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美國將承擔法律責任”,伊朗外長阿巴斯·阿拉格齊在新聞發布會上字字鏗鏘,直指當前局勢的焦點,如果以色列真的動手攻擊伊朗核設施,那么美國將被視為“共犯”。這句話,是在CNN曝出以色列可能正籌劃對伊朗進行軍事打擊后發出的直接回應。結合美伊即將在羅馬舉行的第五輪核談判,這場言辭激烈的外交對峙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輿論交鋒,更像是一場在暗潮洶涌中隨時可能失控的戰略對撞。
過去幾十年,美國與伊朗圍繞核問題展開了無數次外交角力。伊朗始終強調其核項目用于和平能源目的,而美國及其盟友,尤其是以色列,則持續懷疑伊朗“暗度陳倉”,試圖發展核武器。此次再度引爆輿論焦點,不是偶然,更不是無的放矢。以色列近年來在安全政策上日益采取單邊主義傾向,頻頻以“先發制人”為名展開行動。從敘利亞到黎巴嫩,從哈馬斯到真主黨,以色列的“打擊鏈”不斷延伸。如今,這種策略若延伸至伊朗,后果無疑遠遠超出過往任何一次空襲或“定點清除”。
在這樣的語境下,伊朗的警告絕非空洞威脅。作為一個擁有地區影響力的中東大國,德黑蘭早已將以色列視作安全威脅的代名詞。從其官方聲明的遣詞造句來看,所謂“將作出果斷回應”,并不只是外交辭令,而極有可能包括軍事報復,甚至引發地區范圍的連鎖反應。一旦伊朗感受到其核設施受到實質威脅,其“非對稱戰爭”能力,包括遠程導彈、地區代理人武裝、網絡攻擊等手段,極有可能被啟動。
而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在此次危機中的角色。雖然拜登政府并未正面回應CNN關于以色列軍事準備的報道,但阿拉格齊的表態顯然意在“點名”華盛頓。伊朗政府的邏輯很清晰:以色列若真動手,其行動資源、情報支持、甚至武器系統皆極大程度仰賴美國。是以,在伊朗眼中,美國就不可能在未來事態升級中全身而退。此番警告,不只是給以色列打預防針,更是對美國拉響政治與戰略紅色警報。
伊美兩國本應在羅馬的談判桌前就核協議問題繼續斡旋。然而在爆出此類軍事實質威脅消息的背景下,談判氣氛無疑變得高度緊張。美國雖然公開表示不尋求戰爭,但其“盟友不設限”的戰略模糊,讓伊朗方面高度懷疑華盛頓的誠意。畢竟,從2018年特朗普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以來,美伊之間信任已經基本破裂。拜登政府試圖重返協定,但又面對國會內部、以色列政府、沙特等地區盟友的多重掣肘,在行動上舉步維艱。
此時的以色列,何嘗不是在試探美國底線?是默許,是縱容,還是背后策動?一切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白宮無法及時制止以色列可能采取的先發行動,那么美國將被深深地卷入一場無法預測后果的中東戰爭旋渦。無論是國際法上的“連帶責任”,還是現實戰略中的“同盟連坐”,都不是拜登政府能輕松撇清的。
美國在中東的“雙重角色”早已招致廣泛質疑:一方面高舉民主與和平大旗,另一方面卻放任盟友屢屢挑起沖突。以色列若真借助美方情報、技術手段完成對伊朗核設施的打擊,這將不只是中東國家之間的軍事摩擦,而將演變為伊斯蘭世界對美國主導秩序的又一次集體憤怒。這種憤怒,不只是抗議,更可能在胡塞武裝、伊拉克什葉派民兵、黎巴嫩真主黨等多條戰線上形成實際軍事回應。
當前的外交博弈,已經進入危險臨界點。任何一步差錯,都可能成為引爆新一輪地區戰爭的導火索。美國若真如阿拉格齊所言,被視作打擊行動的“共犯”,那其在中東的所有基地與人員安全都將面臨難以預料的高風險。伊朗不是伊拉克,也不是敘利亞,它有更強的還手能力與戰略縱深,西方任何意圖通過軍事手段迫使其讓步的策略,恐怕都只會事與愿違。
我們必須冷靜看待這場風暴前夜的對峙。伊朗顯然做好了“兩手準備”:既保留通過羅馬談判斡旋的希望,也不排除必要時刻采取強硬自衛反擊。而美國,也必須從中權衡真實得失。如果真心希望中東穩定,如果真心不愿看到核擴散的惡性循環,那現在最需要的,不是繼續縱容以色列的“預防性打擊”沖動,而是用實際行動給伊朗一個可以信任的外交空間。
結局尚未注定,鐘擺依然在左右搖擺。戰爭與和平,從來都不只是一道單選題。在這個危機四伏的時刻,是否還有人能叫停這場可能吞噬整個中東的噩夢?美國必須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做出選擇。而伊朗,已經在警告中擲下了最后的籌碼。世界在看。火藥桶上的這根導火索,到底會不會被點燃?誰也說不準。可一旦點燃,將不只是伊朗與以色列的戰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