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不少人在聊“芒種”和“端午”的時間關系,有人說“芒種端午前,必定是災年”,也有人念叨“芒種端午后,處處有酒肉”。
這兩個節氣和節日碰在一起,到底為啥能讓老輩人這么在意?今年芒種在端午之后,又有啥好兆頭?今天就和大家來嘮一嘮!
一、芒種:忙著收,忙著種的“農忙密碼”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九個節氣,一般在每年6月5-7日,也就是高考這幾天。今年的芒種是在6月5日,農歷是在五月初十日。
芒種這個名字超直白——“芒”指有芒刺的麥子、稻子,“種”就是播種。
因此芒種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芒種一到,北方忙著收割金燦燦的小麥,南方則要趕緊插秧種水稻,正是“夏收、夏種、夏管”最忙的時候!
老輩人常說“芒種不種,再種無用”,錯過這十來天,收成可就懸了。
在芒種,天氣也變得特別“暴躁”:氣溫飆升,雨水增多,空氣又悶又熱。
對農民來說,這既是好事也是壞事——雨水多了莊稼長得快,但要是暴雨、冰雹扎堆來,辛苦種的作物可能全泡湯。
所以芒種又被叫做“忙種”,大家都在和老天爺搶時間!
二、為啥說“芒種端午前,必定是災年”?
這句諺語乍一聽挺嚇人,其實藏著老祖宗的生活智慧。在古代,沒有天氣預報,人們就通過節氣和節日的時間關系,預測當年的氣候和收成。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芒種節氣到了端午節之前了,那這樣的年景就不太好,可能會出現旱情,或者是其他的情況,導致糧食收成差。
一般芒種節氣都是在端午節前后,如果芒種在端午之前,說明這一年農歷閏月比較早,即在農歷五月之前有閏月,可能是閏一月,也可能閏二月,三月等,不管怎么樣,這樣的年份入夏時間提前了。
夏天來得早,雨水和高溫也跟著提前,可能出現極端天氣:比如連續暴雨引發洪水,把地里的莊稼沖個精光;或者提前進入伏旱,土地干裂,作物直接枯死。
而在過去,老祖宗們都是靠天吃飯,一旦遇上這種情況,糧食減產,甚至絕收,鬧饑荒的風險大大增加,所以才覺得是“災年”。
不過話說回來,這句諺語也不是百分百靈驗。以前交通、信息不發達,某個地區的災害被放大成“普遍現象”。
現在科技發達了,咱們有更科學的方法預測天氣,但老諺語依然能幫我們理解古人的生活邏輯。
三、今年芒種在端午后,為啥說“處處有酒肉”?
今年芒種(6月5日)在端午(5月31日)之后,老輩人瞅見這時間順序,心里就踏實了!
按照民間說法,芒種晚于端午,意味著這一年季節變化更“守規矩”:夏天來得不早不晚,雨水和陽光分布均勻,該下雨的時候下雨,該出太陽的時候出太陽。
這樣的氣候條件,簡直是莊稼的“夢中情天”!小麥能穩穩當當成熟收割,水稻也能順利插秧生長,病蟲害都少了很多。糧食豐收了,家家戶戶糧倉滿滿當當,雞鴨魚肉自然也不缺,喝酒吃肉慶祝豐收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所以“芒種端午后,處處有酒肉”,說的就是豐收年大家的好日子!
當然啦,這些諺語都是過去農業社會的經驗總結,放在現代社會,咱有了更精準的氣象預報、先進的灌溉技術和農業保險。
就算遇到極端天氣,也不至于“鬧災荒”。但這些老諺語就像一個個時光膠囊,讓我們看到老祖宗在和自然打交道時的智慧,也感受到他們對豐收、平安的樸素期盼。
馬上就是端午節了,又是三天小長假。而假期后就即將迎來芒種了,此時農民也是最忙碌的,所以對天氣也是格外的關注,大家不妨多了解當地的天氣預報,爭取早做準備,做到“未雨綢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