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外交事務》在今年4月份發表了一篇標題為《低估中國,美國需要怎樣的新聯盟來抵消中國優勢》的文章,文中提出了一個觀點,即美國低估中國是美國犯下最大的錯誤,文中也承認為大國崛起是歷史規律,但文中同時提出另一個觀點是老大一直有修理老二的傳統,并且前幾次美國都完美的解決了危機!
從1980年代中美蜜月到1990年代雙方交惡,之后則是展開了30多年的合作與競爭,中間至少有五次美國可以成功修理中國的機會,但無一例外美國都完美的錯過了,等到最近美國再次以關稅大戰逼迫中國下跪求饒時卻發現,跪下的已經變成了美國自己!到這個時候才想起來組建新聯盟來遏制中國,《外交事務》的餿主意是不是出的太晚了?
大國崛起是必然的:美國就是從這條路走過來的。
《外交事務》的這篇文章給出了非常翔實的理由明確表示中國已經崛起了,從制造業與經濟規模上,中國的規模是美國的2倍;先進技術體系上,大多數都是中國占據主導,比如電動汽車、核反應堆和高鐵等,同時中國的專利出產全球第一;另外在軍事上中國也已經超過了美國,導彈遠比美軍多,高超音速導彈全球首屈一指。
報道認為中國中國崛起已經嚴重挑戰了美國的全球地位,美國必須要組建一個全新的聯盟來遏制中國的發展。因為中國的體量實在是太大了,傳統的聯盟已經難以滿足要求,因此必須組建一個“全球優勢”的聯盟,在美國的帶領下遏制中國,至于會不會成功,報道稱,世界歷史上的大國都是這樣崛起的,但是被美國修理了很多個,到目前為止沒有哪個大國逃出沒夠的手掌心!
冷戰時期的研究發現:大國崛起是必然的
冷戰時期美國就有學者通過研究發現,擁有更大人口、更廣泛地理覆蓋范圍和更強大經濟實力的國家會升級成功并超越較小的先驅者。最明顯的案例就是工業革命后英國崛起,再到被德國和美國超過的過程,簡直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18世紀60年代后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將英國送上了全世界的巔峰,憑借著紡織業機械化、煤炭鋼鐵產業擴張,英國成了全球第一個“世界工廠”,海外殖民體系為其提供原料產地與商品市場,海軍力量的強化保障了貿易航線安全。到了19世紀中葉,英國工業產值占全球40%以上,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依托強大的經濟與軍事霸權,確立了全球霸主地位!
第二次工業革命被德國抓住了,電力、化工、冶金等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西門子的發電機、巴斯夫的合成染料、拜耳的醫藥等技術領先全球。1871年德意志帝國統一后,德國在鐵路建設、鋼產量以及煤炭等產量上開始全面超越英國。到20世紀初,德國在工業實力(尤其重工業)、科技競爭力上全面超越英國,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
英德爭奪全球第一的時候一個老六悄悄的崛起了,美國1865年完成南北統一,隨后橫貫大陸的鐵路建成,建立了統一市場。同時美國還把握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集中在電力、石油、鋼鐵、農業機械化等,到一戰前夕,美國已經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一。
一戰時美國遠離戰火,還向歐洲出售軍火,紐約代替倫敦成為全球金融中心;二戰時美國深度介入二戰,但本土并未遭到攻擊,戰爭龐大的需求讓美國制造業和軍工體系幾何級數擴大,戰后對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將歐洲培養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搶得戰后主導歐洲的先機,布雷登森林體系確立美元霸權,外加美國的強大的軍事科技,美國正式從全球制造與經濟第一升級為名副其實的全球霸權。
1900年時英國本土的面積24.4萬平方公里,人口4160萬,德國當時面積大約54萬平方公里,人口6000萬,而美國的面積937萬,人口7600萬。從這三個帝國輪番崛起的過程,完美的復刻了“一個擁有更大人口、更廣泛地理覆蓋范圍和更強大經濟實力的國家會升級并支配較小的先驅者”的理論。
很多網友可能會用這個案例去安利印度,事實上這個沒有可比性,因為這仨崛起完美的借助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美國的崛起還有第一次和第二世界大戰的助力,印度啥都沒有,想要崛起那肯定沒門了!不過更精彩的是新老大崛起后打壓老二的過程!
老二崛起了怎么辦?修理就對了!
