后,以十年親身照護經(jīng)歷寫就的回憶錄。5月25日,凱博文教授將來到鼓樓西劇場,和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景軍教授、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胡泳教授,以及媒體人、《隨機波動》主播傅適野,結(jié)合中國本土實踐與全球視野,展開一場有關“照護的意義、挑戰(zhàn)與未來”的深度對話。相信這場對談將會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疾病、衰老與照護的全新視角。
北京|如何提出有價值的研究問題?——《學習提問》新書分享會
時間:5月29日(周四)19:00-21:00
地點:海淀區(qū)中關村大街59號中國人民大學靜園7號樓前明德書店
主講人:張靜(北京大學文科一級教授)
被論文折磨得焦頭爛額的你,是否患有以下癥狀之一:學術(shù)型脫發(fā)、文獻囤積癥、導師對話框恐懼癥、Ctrl+S強迫癥、答辯PTSD?5月29日晚,我們將邀請北京大學文科一級教授張靜老師,圍繞“如何提出有價值的研究問題”這一主題,談談青年學人(包括青年學生)在做研究、寫論文的過程中遇到的典型問題,并分享她的新書《學習提問:如何提出有價值的研究問題》的核心內(nèi)容。
上海|怨恨,一種現(xiàn)代性生活的精神鴉片
時間:5月23日(周五)19:00-21:00
地點:浦東新區(qū)浦城路150號3樓融書房
主講人:祁濤(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
在人類情感的暗面,怨恨如影隨形。現(xiàn)代人虛無的生活狀態(tài)下隱藏著的就是對他人和世界的怨恨。而早在兩千多年前,哲學家們就已開始剖析怨恨這種情緒的本質(zhì)。而今天,怨恨這種情緒早已從個人心理蔓延成集體癥候。5月23日晚,陸家嘴讀書會邀請到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祁濤,通過梳理和回溯亞里士多德、尼采與舍勒,以及古典小說與戲劇中的怨恨類型,帶我們拆解怨恨,以及怨恨是如何支配現(xiàn)代人的精神世界,并追問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當怨恨成為精神鴉片,我們是否還能想象一種不需要假想敵的生命姿態(tài)?
上海|紀念徐中玉先生誕辰110周年暨“中國文論自主知識體系建構(gòu)”學術(shù)研討會
時間:5月24日(周六)9:00
地點:普陀區(qū)中山北路3663號華東師范大學辦公樓小禮堂
嘉賓:羅崗(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教授)、王嘉軍(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方笑一(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平(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等
徐中玉先生是著名的文藝理論家、教育家,是新中國文藝理論研究的開拓者和領路人之一,為構(gòu)建文藝理論研究的中國學派做出了重要貢獻。2025年適逢徐中玉先生(1915-2019)誕辰110周年,為弘揚徐中玉先生學術(shù)理念,推動中國文論自主知識體系建設,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策劃舉辦紀念徐中玉先生誕辰110周年暨“中國文論自主知識體系建構(gòu)”學術(shù)研討會。
上海|中法相逢、世界相逢、時代相逢——大變局時代個人的機遇與選擇
時間:5月24日(周六)10:00-12:00
地點:浦東新區(qū)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閱讀推廣區(qū)
主講人:徐波(法國“吳建民之友”協(xié)會主席)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2025年又是中歐建交50周年。文明因交流互鑒而傳播發(fā)展,個人需擁抱世界才能使視野更加遼闊。在時代風云變幻的今天,徐波先生的新作《相逢》不僅有助于我們讀懂今天的法國,也有助于我們讀懂今天的歐洲和西方世界。5月24日,我們邀請徐波先生在上海圖書館東館和各位對中歐、中法文化交流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們分享他的感受和經(jīng)歷。
