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早梅旱斷伏,晚梅雨不休”,今年梅雨是早還是晚呢?早了解早做準備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小滿時節一過,接下來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日子對于農人來說非常重要,一個是“端午節”,一個是“芒種節氣”,一個是“入梅”日。
古人常用端午節和芒種節氣出現的先后順序來判斷接下來的炎熱程度、降雨多少以及收成。例如,在民間就有“芒種端午前,處處有荒田;芒種端午后,處處有酒肉”、“早端午熱得早,晚端午雨不少”等一些民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人們把端午節出現在芒種節氣之前叫作“早端午”(通常對應公歷日期5月28日-6月5之間),把端午節出現在夏至前后(6月21日)稱為是“晚端午”。
今年的端午節是在公歷5月31日這天,顯然是上面民間說法中的“早端午”意味著今年的夏天熱天來得早。從今年北方地區的一些溫度來看,端午節前確實出現高溫天氣,甚至有些地方氣溫高達40度左右,大致驗證了今年高溫天氣來的相對早一些。
每年的公歷6至7月,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都要來上一段陰雨連連的天氣,這個時候正好趕上梅子成熟,民間稱其為是“梅雨”。
這段時間,不但降水過程頻繁,而且雨量大,天氣潮濕悶熱。不僅田間高溫高濕,作物容易得病蟲害,而且,細菌病毒繁殖加快、五毒醒(蛇、蝎、蜈蚣、蟾蜍、壁虎),人也容易生病。
那么,今年是什么時候“入梅”和“出梅”呢?是早是晚呢?下面來具體看一下!
古代勞動人們判斷什么時候“入梅”和“出梅”比較簡單,就14個字,叫做“芒種過,逢丙入梅;小暑后,逢未出梅。”意思是說,芒種節氣之后的第一個“丙日”這天開始進入黃梅雨季,稱為是“入梅”。到了小暑節氣后的第一個“未日”這天,今年的黃梅雨季就結束了,稱為是“出梅”。
那么,什么是“丙日”和“未日”呢?
我國古代記日子的方法和我們現在主要用的的公歷不一樣,而是用“干支紀日”。
具體來說,“干支”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記日方法,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組合成60種不同的搭配(比如甲子、乙丑……癸亥),循環記錄日期。
十天干有十位,古稱“十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有十二位,古稱“十二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丙日” 就是帶有十天干“丙”的日子,如丙寅日、丙子日、丙戌日、丙申日、丙午日、丙辰日,每隔10天就會出現一個帶有“丙”的日子。
“未日”就是在天干地支紀日法中,帶有十二地支“未”的日子,即辛未日、癸未日、乙未日、丁未日、己未日。由于天干地支相配組成60個基本單位來循環紀日,所以每隔12天就會出現一個地支為“未”的日子。
今年的芒種是在6月5號這天,之后的第一個“丙日”是在6月6號,是“丙午日”,這天便是“入梅”的日子。
而今年的小暑節氣是在7月7號這天,之后的第一個“未日”是在7月13日,是“癸未日”,這天便是“出梅”的日子。
也就是說,按舊時傳統算法,今年是6月6日入梅,7月13日出梅,共計38天左右。
當然,這是古代民間的判斷方法,我們只能是根據這個方法判斷一個大概日期作為參考,而我們現在有了更加科學的判斷方法,并且,更加準確。具體來說,是根據當地的雨日、雨量、氣溫以及副高的位置來更加確定來判斷的。
為了方便大家更好理解,又不顯得文章那么啰嗦,給大家做了一張圖,大家有時間的時候可以好好看一下。具體如下圖:
在民間還有“早梅旱斷伏,晚梅雨不休”的說法。什么意思?今年是“早梅”還“晚梅”呢?有啥預兆?下面具體來看!
民間把實際梅雨開始到來的時間在“芒種”節氣前稱為是“早梅雨”,把“芒種“節氣之后開始的梅雨稱為是“晚梅雨”或“遲梅雨”。
其實,“早梅雨”并不多見,大多年份都是在芒種節氣之后才開始“梅雨”,但不意為沒有,大約十年一遇,通常是出現在5月底至六月初就進入梅雨了。
“早梅雨”一般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它來得早,走得晚。正常來說,早梅雨可能會一直下到7月下旬,下雨的時間能持續四五十天,有的年份甚至會連續下兩個月的雨 。
另一種情況是,早梅雨雖然來得早,但結束得也早。要是碰上這種情形,長江中下游地區,像江蘇、浙江、湖北、安徽這些靠長江邊的地方,在6月下旬就會早早進入特別熱的夏天。天氣一熱又沒雨,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干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伏旱”。
“晚梅雨”也有兩個很明顯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它一般在芒種節氣之后出現。芒種節氣過后,從南方來的暖濕空氣特別厲害,一路往北推進。
第二個特點是,這段時間太陽曬得特別猛,地面上的空氣被曬熱后,會劇烈地上下運動,就容易出現打雷、閃電,下大雨、暴雨的天氣。因為晚梅雨總是伴隨著這種突然的雷陣雨,所以人們又把它叫做“陣頭黃梅”。
和“早梅雨”比起來,“晚梅雨”下的時間一般不會太久,平均也就半個月左右。不過大家可別小看這半個月,雖然下雨的天數不多,但有時候雨會下得特別急、特別大,雨水一下子太多,就可能引發洪水,沖毀房屋、淹沒農田,帶來很嚴重的災害。
那么,今年是“早梅”還“晚梅”
如果按舊時方法“芒種過,逢丙入梅”的方法來推算的話,今年是在6月6號這天“入梅”,屬于“晚入梅”。
但按現在一些地區預測今年的入梅時間來看,今年入梅要比往年偏早,甚至有人說,今年是十年一遇的“最早入梅”。
例如,江蘇省氣候中心 4 月 30 日發布預測,預計江蘇 2025 年入出梅均較常年偏早,梅雨期長度和梅雨量接近常年,但未給出具體入梅日期。還有安徽安慶預計 6 月 10 日前后入梅,湖北荊州預計入梅時間偏晚,在 6 月中旬末左右入梅。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只是預測,都非統一的官方權威預測且存在不確定性,還是要繼續留意后期的信息。
按古人 “早梅旱斷伏,晚梅雨不休”的判斷方法,如果今年是“早入梅”的話,那么就預示接下來的伏天里可能會干旱少雨。反之,如果今年是“晚入梅”的話,則預示接下降雨可能會比較頻繁,甚至有些地方可能會引發洪澇。
那么,接下來的夏天會有大澇嗎?分享幾句農諺作為參考,大家可以收藏起來,過后對照一下,看看來準不準了!
1、芒種雨,百姓苦;
2、小滿不滿,黃梅不管;
3、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
4、黃梅天,孩兒面——說變就變;
5、黃梅霧露,搖船不用問路;
6、梅里鋤頭,勝如膏油;
7、梅里伏,熱得哭;伏里梅,涼颼颼;
8、梅雨不雨,餓死米魚;
9、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
10、梅雨十八變,出梅曬龍衣;
11、出梅三日晴,稻谷壓田埂;
12、黃梅勿燥腳,鞋襪勤換著;
13、梅里西風時里雨,時里西風干到底;
14、梅雨十日,田水三尺;
15、端午連梅雨,見雨四十五;
16、雨打黃梅頭,寡婦要發愁;
17、入梅太陽笑,秋收遍地金。
今年端午節過后,距離梅雨季節就越來越近了,您家鄉那邊還有哪些關于“梅雨”的農諺呢?期待您的分享,感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