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發展步入生態文明時代,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正在探尋人與自然對話的深層智慧。2002年,吳良鏞先生為無錫擘畫“打太湖牌、唱運河歌、建山水城”的戰略藍圖,將這座城市的歷史基因與生態稟賦轉化為空間規劃的詩性語言。二十余年后,在無錫西翼、太湖北岸,一座“智造名城、活力新城”的立體呈現,正是胡埭以山為脊、以水為軸、以文為脈,用37.8平方公里的創新實踐,詮釋了鎮域單元對城市整體發展的關鍵支撐。
青龍山脈橫亙胡埭,直湖港縱貫鎮域,天然形成“山-水-城”的空間骨架。近年來,胡埭鎮通過“破”與“立”的空間重構,形成“顯山露水融城”的立體發展脈絡。為將自然地理轉化為活力場景,胡埭拆除山體違建,修復狀元古道,植入夜光步道與360度懸挑式觀景平臺,使青龍山從地理屏障蛻變為“可丈量、可觸摸、可共生”的生活載體。直湖港入湖動脈歷經系統性革新,36公里截污管網與6000㎡尾水濕地組成凈水矩陣,使水質穩定達Ⅲ類標準。而今沿岸,8米高差退臺公園過濾地表徑流,3處橋下主題廣場激活灰空間,濱水公園延伸出親水棧道,居民推窗即見“大河穿城過,碧波入太湖”的山水長卷。這種“山-水-城-人”對話的空間策略,正是對吳良鏞先生“四維動態空間體系”的絕佳注解。
在“山水城市”框架下,胡埭鎮錨定“九龍灣智造城”定位,以2600余家企業為基底(精密制造與智能裝備占比超50%),打造陸藕路“上市企業走廊”特色集群。其中錫華新能源以風電齒輪箱全球20%的市占率引領零碳轉型,派克新材依托循環水鍛造系統打造綠色智造標桿。全鎮以技術創新激活生態價值,以生態約束倒逼產業升級,構建“生態紅線+智造標準”雙重管控體系。近年以來,一山一水愈添智造精髓。狀元古道山體沿線,復星人形機器人產業園在九龍灣花星球的花海視覺中垂直生長。直湖港兩岸,特斯拉、阿維塔、比亞迪等多家新能源品牌落戶永昌汽車城,小米進行洽談入駐。同步推進九龍灣專精特新、粵浦·富安智造、氫能裝備等產業園建設,生動譜寫“智造車間與鷺鳥棲息地共享山水”的和諧篇章。
文化借山水得以綿延,山水因文化而更顯深邃。在狀元故里這片浸潤著千年人文氣息的厚土上,胡埭正以創造性轉化歷史文脈為強勁引擎,深度激活狀元古道的文化基因。通過修繕善治茶社、打造青藍學院、復現科舉文化場景、開發“狀元研學”特色線路,將散落的歷史珍珠串連成集文化體驗、生態觀光、鄉村旅游于一體的文旅經濟帶。這條穿越古今的文化長廊,不僅讓沉睡的歷史遺跡蛻變為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的網紅打卡地,更通過“文旅+農創”“非遺+商貿”的多元融合,兩年間落地了十多項創新創業項目,茶廠路上的舊房改造成的主理人店鋪,聚集起手作工坊、咖啡館、農場、萌寵樂園等新業態,讓古老文化與現代生活激情碰撞。今年,隨著濱湖家風館開館、狀元薈項目啟動,傳統民俗在此薪火相傳,勢必為胡埭鎮加快創建“省經濟發達鎮”注入澎湃動能,實現從歷史底蘊到發展活力的精彩蝶變。
從青龍山麓到直湖港畔,胡埭將對自然的敬畏、歷史的尊重、未來的憧憬,繪制成“山水城市”的生動樣本。它跳出“千城一面”的窠臼,既承載著無錫城市發展理念的微觀縮影,又以鎮域發展為樞紐,巧妙化解城市規模與生態承載的矛盾,成為宏觀規劃與在地實施間的縫合針腳。其探索過程,不僅為自身勾勒出“建城創鎮”的發展藍圖,更為生態文明導向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了可鑒可行的胡埭實踐。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朱鯨潤 通訊員 朱春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