英德之間當年互相打壓的狗血事件就不說了,下文主要聊聊美國修理英德的大致過程,二戰中德國是戰敗國,戰前美國如何攛掇德國這事就不提了,畢竟德國發動了二戰,美德之間的事情還是二戰后比較多,或者更多的是和歐洲糾葛在一起。但修理英國卻是美國早就計劃好了的,有一個堪稱是極度經典的計劃,最終則是以不累等森林體系徹底繳了英國的械為止,當然后續還有一丟丟小故事。
二戰時美英是絕對的盟友,但美國算計英國在二戰中就開始了,因為戰爭中的巨大消耗,英國到1941年時已經消耗了其45億美元黃金和外匯儲備,不得不向美國借債,美國在合適的時間出臺了《租借法案》,逼迫英國取消“帝國特惠制”以削弱英聯邦貿易圈、取消英鎊去的外匯管制等削弱英國與殖民地之間的聯系與聯盟實力,之后英國瘋狂舉債314億美元,差不多是英國在二戰前儲備的10倍。
英國的巨額外債導致戰時英國在殖民地發行的債券遭到擠兌,在美國的宣揚下開始轉成美元儲備,直接拆了英國的臺。當然更狠的還在后面,1944年時,美國主張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體系,成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和 “世界銀行”,要求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逼迫英國接受條件,英鎊讓位,這就是著名的布雷登森林體系。
英國為了戰后恢復經濟,不得不再次接受美元貸款,再次接受美國的“不平等條約”,1946年的英美貸款協議,成為壓垮英鎊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后英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包括約旦、印度、巴基斯坦、緬甸、斯里蘭卡與利比亞、蘇丹等,英國從日不落帝國淪為二等國家,英鎊從全球貨幣淪為二等貨幣。
美蘇角力:馬歇爾計劃占盡先機
二戰后美國以全世界60%的制造業產能力冠絕全球,但因為二戰結束,戰時瘋狂擴產的產能成了過剩產能,怎么辦?歐洲還是一片廢墟,那就制造需求,培養歐洲,1948年實施的馬歇爾計劃不愧為最優秀援助計劃,不僅瓦解了蘇聯向歐洲擴張的可能,扶持了歐洲經濟,同時還為美國的制造業產能找到了“傾銷地”。
當然“馬歇爾計劃”最重要的一點是捆綁了歐洲經濟,計劃要求受援國將20%資金用于購買美國商品,并以當地貨幣存入 “對應基金”(Counterpart Fund),美國可支配該基金投資西歐企業,實質控制其經濟命脈。之后美國以“保衛歐洲經濟重建”建立北約,一直嚯嚯了歐洲70多年,到現在還存在。
德國在這個時間發展了起來,制造業迅速恢復,經濟開始快速發展!不過德國再怎么發展都逃不出美國的手掌心,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必須接受美英駐軍,其中美軍3.87萬人,英軍不多,只是名義上,德國飛不起來,已經被美國深度控制。
至此,美國修理老二英國和德國的計劃已經極度接近成功,美元替代英鎊,英國成為跟班,德國徹底失去地位,未來發展還被美國攥在手里!當然美國修理老二的故事卻沒結束,美蘇爭霸以及后面的故事相當精彩!
蘇聯在和美國競爭歐洲上明顯慢一拍,1949年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經互會),拉攏東歐國家,但是這些國家工業水平低下,體系封閉性強,無法與西歐競爭。西歐在馬歇爾計劃下成為美國的“冷戰盟友 + 經濟附庸”,而東歐則因為一直扶不起來成為蘇聯長久的負擔。
之后是美蘇登月競賽以及蘇聯入侵阿富汗,一直以來蘇聯都在以計劃經濟維持龐大的蘇聯帝國以及盟友的運作,但這完全無法和市場經濟的運作的美國主導的體系對抗,阿富汗戰爭以及美國的戰略忽悠,蘇聯日漸難以維持龐大卻處處要錢的盟友體系,最終以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蘇爭霸以美國完勝告終。
修理日本:意外讓中國給占便宜了
美國政府與軍工企業在二戰中的合作意外催生出了一個軍工復合體的怪胎,二戰后軍工復合體的存在為美國創造了戰爭需求,同時也讓軍工企業一直保持高速迭代發展,這個從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美國軍事霸權的維持,但最終卻成了美國的掘墓人!
