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北京衛戍區司令員邱金凱將軍,因病醫治無效,于2025年5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
邱金凱,1946年7月出生,河北南皮人。1965年8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邱金凱歷任守備1師師長、第69軍參謀長、第28集團軍參謀長、貴州省軍區參謀長、第27集團軍副軍長、第27集團軍軍長、北京軍區裝備部部長、北京軍區參謀長、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北京衛戍區司令員。
邱金凱于1993年7月晉升為少將軍銜,2006年6月晉升為中將軍銜。
《十五的月亮》歌曲原型
據內蒙古化德縣當地媒體介紹,提起《十五的月亮》這首歌曲,人們耳熟能詳。優美的旋律唱醉了多少軍人伉儷的心,不僅唱出了戍邊衛國戰士守衛祖國的無上榮光,也唱出了無數位軍嫂為了支持丈夫“舍小家為大家”而付出的汗水和艱辛。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歌詞背后的故事,正是發生在一支曾駐防在內蒙古化德縣境內的英雄部隊。原北京軍區守備一師參謀長、后出任師長的邱金凱將軍和其妻李友霞,就是《十五的月亮》中的夫妻原型。
“一直以來,我很想寫一首贊頌軍屬的歌,當年秋靈溝的那段經歷,讓心里的這個念頭落地開花。”據報道,作為一名軍旅作家,石祥曾經創作了多首膾炙人口的軍歌,筆下所描繪的部隊風采,影響了幾代青年人投身熱血軍營。回顧自己的作品,那首《十五的月亮》最令他難以忘懷。
20世紀70年代末,石祥來到秋靈溝體驗生活,與守備一師的官兵們同吃同住。“在連隊體驗生活就是為了在基層找靈感,走訪時,人們常常向我講軍嫂李友霞的事兒,聽完以后我覺得,這事兒能寫,而且特別值得寫。”說起當年在秋靈溝采風,一件件往事隨即在石祥的腦海里浮現。
“一說軍嫂李友霞,師部里人人都能跟我聊上兩句,我很好奇她是誰的家屬,結果發現她正是師長邱金凱的愛人。”石祥拿著一張多年后與邱金凱、李友霞的合影對記者說,邱金凱的老家在河北,參軍時上有年邁的老人要盡孝,下有弟弟妹妹要撫養,家庭的重擔全都落在了李友霞的肩上。
邱金凱(右一)與石祥(左一)在一起交談
挑水、種地、洗衣、做飯,這位普通的農村婦女在河北老家數年如一日,如黃牛一般不辭辛勞。
“家中老人生病,李友霞在床邊細致地照顧,擦臉、喂飯、喂藥,如同老人的閨女一般,任勞任怨,從沒讓邊關的丈夫為家庭分心。”石祥說,都說長嫂如母,看著邱金凱的弟弟妹妹逐漸長大成人,李友霞仍舊忙前忙后,給弟弟張羅蓋房的材料,走幾十里地為妹妹準備稱心的嫁妝。“給丈夫的信里,她總是說,‘家中都好,勿念’。”
“官兵們和我聊著李友霞的故事,其實也是在講述自己和家人的故事。在每位官兵心里,都裝著一個人、一個家,都有屬于自己的故事,都值得被贊頌。”石祥說,李友霞只是一名普通的軍嫂,也正是有了千千萬萬和李友霞一樣的軍嫂,替她們的丈夫擔起家庭重任,讓這些熱血男兒手握著鋼槍,保家衛國!
于是,寫一首歌頌軍屬的歌,這個想法開始在石祥心中生根發芽。
20世紀80年代初,由石祥作詞的歌曲《十五的月亮》開始在軍營中傳唱,樸實的詞句道出了官兵們的心里話,舒緩的旋律也唱出了軍嫂心中最柔軟的愛。時間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十五的月亮》卻飄進了每一位駐守邊疆的官兵心里。
“十五的月亮
照在家鄉照在邊關
寧靜的夜晚
你也思念 我也思念
我守在嬰兒的搖籃邊
你巡邏在祖國的邊防線
我在家鄉耕耘著農田
你在邊疆站崗值班
啊 豐收果里有你的甘甜
也有我的甘甜
軍功章啊
有我的一半
也有你的一半
編輯 | 顧穎
綜合 | 極目新聞 澎湃新聞 新華社 新華每日電訊 上觀新聞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