上海|現(xiàn)代中國美育的發(fā)軔——1910年代初上海的文藝新潮
時間:5月24日(周六)13:30-15:00
地點:浦東新區(qū)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閱讀推廣區(qū)
主講人:陳建華(復旦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早在1905年王國維提出美育概念,1912年蔡元培提出“以美育為宗教”,1913-1914年新文藝一時并起。文學方面,報紙文學副刊發(fā)達,出現(xiàn)一大批雜志,鴛鴦蝴蝶派、禮拜六派引領潮流;美術(shù)方面,出現(xiàn)雜志封面、月份牌、百美圖和漫畫的西化美術(shù)潮流,導致美術(shù)專科學校的建立;戲劇方面,出現(xiàn)新劇“甲寅中興”、舞臺上男女合演的盛況;電影方面,拍攝《難夫難妻》故事片等。5月24日,我們有幸邀請到陳建華教授來到上海圖書館東館,為大家講述現(xiàn)代中國美育的發(fā)軔——1910年代初上海的文藝新潮,從半殖民上海與世界文明的角度對市民的文化創(chuàng)造作歷史評估。
上海|布魯姆斯伯里的午后,作為出版人的伍爾夫
時間:5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點:虹口區(qū)公平路18號8棟嘉昱大廈一層建投書局4樓傳記圖書館
嘉賓:馬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書評人)、陳希穎(出版品牌明室創(chuàng)始人)、顧真(上海譯文出版社文學編輯)
提起弗吉尼亞·伍爾夫,人們常贊嘆她是意識流文學先驅(qū),卻鮮少關注她另一重身份——20世紀早期英國獨立出版的革命者。伍爾夫親自參與封面設計、校對排版,將出版視為“思想的游擊戰(zhàn)”。從手工油印小冊子到引領文學潮流的獨立機構(gòu),伍爾夫用出版重新定義了女性的文化權(quán)利。5月24日,我們將和所有喜愛伍爾夫以及出版的朋友們,再次靠近這位女作家。在一個閱讀和出版總被言及式微的當下,百余年前的伍爾夫可以給我們一些怎樣的啟發(fā)或答案?我們邀請了知名出版品牌明室主理人陳希穎、復旦大學教授馬凌以及伍爾夫中文版文集責編顧真,一起分享他們眼中的文學出版。
上海|我在上海寫作——上海新銳青年作家專場
時間:5月24日(周六)14:00-17:00
地點:黃浦區(qū)復興中路505號思南文學之家
嘉賓:朱嘉雯(作家)、陳陳相因(詩人)、關嶼(詩人)、鄧倩倩(作家)、廣奈(文學編輯、作家)、陸銘暉(作家)、嚴孜銘(作家)、包文源(作家)
5月24日下午,8位上海新銳青年作家將做客思南讀書會。他們平均年齡只有27歲,來自全國各地,如今在上海工作,在上海生活,在上海寫作。他們的學歷背景各不相同,或獎項頗多,或作品“出海”,或擅長多種文體寫作,或具備開闊的國際視野。從某種角度而言,他們和他們所代表的新銳作家群體,將鑄就上海文學的未來。在第506期思南讀書會上,讓我們一起傾聽來自上海最年輕的文學之聲。
上海|當故事遇上醫(yī)學:阿爾茨海默病的情感挑戰(zhàn)與科學應答暨《尋找正確的單詞:一個關于文學悲傷和大腦的故事》圖書分享會
時間:5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點:徐匯區(qū)龍華中路759號綠地繽紛城1樓鐘書閣
嘉賓:張怡微(作家、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鮑偉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核醫(yī)學PET中心主治醫(yī)師)
《尋找正確的單詞:一個關于文學、悲傷和大腦的故事》是一部罕見的跨界之作。文學教授辛迪·溫斯坦用細膩深情的語言,書寫父親患上早發(fā)性阿爾茨海默病的過程;神經(jīng)病學家布魯斯·米勒則用專業(yè)的醫(yī)學視角,解析記憶、失語與哀悼。他們共同構(gòu)建了一個關于愛與失去、語言與沉默的故事空間。本次分享會,我們邀請到兩位嘉賓——《尋找正確的單詞:一個關于文學、悲傷和大腦的故事》譯者、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專家鮑偉奇醫(yī)生,以及作家、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張怡微,從文學創(chuàng)作、疾病經(jīng)驗與醫(yī)學專業(yè)的交匯處,談談阿爾茨海默病帶來的情感挑戰(zhàn)與科學回應,也聊聊當醫(yī)學遇上寫作,如何照亮彼此的暗面。