不過此時討論軍工復合體對美國的功過是非,因為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朝鮮戰爭催生了一個美國的敵人!朝鮮戰爭的最大受益者是誰?不是美國,也不是中國,更不是韓國,而是日本!因為美國就近補給的需要,3年朝鮮戰爭中美國幾乎扶持了日本整個產業體系,加上日本戰后迫切需要的就業以及極其低廉的勞動力,短短幾年美國就成為一片廢墟的日本再次成為工業國家。
朝鮮戰爭結束后十來年不到,日本已進入了工業化國家行列,按理說二戰后一個接近上億人口的國家進入工業化國家必定會遭到美國的重點關注,然而此時的美國在干嘛呢?在打越南戰爭!美國正在越南和北越打得不可開交,并且遭遇了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完全沒有時間來理會日本!
布雷登森林體系確立了金本位,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匯率,結果越戰的消耗導致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黃金儲備不斷減少。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102.1億美元)只有對外流動負債(678 億美元)的15.05%,完全喪失了承擔美元對外兌換黃金的能力,布雷登森林體系崩潰!越戰失敗,美聯儲主席聽從林登約翰遜和尼克松總統的瞎指揮,美國經濟每況愈下。
到1970年代末時,日本制造業飛速發展,很快就以半導體為代表的多個領域都超過了美國,這段時間美國內通過了保護工人與環境的多項法律,飆升的成本加劇了美日競爭中美國的劣勢,而日本卻憑借戰后巨大的低成本就業需求取得了美日競爭中的巨大優勢。
布雷登森林體系崩潰后,時任美國務卿的基辛格力挽狂瀾重新確立了美元與石油掛鉤,石油美元誕生,美元再次成為全球貿易主要結算貨幣。同時降低成本戰勝日本,將制造業重新拉回美國的政策正式確立,美國主要分兩步走,第一是修理日本,逼迫日元升值,摧毀其出口的廣場協議正在密謀中。
第二就是將低端產業鏈外移,美國已經出臺了大量環保法案,同時還有完善的工會組織,高污染、高耗能、勞動密集型產業都不適合呆在美國。必須要將其外移,但是問題來了,必須要找個人口基數龐大,能無限量解決美國的勞動力需求,還要與美國友好甚至意識形態相接近的國家。
如果從現在的視角來看,印度一定是最合適的,但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印度和蘇聯可是處在蜜月期,在國際事務中相互支持,兩國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中也經常協調行動,蘇聯幫助印度在國際社會中爭取更多的支持和資源,所以這樣的印度美國是絕對不會支持的!
那么中國呢?比較湊巧,1970年代末中美正在確立外交關系,從1972年尼克松訪華到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真是不容易,但此時的美國內意識形態排華還是非常嚴重,但有一件事讓美國下定了決心!1979年2月17日,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開打,一個月時間,打得裹挾著打敗美國以及仰仗著蘇聯援助自認世界第三的越南懷疑人生。之后解放軍更是開展了練兵一般10年兩山輪戰,越南從此知道了“勿謂言之不預”這幾個字到底有多少分量。
當年越南揍的美國大兵哭爹喊娘,現在解放軍把蘇聯的小弟按在地上摩擦,此一時彼一時,盡管不是美國大兵親自動手,但是美國人也很開心,解放軍也算是幫美國人出了一口惡氣。同時期,蘇聯入侵阿富汗,中美心照不宣的開始了在阿富汗的合作,帝國墳場送走蘇聯那真是有一份中國人的功勞。
中美蜜月期到底有多蜜?美國人把空軍現役裝備拉過來隨便中國人買,中國人把主力戰機殲-8拉到美國準備改造方案,可惜當年咱也沒幾個錢,除了高原性能優秀的黑鷹直升機外,其他裝備并沒怎么買。軍事合作都到這個層面上,經濟合作那就水到渠成了,況且還是高污染、高耗能、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人替美國人解決了大難題,感謝還來不及呢!
所以哪有什么改革開放政策一開,全球資本都蜂擁而入了!沒有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的一戰定乾坤,美國怎么可能會首肯各國資本涌入中國這個意識形態與西方相左,卻幾乎空白的全球藍海市場試水呢?當然這也不是送禮請客吃飯,經歷了各種老二崛起的英國、德國、美國以及日本這些國家為代表的西方體系,為了防止中國這些接手了西方中低端產業的國家崛起,至少劃出5條產業政策絕地阻止中國崛起!
接下來的故事更精彩!中國竟然突破了這些的框框,并且還在軍事、科技、經濟等多方面全面突破,期間美國至少有5次機會可以成功修理中國,但是無一例外都各種陰差陽錯的完美錯過,等到美國下定決心想要與中國決戰紫禁之巔時,中國卻抱手笑而不語了,因為中國知道現在的美國實力已經沒法收拾中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