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4月,歐盟共對俄羅斯實施了超過2000多項制裁,甚至是貓和狗都被制裁了,此時此刻大毛真的會在意多加幾項嗎?
更過分的是,此次制裁行動中,他們竟毫無依據地將11家中國企業列入制裁名單,對其實施資產凍結、限制金融及投資服務等金融制裁措施。此舉標志著歐美國家開始系統性地將"次級制裁"工具化,試圖通過其金融體系向第三方國家施加壓力。
對此我是萬萬沒想到呀,歐盟出息了,竟然敢惹龍哥,果然消息一出,外交部次日立即回應:“強烈不滿,堅決反對!”這波操作背后,究竟藏著什么玄機?
根據歐盟公布的制裁內容,被列入清單的中企涉嫌“間接支持俄羅斯軍工”,但從頭到尾沒拿出任何實錘證據。更讓人無語的是,就在同一天,歐盟官員還在布魯塞爾大談“中歐經貿合作的重要性”,這前腳剛握手后腳就捅刀的戲碼,把“雙重標準”四個字寫在了腦門上。要知道,當前包括歐美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都在和俄羅斯正常做生意,憑什么中國企業就得被區別對待?
其實這就涉及到歐洲自身的情況,即使面對美國如此高關稅的重壓,歐洲也不會真正靠攏中國,原因很簡單,就發展能力而言,中國太強,歐洲太弱;如果中歐合作,得利的主要是中國。歐洲處境暫時可能改善,但未來地位不會有大的變化。在實力、地位上,中國很快就會成為另一個美國。
這顯然是歐洲不愿意看到的。如果頭上必然有一個主導者,撇開意識形態不談,歐洲也寧愿這個主導者是美國而非中國。美國主導科技,歐洲在制造業方面還能有所作為;而中國的主導將是全方位的,從科技到制造業,中國無所不能,讓歐洲更加無路可走。
除非歐洲有能力在排除美國后,取代美國的科技主導地位,否則,與中國合作不是歐洲的優選項。而事實上,現在歐洲在多數科技領域已經落后于中國,發展潛力更遠不如。所以,現在的歐洲,只能忍受美國霸凌,希望有一天美國回心轉意(如特朗普下臺后),重新聯手對付中國。日韓的心態,也與歐洲相仿。
究其原因,還是中國的競爭力太強大,把其他國家甩出八條街。如果中國真要拉近歐日韓,必須做出自我改變,有所取舍,不能追求全產業鏈的勝出,讓別人無路可走,雖然中國確實有能力做到這點。否則,不管中國現在開放的力度多大,能給其他國家多大眼前利益,如果讓其他國家看到,未來的景象是中國必然占領越來越多的產業領域,那么,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放棄短期利益,加入遏制中國的行列。
中國的另一個選擇是,放棄對其他國家的拉攏,專心打造以我為主的經濟圈。這樣,我們的優勢能夠完全保留,高科技對外交流方面可能會困難一些,但在信息時代也不會完全斷絕,憑中國的體制優勢,有可能通過模仿趕超至少是跟上。
如何抉擇,決定中國走上不同的道路,中國和世界擁有不同的明天。
參考4月底的川普。
川普已經明確說了俄烏會談“雙方自行解決”,也就是美國脫身了。
馬克龍也明確要求烏克蘭接受割地求和的現實,法國不會給援助。
美國脫身,其實結局已經定了,后面全是垃圾時間。
反復搖擺是的為了后面談的時候獲得更高回報,避免滑跪后被割的太慘。
然而歐洲現在同時也是美國收割的目標,川普剛放言“歐盟比東大更討厭”。歐盟虛張聲勢對中美俄都不會奏效,只會加快自己的失血。
東大不需要任何國家幫忙,自己就能貿易戰贏美國。現在是歐洲求東大,虛張聲勢后就是突然滑跪,類似4月底/5月中的川普。
翟東升就說過,我們主要合作的伙伴就是歐盟,要脫離和美國做生意,但是和歐盟做來主要的合作伙伴前提條件就是打他們一頓,他們就很喜歡我們,這是翟東升大佬說的,所以是時候讓俄羅斯加把勁打到歐洲去。
還記得前不久中方和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
這種高層決定,是大方向,不會輕易改變,這次以烏克蘭為借口罷了,戰略局面已經打開,歐洲這種做法大概率就是給美國一點交代,同時增加未來的談判籌碼!
只要美國保持現在這種態勢,全球各國力量對比變化后的關系再定位。可以預見,今后中歐的合作依然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比如在AI,新能源等等,也許過程會有波折,但是遲早更深入的合作肯定會來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