上海|千年供養(yǎng)人與當代守護者:敦煌莫高窟的文明之光與大漠丹心
時間:5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點:黃浦區(qū)福州路401號上海古籍書店4樓博雅苑
主講人:張先堂(原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人們在驚嘆敦煌莫高洞窟之多,壁畫之精美宏大,塑像的豐富多彩之余,總會提出這么一個問題:這些洞窟都是什么人建造的?這些在洞窟內(nèi)都可以找到答案,就是壁畫上的供養(yǎng)人。5月24日,讓我們通過嘉賓原敦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張先堂的講述,領悟?qū)W習“現(xiàn)代供養(yǎng)人——敦煌石窟守護者的精神”,關心、愛護和支持敦煌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和弘揚事業(yè),一起做新時代敦煌文化藝術(shù)的供養(yǎng)人。
上海|許多首詩不斷構(gòu)成一個詞——木葉詩集《乘一根刺穿越大海》分享會
時間:5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點:徐匯區(qū)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淮海路館三樓外文科技期刊閱覽室
嘉賓:木葉(詩人、批評家)、俞璐(詩人)
這是一本穿越時間的詩集,也是一次叩問語言的冒險;這是一場對古典的回望,也是一次向未來的眺望;這里有凝練如刃的短章,也有奔騰如河的長詩;它書寫生命的困惑,也記錄自由的微光;它鋒利如刺,卻能帶我們橫渡蒼茫。5月24日,“讀道”上圖新書分享會將為大家?guī)砟救~詩集《乘一根刺穿越大海》,木葉和詩人俞璐將來到現(xiàn)場,與讀者一同感受文字的力量與生命的省思。
上海|《源氏物語》: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
時間:5月24日(周六)14:00
地點:徐匯區(qū)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正門四樓多功能廳
主講人:徐靜波(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
《源氏物語》成書于1004-1012年間,一般認為作者是紫式部。小說雖然主要描繪平安時代中期宮廷內(nèi)的各色人物的男女情愛,卻透過這些人物寫出了人世的炫亮與蒼涼,是日文形成不久后的第一部具有寫實風格的物語小說。小說的價值在于通過幾個戀愛故事和在命運中沉浮的諸種人生,寫出了王公貴族社會的各種面相和各色人物的內(nèi)在心理,是平安時代中期的一幅世俗畫卷,且奠定了日本長篇小說的基本結(jié)構(gòu),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日本人的情感和審美,對后世影響甚大,作為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在文學史上具有開山的意義。
上海|中東地區(qū)歷史文化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
時間:5月24日(周六)14:00
地點:浦東新區(qū)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B1放映廳(藍廳)
主講人:鄒志強(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研究員)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人類歷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借鑒、融合的宏偉畫卷。本場講座,我們將跟隨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研究員鄒志強,開啟一場橫跨時空的中東文明探索之旅!
