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倫敦5月22日電 (徐量)在2025倫敦手工藝周期間,由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主辦,并獲得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文化處支持的“縣域風物”國際工藝巡游計劃正式啟動。這一項目是美麗中國研究院自2024年以來開展的第三次國際巡展,亦是“2025美麗中國海外特展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標志著中國地方文化首次以系統形式登上國際平臺。
本次巡游以“全球在地化”為核心議題,聚焦中國地方工藝如何在全球化與技術變革的背景下實現文化創新與當代表達。該議題亦呼應世界手工藝理事會自2014年提出的“世界工藝城市”倡議,強調地方文化、工藝人與社區在全球文化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中英觀眾共同欣賞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帶來的“在地樣本”。主辦方供圖
巡游計劃的首場國際工藝創新論壇于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舉辦,由策展人盧川、V&A中國館藏策展人李曉欣及英國策展人盧西亞·馬諾普魯博士聯合發起。活動吸引了中英兩國逾五十位文化、設計、工藝領域代表與高校學者參與,探討工藝如何激發地方韌性,重塑跨文化協作路徑。
論壇中,中英多座“工藝城市”展開深度對話。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汪莎介紹,研究院通過調研上千個案例構建了“美麗中國案例文獻庫”,展現手工藝在地方治理與社區建設中的實踐路徑。來自法納姆、伯明翰與薩塞克斯的英國代表則分享了各自城市的制度創新與工藝生態建設經驗。法納姆通過多機構合作與文化機制建構,形成可復制的文化治理模式;伯明翰珠寶區則展示了傳統金工藝與現代技術融合下的產學研創新生態;薩塞克斯則以陶瓷、紡織等工藝激發社區參與與文化再生。
英國薩塞克斯手工藝周主席杰西卡·伍德在《隨物之旅》單元分享來自薩塞克斯的手工藝術作品。主辦方供圖
英國觀眾現場與展品進行互動。主辦方供圖
中方代表也呈現了來自景德鎮、醴陵、泉州、云南等地代表及案例分享,如何作為文化與產業協同的媒介走向國際舞臺。特別是“瓷+”理念下的醴陵城市更新,以及泉州通過“石頭”媒介鏈接海絲文化的策展案例,體現出中國工藝在全球語境中的多元表達。
特別展示部分則設置了“在地樣本”“手上的樸光”與“隨物之旅”三大單元,集中展示來自中國與英國的代表性地方工藝實踐,呈現其在材料語言、文化敘事與社區共創中的多樣性。泉州簪花文化體驗也為公眾提供沉浸式互動窗口。正如活動參與者所言,中英兩國在制度設計、生態建設與文化傳播方面的互動,為構建一個以工藝為紐帶的全球文化網絡開辟了新路徑。
英國嘉賓佩戴的帽子來自中國三江源地區,由當地牧民與設計師合作制作。主辦方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