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個清晨,在霧氣籠罩的大山中,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顧縣鎮兩會橋村00后村醫趙巧騎著自行車穿行;
在四川省達州市渠縣東安鎮,位于華鎣山北段西麓的里坪村,95后村醫鄭青松用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升級了同為村醫的父親鄭德全手寫的村民病歷……
好村醫是什么樣的,這是縈繞在他們心間共同的問題。如今,隨著工作的深入,伴隨新時代前進的腳步,答案呼之欲出。2024年,四川省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招聘擬錄用257人。當下,這些青春力量正在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拔節生長,為基層醫療衛生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趙巧清楚記得,2024年7月8日是她正式“下村”的日子。從此,她成了一名鄉村醫生。清晨籠罩鄉間的白霧,恰似彼時她迷茫的心境。村醫應該做什么?趙巧懷揣著“背著診箱翻山越嶺、走家串戶”的樸素想象,卻在之后的工作中遇到了意料之外的挑戰:口音不同導致交流不暢,村民投來不信任的目光,群眾健康意識薄弱、治療依從性差,這些都讓她“腦殼疼”。“剛來時,我常被人當成騙子。”趙巧笑言。
“大學生,還是個女娃,怎么會到這山溝溝里當醫生哩?”“年紀輕輕,能看好病嗎?”面對好奇和質疑,這個“社牛”姑娘有自己的破解之道:在路上遇到的,不管認不認識,先喊“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不到一個月,她就對責任片區所有村民的健康狀況了然于胸。
“入戶隨訪時,在街上偶遇時,這個叔叔用藥需要囑咐,那個阿姨要復查血壓……這些細節我都記著。”趙巧說,“只要用真心,時間久了,不信任感自然消除。”
4月10日,岳池縣顧縣鎮將軍村黨群服務活動中心,65歲及以上老年人在進行健康體檢。圖為醫務人員為老人檢查視力。
4月10日,岳池縣顧縣鎮將軍村黨群服務活動中心,醫務人員開展65歲及以上老年人健康體檢。圖為大學生村醫趙巧為老人做心電圖檢測。
4月10日,岳池縣顧縣鎮,大學生村醫趙巧在村民家中巡診。
趙巧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慢性病管理員。慢性病管理是個精細活,需要動態掌握村民健康指標的變化。“我屬于鎮衛生院公共衛生科,要負責4個村子慢性病患者的資料整理工作。最近,我正忙著更新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體檢數據。”說話間,趙巧利落地整理著檔案柜。
趙巧說,之所以從事基層醫療衛生工作,源于自己在網上看到了廣安市大學生鄉村醫生招聘公告,“縣聘、鄉管、村用”的編制保障讓她心動了。趙巧立馬叫上大學好友趙薇,一起報了名。通過筆試、面試、培訓等環節,兩人正式成為鄉村醫生。
趙薇被分到了與趙巧工作地點相距不遠的顧縣鎮龍馬橋村衛生室。“有了伴,我們更快適應了村里的工作節奏。”趙巧說。
對于趙薇而言,村里的環境并不陌生。從小在田間地頭長大的她,對村里醫療資源短缺的情況感觸頗深。“外婆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當時我感覺她非常痛苦。村里的爺爺奶奶淳樸、親切,就像我的親人,我學醫就是為了幫助他們。”趙薇說,有些村民得了病,總想挨過去,拖著拖著,小毛病就變成了大問題。
按照職責,村醫每年要開展不少于6次健康講座、不少于9次健康咨詢。在趙薇看來,這還遠遠不夠。她發現,村民委員會開大會時人最多、最熱鬧。于是,內向的她主動向村委會提出申請,希望在每次開大會時為她留出十幾分鐘時間,給村民們普及健康知識。“才講了沒幾次,村民見我都問下次啥時候講課,我覺得很有成就感。”趙薇眼底閃著光說。
不同的青春力量以不同的方式在基層拔節生長。渠縣東安鎮里坪村交通十分不便,村民居住分散,村衛生室離東安鎮衛生院有23公里。村民至今記得老村醫鄭德全挎著藥箱摸黑出診的身影——近50年間,他不分白天黑夜,隨叫隨到。有時剛端起飯碗,村民來了,他立刻放下筷子先看病;有時夜里剛睡著,有人敲門求醫,他馬上背起藥箱跟人出診。
“守住村民健康,就是守住我們的根。”父親鄭德全的言傳身教,成為點燃鄭青松扎根基層熱情的火種。2013年從達州中醫醫學院畢業后,鄭青松放棄在城里醫院工作的機會,回到了里坪村。“小時候鄰居家的阿公、阿婆年紀大了,生病多了,沒有條件去城里看病,他們是最需要我的人。”鄭青松說。
4月11日,渠縣東安鎮里坪村衛生室前,村醫鄭青松幫同為村醫的父親鄭德全整理衣服。
4月11日,渠縣東安鎮里坪村村醫鄭青松(右一)與村民交談,詢問孩子生長發育情況。
4月11日,渠縣東安鎮里坪村衛生室,村醫鄭青松與父親鄭德全為村民抓藥。
4月11日,渠縣東安鎮里坪村村醫鄭青松與父親鄭德全到村民家中隨訪。
政策的暖陽正照亮越來越多的村莊。近年來,渠縣建立健全鄉村醫生退出保障機制,暢通鄉村醫生進出通道,針對離崗村醫定時撥付生活補助,針對在崗村醫給予養老保險繳費補助。鄭德全和鄭青松都是2022年渠縣第一批享受政策補助的村醫。鄭青松目前在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進修,他深知“給鄉親們看病,醫療技術才是‘硬道理’”。
在趙巧和趙薇同住的顧縣鎮衛生院宿舍里,燈光總會亮到很晚。宿舍的桌前是她們的“業務交流場”,積極備考、拿下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證是兩人的共同目標。
4月10日,岳池縣顧縣鎮兩會橋村衛生室大學生村醫趙巧(左一)與該鎮龍馬橋村衛生室大學生村醫趙薇在宿舍內交流學習。每晚回宿舍后,她們都會拿出固定時間學習,備考臨床執業醫師(助理醫師)資格。
“我希望,有一天走在路上村民都能認識我,夸我是個好醫生。這代表村民對我醫療水平的認可。我希望自己能真正幫他們解決健康難題。”趙巧羞赧地說。
文/圖:健康報記者 張可心 張丹 特約記者 喻文蘇 通訊員 顧鈞竹
編輯:管仲瑤
校對:楊真宇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