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霧兮乍斂,輕煙兮初收。”元代王升在《滇池賦》中所寫朦朧之景,正于眼前徐徐展開。遠處,西山在氤氳中若隱若現;湖畔,馬鞭草花海在霧靄與陽光的交融中,宛如紫色綢緞般飄逸靈動。5月22日,伴隨著游客們此起彼伏的歡笑聲,“互聯中國公益行動”行進式學習團的成員們走進這座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上蒜鎮的古老村居——牛戀村,探訪“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
紫色馬鞭草隨風搖曳
滇池畔的“戀”與“變”
代表藝術生活的“畢加索牛”
牛戀村為何得名“牛戀”?相傳,在古村落建設之初,一頭牛被主人賣到滇池對岸,但因留戀本村自然風光和主人照料,這頭牛夜間重新游回岸邊,“牛都留戀”的故事流傳至今,牛戀村因此得名。如今,“牛”成為了牛戀村重要的藝術裝置,“蒙德里安牛”“畢加索牛”“云南多彩牛”……六種神態各異的牛雕塑,勾勒出昆明的多面風情。
滇池綠道上,騎行者與漫步者絡繹不絕
“叮鈴、叮鈴……”一陣清脆卻不急促的車鈴聲在耳畔響起。雖不是周末,但滇池綠道上絡繹的人群,昭示著這里的蓬勃生機:騎行者如風般掠過,徒步者悠然漫步,身著絢麗民族服飾的舞者在小廣場翩然起舞,將云南的民族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不遠處,一棵通過“橋上開洞”方式保留下來的藍桉樹吸引了眾人的視線。據了解,此藍桉樹上僅棲息紅嘴藍鵲,這種“獨樹棲獨鳥”的特性,被賦予了“我的溫柔只對你一人”的浪漫寓意。“此前,我們在此接待外國使團時,他們聽聞藍桉樹的故事,紛紛贊嘆‘How romantic’!”工作人員說道。而這便是滇池綠道的“戀”。
藍桉樹上的浪漫誓言
2023年,一部田園治愈劇《去有風的地方》將大理的風花雪月推向大眾視野。“昆明滇池綠道的建成,使昆明具備了同樣的生態與人文基底。”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員介紹道。
據了解,為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昆明市采取系列措施,推動滇池生態持續改善,并依托“傍山、看湖、穿林、進濕地、踏田連村”的設計理念,串聯46個重點村、八大濕地以及12個文化遺址,讓這條綠道發揮生態廊道與產業紐帶的雙重作用。牛戀村作為綠道上的重要節點,依托步道陸續開發了“騎行+咖啡”“徒步+非遺”等業態。目前46個重點村中,大部分村落已布局民宿等旅居業態,滿足“旅居昆明”品牌建設中“居”的需求,上海等地的客源市場反饋熱度顯著。
牛戀村地標
“近年來,晉寧區全域推廣‘候鳥式養老旅居’模式,不僅在牛戀村,包括晉城片區以及雙河、夕陽兩個彝族鄉,都在建設不同主題特色的民居民宿產業,致力滿足銀齡旅居群體的長住需求。”晉寧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孫偉介紹,為讓銀齡旅居群體“宜居宜樂”,晉寧區在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配備了4個大型集貿市場,沿線還有社區、居委會自發組織的小市場,充分滿足其生活需求。此前,有一對老年夫婦在晉寧區依山而建的民宿山頂草坪舉辦戶外婚禮,紀念二人金婚。兩位老人表示,“人雖到晚年,卻也享受到了年輕人的浪漫,非常幸福”。而這,便是“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的生動詮釋。在這里,年齡只是數字,生活每天都是新的。
小漁村的“浪漫經濟”密碼
在滇池南岸,有一村莊“棲水而居,與魚共悅”,名喚小漁村。村口的“手辦牛”雕塑旁有一棵“愛情樹”,樹干旁生的枝椏形似“一家三口”,因此被村民稱為“攜家帶口樹”。
這個曾以漁業為主的自然村,如今以“愛情+民宿”為主題,乘著互聯網發展的東風,打造出“一個人的麗江,兩個人的大理,一家人的小漁村”的獨特IP。漫步村中,浪漫元素隨處可見。在民宿“滇池右里”,露臺風光令人贊嘆,尤其是“滇池落日美,丹霞滿天鋪”的夕陽景象,當“橘子色”浸染大地,整個世界仿佛都沉浸在一片靜謐而又絢爛的溫柔之中。
民宿“滇池右里”的露臺風光
小漁村的“流量密碼”是什么?在云南漁夫文化旅游開發管理有限公司運營總監黃金山看來,小漁村的成功出圈,不僅有滇池獨特自然風光的“天時”,更有互聯網賦能的“地利”。除傳統媒體的宣傳造勢,小漁村深耕社交媒體平臺,將漁家文化和新興旅游業態根據不同平臺調性進行精準推送。“在小紅書,我們以‘顏值經濟’‘攻略種草’為核心,吸引情侶、團建群體,推廣‘樓頂夕陽晚餐’等精致消費場景;同時,我們依托攜程等線上預訂平臺,整合旅游資源,提供住宿、餐飲、活動預約等一站式服務。”黃金山介紹道。借助互聯網助力鄉村品牌傳播與旅游引流,小漁村真正做到了讓游客住下來、慢下來。
螺螄殼紅土墻
“這是滇池邊為數不多的完整保留的螺螄殼紅土墻房屋。過去,滇池邊的原住民有吃螺肉的習慣,當地村民便就地取材,將螺螄殼與紅土混合,加入稻草等,做成夯土墻,距今已有2000-3000年的歷史了。”小小的螺螄殼,承載的是村民對滇池的純樸記憶。上蒜鎮黨委宣傳委員余紅繼續介紹,在人居環境提升中,像這樣的老房子,小漁村在確保其安全的基礎上做了最大程度的保留,既保留了古滇文化記憶,也留住了鄉愁。這是“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的生活底色,即“人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生態保護是牛戀村發展的‘底線’。業態可創新,生態必優先。”孫偉表示道。正是生態與發展的“雙向奔赴”,為百姓“宜業宜創”培育了溫暖適宜的土壤。
小漁村的帳篷營地
留法博士戶山開設的法式面包房里,“滇法融合”風格的面包散發出獨特的清香;毗鄰滇池的咖啡廳內,現磨的云南小粒咖啡豆在氤氳熱氣中蘇醒;村民自家的農家樂中,小鍋米線、菌物湯等特色美食,讓味蕾和嗅覺都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夜幕降臨,帳篷營地燃起篝火,人們載歌載舞,火光中映照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愿景,在互聯網賦能下,這一愿景正逐漸具象為觸手可及的現實。(文/圖 甄鏡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