上海|三人行必有我“失”:“從眾”讓人默默學壞?——《規(guī)則為什么會失敗》書籍分享會
時間:5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楊浦區(qū)政學路158號內(nèi)鋪位B110號朵云書院·復旦管院店
嘉賓:本雅明·范·羅伊(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法學院法律與社會學教授兼研究主任)、梁捷(上海財經(jīng)大學副教授)、鄭詩亮(《澎湃新聞·上海書評》編輯、播客主播)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目睹一種“奇怪的合理”:明明知道地鐵上不要插隊,但看到前面好幾個人都這么干,你也“默默地”走了過去。這,就是“從眾”的魔力——它讓人一邊心虛,一邊放松地隨大流,最后可能“集體把規(guī)則做廢了”。“規(guī)則失敗”的背后,也許有人類對“不合群”的懼怕。但“從眾”也并非原罪,關鍵在于我們“跟的是誰”“隨的是哪股流”。5月24日,《規(guī)則為什么會失敗》作者、阿姆斯特丹大學法學院教授本雅明·范·羅伊,上海財經(jīng)大學副教授梁捷,《澎湃新聞·上海書評》鄭詩亮,將做客朵云書院·復旦管院店,帶你翻開《規(guī)則為什么會失敗》,從法學、經(jīng)濟學到社會學,拆解這個你我每天都在經(jīng)歷、卻很少認真思考的問題。
上海|多一個親人,就跟世界多一份聯(lián)結(jié)——《生女有所歸》新書分享
時間:5月24日(周六)15:00-16:30
地點:浦東新區(qū)環(huán)湖西一路91號港城廣場文化綜合館7樓朵云書院
主講人:毛利(作家)
成為母親,曾經(jīng)是一個必選項,現(xiàn)在成為一個選擇題。毛利的《生女有所歸》這部作品,采取了雙女主模式,講的就是兩個性格迥異、關系親密的年輕知識女性,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生活,在面對生孩子這件事上,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5月24日,作家毛利將來到朵云書院·滴水湖店,從《生女有所歸》出發(fā),和你聊聊適齡女性“生”還是“不生”,你到底是為了誰生的孩子,你愿意失去事業(yè)還是失去男人等女性婚育問題。
上海|淡淡梳妝薄薄衣——宋代女性的服飾風尚
時間:5月24日(周六)15:30-17:00
地點:浦東新區(qū)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閱讀推廣區(qū)
主講人:李甍(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shù)設計學院教授)
宋是中國歷史上極具魅力的時代。作為視覺文化的重要組成,服飾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能夠引領今人直觀領略宋人的世界。講座將圍繞服飾風尚,分析宋代女性的妝容、發(fā)飾、冠帽以及服裝的類型和款式,梳理宋代服飾隨時間變遷的理想形象和審美風格,并解讀各個服飾符碼背后的象征及文化內(nèi)涵。
上海|宋詞解碼大宋文明:對話常華《千千闋》
時間:5月24日(周六)19:00-21:00
地點:浦東新區(qū)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閱讀推廣區(qū)
嘉賓:常華(媒體人、作家)、徐梓嘉(電臺主持人)
當宋詞不再是語文課本里的韻文符號,而是解碼大宋文明的密鑰,我們要如何重讀那些穿越千年的文字?5月24日,作家常華攜新著《千千闋:宋詞里的大宋小史》做客上海圖書館,與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徐梓嘉一起帶領讀者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宋詞考古”。
上海|漢代《魯詩》與《毛詩》文本異同
時間:5月25日(周日)13:00-15:00
地點:黃浦區(qū)福州路401號上海古籍書店4樓博雅苑
