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記事(1912—1928)》(兩卷本),是歷史學家王笛七年打磨而成的重磅歷史非虛構作品。本書2025年4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甫一上市,即榮登《出版人》雜志4月好書、《新京報書評周刊》4月好書、刀鋒4月好書、春風悅讀4月好書、探照燈4月好書等好書書榜。
初夏時光,5月24日(周六)15:00—17:00,人民文學出版社將在郎園Vintage 7號樓蘭境藝術中心舉行《中國記事(1912—1928)》全國首發·北京暨分享會,屆時將邀請全國人大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系教授羅新,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講席教授、本書作者王笛,作為對談嘉賓參加,知名讀書博主趙健作為主持人。
彼時的時代精神是昂揚的,人們追求著正義,進行著真理之辯,走在自強的道路上。透過他人的眼睛,可以更好地認識我們自己,這也是《中國記事(1912—1928)》英文書名China Through Others’Eyes, 1912-1928的來源。
本場活動將分享《中國記事(1912—1928)》的創作理念、寫作故事、閱讀體驗,以及我們從閱讀這部近代史的作品中可以給現實的人生以怎樣的啟迪。
活動主題
透過他人眼睛,更好認識自己——《中國記事(1912—1928)》全國首發·北京暨分享會
活動時間
2025年5月24日(周六)
15:00—17:00
活動地點
郎園Vintage 7號樓 蘭境藝術中心
(北京市朝陽區建國路郎家園6號)
活動嘉賓
李敬澤,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人民文學》主編,現任全國人大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評論家、作家,著有《會飲記》《上河記》《青鳥故事集》《我在春秋遇見的人和神》等。
羅新,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系教授。
歷史學家,著有《內亞淵源》《黑氈上的北魏皇帝》《從大都到上都》《有所不為的反叛者》《漫長的余生》等。
王笛,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美國得克薩斯A&M大學歷史系教授,現任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講席教授。
歷史學家,著有《中國記事(1912—1928)》《歷史的微聲》《消失的古城》《走進中國城市內部》《那間街角的茶鋪》《街頭文化》《茶館》《袍哥》等。
主持人
趙健,《人民日報》推介讀書博主,清華大學首屆新媒體高級研修班成員,央視《開講啦》特邀嘉賓,江蘇衛視《一站到底》常駐嘉賓,湖北衛視《奇妙的漢字》全國總冠軍,曾獲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年度特別獎、南京市五四青年獎章。
掃碼報名線下活動
不能來現場的朋友
可點擊預約線上直播
系列活動一覽
為了讓讀者更好地了解這部書的內容、思想、寫作方法以及對中國近代史有更多角度的認識,人民文學出版社特組織如下系列活動。
圖書簡介
歷史學家王笛的新著《中國記事(1912—1928)》,挖掘來華西方人的記錄,以宏大的視野兼及微觀的故事展示了辛亥革命、簽訂《二十一條》、袁世凱稱帝、中國參加一戰、新文化運動、中國參加巴黎和會、五四運動爆發等重大事件,還以五四運動為開端,敘述了中國積極參與華盛頓會議、致力于完成巴黎和會未竟事業的過程。在此背景下,許多中國留學生前往西方,尋求新知以探索國家的未來。燕京大學的創辦則成為了這一時期教育的奇跡,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五卅運動前后,中國青年積極投身于社會運動,推動國民革命和北伐戰爭的發展。與此同時,社會主義思想也在中國逐漸傳播,成為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
本書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西方人的視角——觀察那個大變革時代中國的政治、社會、文化乃至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書中引用的資料,真實反映了當時西方媒體對中國事務的看法。這些資料不僅來自像《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也包括當時許多其他報刊上關于中國的文章。在中國的西方外交官、記者、作家、學者、旅行者,如芮恩施、杜威、鮑威爾、賽珍珠、司徒雷登、史迪威、阿班等人,從北京、南京、上海到廣州,留下了他們的足跡,記載了他們對當時中國社會的現實狀況和民生百態的深入觀察和了解。書中配有48幅珍貴的圖片,從視覺上把讀者帶回歷史現場。
End
初審:李 磊
復審:薛子俊
終審:趙 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