主講人:虞萬里(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講席教授)
文獻浩瀚、異文紛繁,我們要如何穿越時空、找尋《詩》文本的原初之色?經(jīng)學與文獻研究專家、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講席教授虞萬里,將聚焦魯、毛二家《詩》之異同,圍繞《詩》的文本傳承、經(jīng)學闡釋與近代發(fā)現(xiàn)展開一次講座。活動同樣為《文本視野下的詩經(jīng)學》一書的新書分享會。5月25日,“漢代《魯詩》與《毛詩》文本異同”主題講座邀您一同走進《詩經(jīng)》的世界,感受經(jīng)典背后的歷史縱深與文本魅力。
上海|安徒生誕辰220周年紀念:重讀安徒生,喚醒內(nèi)心的小孩——《安徒生童話與故事全集》新書分享會
時間:5月25日(周日)13:30
地點:浦東新區(qū)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閱讀推廣區(qū)
嘉賓:王幸(主持人)、楊稚梓(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25年4月2日是“童話之父”安徒生誕辰220周年,也正逢中丹兩國建交75周年,上海譯文出版社隆重推出安徒生220周年紀念版、譯文插圖珍藏本·小經(jīng)典系列《安徒生童話與故事全集》,和全國讀者朋友見面。5月25日,我們特別舉辦“重讀安徒生,喚醒內(nèi)心的小孩”圖書分享會,活動邀請該書的責編徐玨擔任主持,側(cè)耳團隊主創(chuàng)、SMG主持人王幸和中國社科院外文所助理研究員楊稚梓兩位嘉賓,來到上海圖書館東館和大小讀者一同分享安徒生的故事。
上海|近現(xiàn)代歐洲書寫“歷史”的反思?——《把過去民族化》新書分享會
時間:5月25日(周日)14:00-16:00
地點:浦東新區(qū)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研討室7-03
嘉賓:孟鐘捷(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社會主義歷史與文獻研究院教授)、鄭詩亮(《澎湃新聞·上海書評》編輯)
歷史敘事從來不是對過去的客觀復現(xiàn),而是一種深刻的政治實踐。斯特凡·貝格爾(Stefan Berger)和克里斯·勞倫茨(Chriz Lorenz)合著的《把過去民族化:作為現(xiàn)代歐洲民族建構(gòu)者的歷史學家們》(Nationalizing the Past: Historians as National Builders in Modern Europe)圍繞三大核心議題——歷史敘事的權(quán)力性、民族史學的矛盾性、全球化下的反思,通過考察19至20世紀歐洲民族歷史學家的書寫策略,以微觀細節(jié)說明了“書寫民族”非同尋常的復雜性、多層性和連續(xù)性——這些特征一直持續(xù)影響著今天的世界。5月25日下午,本書譯者、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孟鐘捷,《上海書評》鄭詩亮,將與諸位讀者共讀《把過去民族化》,一同探討歐洲歷史學家如何以筆為劍,在民族國家建構(gòu)中扮演關鍵角色,解碼歷史書寫的復雜張力,為中國學界帶來跨文化的歷史反思范式。
上海|在愛物中遇見自己——《心愛之物》新書分享會
時間:5月25日(周日)14:00
地點:黃浦區(qū)長樂路398號朵云書院·戲劇店
嘉賓:譚詠風(華東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學博士)、付宇(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播客主播)
為什么某些看似不起眼的物品讓我們難以割舍?當我們談起所愛事物時,實際在意指什么?當物品成為記憶的載體,我們究竟是在守護過去,還是在借物遇見自己?《心愛之物:熱愛如何聯(lián)結(jié)并塑造我們》這本融合心理學、社會學與營銷學的小書,回答了那些看似尋常卻常被忽視的問題。 5月25日,《心愛之物》譯者譚詠風、播客“輕刀快馬”主播付宇將做客朵云書院·戲劇店,與你共聊鐫刻在生命中的心愛之物,開啟一場“借物觀心”的自我探索之旅。
上海|游蕩的攝影機:阿涅斯·瓦爾達的影像之旅
時間:5月25日(周日)16:00-18:00
地點:浦東新區(qū)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閱讀推廣區(qū)
嘉賓:卓悅(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比較文學系教授)、Ag(寫作者、導演、策劃人)
阿涅斯·瓦爾達,是和藹風趣的“新浪潮祖母”,也是大膽創(chuàng)新的影史先驅(qū)。在其漫長且多元的電影生涯中,瓦爾達共留下60余部作品。在上海書店出版社《阿涅斯的海灘:瓦爾達訪談錄》一書中,圍繞著自己的創(chuàng)作軌跡、女性身份、與“新浪潮”的關系、在主流與邊緣間游走的歷程等,瓦爾達進行了真摯的分享。一篇篇訪談,通向?qū)儆谕郀栠_的廣闊海灘。5月25日下午,華東師范大學卓悅教授與作家、導演Ag同聚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閱讀推廣區(qū),以書與影結(jié)合的方式,探討瓦爾達的多重表達。
重慶|罪、罰與拯救——尼采關于道德和宗教之起源的譜系學澄清
時間:5月23日(周五)19:00-21:00
地點:沙坪壩區(qū)沙正街174號重慶大學A區(qū)博雅書院報告廳
主講人:吳增定(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本講座旨在探討尼采在《論道德的譜系》等后期著作中對傳統(tǒng)西方道德和宗教的三個重要主題——罪、罰和拯救——的譜系學澄清和解構(gòu)。尼采在譜系學上將這些道德觀念的起源“去目的論化”,認為它們是人作為權(quán)力意志的創(chuàng)造,而非一種永恒和超驗的真理。在譜系學的意義上,罪與罰的起源是日常生活的欠債與還債關系,與“良心有愧”(或懺悔)和自由意志等道德觀念無關。后者則是起源于文明社會的“內(nèi)在化”過程。由于各種歷史機緣,罪與罰才被道德化,并且成為基督教和現(xiàn)代道德的基本預設。
重慶|《春秋》大一統(tǒng):經(jīng)義與政制
時間:5月24日(周六)14:30-17:00
地點:沙坪壩區(qū)沙正街174號重慶大學A區(qū)博雅書院報告廳
主講人:余治平(上海交通大學二級教授、長聘教授)
“大一統(tǒng)”的理念與觀念幾乎是中國人的一種普遍文化認同,乃至于是一種具有超強征服性的精神信仰,它早已成為融入我們血液和骨子里的一種文化基因。為探析大一統(tǒng)思想與價值,茲專門舉辦一場學術(shù)與談,話題聚焦:大一統(tǒng)概念、觀念的淵源與流變,漢語世界中的大一統(tǒng)知識考古,大一統(tǒng)的內(nèi)在邏輯與學理展開……
廣州|在南方,談起北方往事——孫頻“北方往事”系列新書首發(fā)式
時間:5月25日(周日)14:00-16:00
地點:天河區(qū)天河路383號太古匯MU35號方所
嘉賓:申霞艷(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塞壬(散文家)、麥小麥(作家、閱讀推廣人)、孫頻(作家)
孫頻,當代文壇備受矚目的青年作家,近期,她的“北方往事”系列——《地下的森林》《截岔往事》《昨日方舟》出版。5月25日下午,孫頻“北方往事”系列將在廣州方所書店進行首發(fā)式。
南京|歷史的味蕾:考古學者的美食穿越——《吃的中國史》新書分享會
時間:5月25日(周日)15:00
地點:鼓樓區(qū)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嘉賓:張良仁(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許金晶(書評人)
食物的記憶就是歷史的記憶,食物的風味就是文明的風味。5月25日下午,南京大學教授張良仁將攜新書《吃的中國史》和書評人許金晶做客先鋒書店,和各位讀者跨過一萬余年的時間長河,聊聊美食背后的中國歷史。
杭州|是處在“后全球”時代嗎?
時間:5月23日(周五)15:00-17:00
地點:西湖區(qū)余杭塘路866號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qū)西區(qū)成均苑3幢1樓中西書屋報告廳
嘉賓:劉東(浙江大學敦和講席教授、中西書院院長)、趙劉洋(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劉東教授在十年前曾出版過《再造傳統(tǒng):帶著警覺加入全球》,如今,世界局勢劇烈變化,“后全球”如今已成為國際學界的時髦話題,促使作者對此前的觀點進行反省和補充。對于“后全球”這個新術(shù)語,作者在評議多部相關著作的基礎上提出,這個概念凸顯了全球化所帶來的全球性的沖突,也放大了以往被淹沒在樂觀中的碎裂噪聲。無論我們是否愿意采納這個概念,它都有助于我們警醒地關注到,全人類正面臨著關鍵的臨界點。
杭州|人間來一趟,要看一看太陽——《你看世間朗朗有光照》新書分享會
時間:5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點:蕭山區(qū)市心中路958號蕭山圖書館二樓永興劇場
主講人:吳忠全(暢銷書作家、編劇)
暢銷書作家、編劇吳忠全,繼《春日站牌》之后,時隔三年推出全新散文進階之作《你看世間朗朗有光照》。新生代作家筆下那些帶著毛邊感的成長敘事,對青年群體生活壓力與情感狀態(tài)的表達,讓年輕讀者產(chǎn)生了深度共鳴。5月24日,吳忠全將攜新書來到蕭山圖書館永興劇場,與“青梅書系”主理人、本書責編姜業(yè)雨,一起聊聊那些生活內(nèi)部的明暗時刻,以及青春里最值得被記住的部分。
長沙|《封神演義》的文化解讀
時間:5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點:開福區(qū)新河三角洲濱江文化園內(nèi)長沙圖書館二樓217報告廳
主講人:孫見坤(延安大學西安創(chuàng)新學院教師)
《封神演義》,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榜》,是一部章回體長篇小說,約成書于明代隆慶、萬歷年間。本次出版,邀請著名學者孫見坤對全書作詳細的導讀、點評和注釋,方便讀者閱讀。5月24日,我們邀請孫見坤來到長沙圖書館,對《封神演義》進行文化解讀。
武漢|重燃武俠魂——與六神磊磊聊金庸
時間:5月24日(周六)15:00
地點:江岸區(qū)惠濟路3號卓爾書店三樓劇場
主講人:六神磊磊(自媒體人、作家)
《六神磊磊讀金庸》是六神磊磊多年沉淀之作,通過犀利深刻的解讀,啟發(fā)我們每一個人審視自身,保持清醒和純良。金庸筆下的愛恨嗔癡,早已超越刀光劍影,化作叩問人心的時代回響。5月24日,六神磊磊將攜力作《六神磊磊讀金庸》做客卓爾書店,以新聞人的銳利與文人的通透,圍繞“重燃武俠魂”的主題,帶我們剖解金庸“憐我世人”的悲憫情懷,穿透武功秘籍的表象,觸摸江湖深處的清醒與溫良。
附:線上活動預告
《尋找新的主體:19世紀的革命、政治與共同體話語》——訪問梁展教授
時間:5月24日(周六)15:00
地點:北大文研院微信視頻號、嗶哩嗶哩·北大文研院、抖音·北大文研院
主講人:梁展(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主體雖然誕生于西方啟蒙運動當中,但真正激發(fā)人們思索主體性問題的機緣卻是19世紀中期西方殖民主義經(jīng)濟鼎盛時期由奴隸造反運動所導致的社會和政治危機。《尋找新的主體:19世紀的革命、政治與共同體話語》分別討論了1848年前后青年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的影響之下對無產(chǎn)階級共同體的構(gòu)想,其對法國二月革命中小資產(chǎn)階級共同體的批判,以及亞洲知識分子群體基于本國的革命需求在《共產(chǎn)黨宣言》感召之下尋找和塑造新的歷史主體的復雜思想歷程。
歷史與歷史人物的復雜性
時間:5月26日(周一)19:00
地點:天一文化講壇微信視頻號
主講人:卜鍵(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文化與旅游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員)
《天有二日:禪讓時期的大清朝政》以乾隆禪讓為切入點,從乾隆六十年開始,把約五年的時間跨度中的軍國大事一一展現(xiàn),通過奏折、實錄等史料對事件的發(fā)展過程、皇帝的決斷、內(nèi)閣的處理等進行了紀實性描述,將乾隆禪讓的初心與最終規(guī)劃,兩朝帝王在禪讓時期的相處模式,樞閣大員在朝政中種種表現(xiàn),剖析得細致而深刻。5月26日晚,我們邀請該書作者卜鍵做客天一文化講壇,從《天有二日》出發(fā),談談歷史與歷史人物的復雜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