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姬吳開姓始祖泰伯公,為成全父親古公亶父欲傳位于三弟季歷以便日后能讓姬昌繼位的心愿,帶著二弟仲雍公,不畏艱難困苦,跋涉二千多公里,從陜西岐山來到無錫梅里。當時的江南是一片荒蠻之地,泰伯、仲雍公帶領當地族人開荒拓土,利用從中原帶來的先進農耕技術,種田養蠶,飼養禽畜,把梅里地區發展成人丁興旺、經濟發達的富庶之地,并逐漸建立起強大的吳國。對于泰伯公“三以天下讓”這種精神,圣人孔子在《論語》中贊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泰伯公的讓國之舉不僅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輝煌歷史,還形成了春秋諸子學說的先天文化基因。康熙皇帝題寫匾額“至德無名”,乾隆皇帝題寫匾額“三讓高蹤”,用以贊揚泰伯公的高風亮節品格和無私奉獻精神。也正是因為有泰伯、仲雍、季札公這樣的豐功偉績和高尚品德,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把吳氏家族稱為第一世家。
吳國第一任國君泰伯公,不僅是吳家始祖,更是江南人文始祖;至德文化,不但是吳氏文化,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一定要深刻領會至德文化的豐富內涵——孝道感恩、謙讓包容、誠信守實、開拓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至德文化是至高無上的道德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與聯合國憲章“和平與發展”主題完全吻合,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愿望和要求。繼承和弘揚至德文化,是時代的召喚,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民道德修養、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經濟穩步發展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也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讓中華文明走向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迫切需要。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一個民族、一個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道德價值。崇德向善、積善成德、明德惟馨、見賢思齊、禮義廉恥是我們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至德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規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實質,它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有德,是修養,是文明,是基石;無德,是無信,是卑鄙,是自滅。當前全國上下講文明、樹新風已成為時代主旋律,重溫家風、校訓掀起浪潮。各地區各條戰線涌現出一大批學雷鋒做好事、愛崗敬業、遵紀守法的好公民。然而社會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現象,在樹立榮辱觀、加強道德建設方面,我們還存在著不少問題。有的人信仰缺失,拜金主義、炫富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想滋長蔓延;有的人是非不分、善惡不辨、美丑不鑒;有的人見義不為、見死不救、為富不仁;有的人重金錢重實惠而輕名譽輕人格;有的人甚至道德淪喪,無視祖訓家教、鄉規民約,見利忘義,做出蠢事、傻事、壞事,甚至踐踏法律。這些問題的出現和蔓延,對社會道德體系造成了沖擊,損害了社會風氣,也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人民群眾對此強烈不滿。我們現在最缺的資源,不是有形的物質,而是無形的道德。因此,喚醒全民的道德意識已刻不容緩。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養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高尚生活,讓14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弘揚至德文化的主體,爭做崇德、好德、明德、修德、厚德、講德、守德的模范踐行者,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向德的力量。
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文化軟實力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大國形象、增強國際話語權的關鍵所在。至德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觀念,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了堅實的文化根基。其“謙讓”精神,倡導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避免沖突與紛爭,有助于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與國際關系。在國際交往中,秉持謙讓精神,能夠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與信任。“開拓”精神激勵著人們勇于創新、敢于突破,不斷探索未知領域,為國家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領域的突破,不僅提升了國家的綜合實力,也讓世界看到中國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包容”精神則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海納百川,能夠吸收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豐富和發展自身文化,同時也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搭建了橋梁,使中華文化更具親和力與影響力。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古老文明,承載著數千年的人類智慧與歷史記憶。具有深厚底蘊的至德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弘揚至德文化,是推動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通過文化交流活動、國際合作項目等多種形式,將至德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念與精神理念傳播到世界各地,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例如,孔子學院、泰伯書院在全球的廣泛設立,將至德文化中的“仁愛”“禮讓”等價值觀傳播到世界各地。讓世界各國人民在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的過程中,感受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同時,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互聯網、新媒體等,將至德文化的經典故事、傳統藝術等進行數字化傳播,打破時空限制,讓更多人能夠便捷地接觸和了解中華文明。又比如,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讓文化交流成為其重要內容。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同舉辦文化展覽、藝術演出、學術研討等活動,將至德文化中“和為貴”“合作共贏”等理念融入其中,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理解,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與互信。這種文化交流不僅推動了中華文明在沿線國家的傳播,也讓中華文明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實現了共同繁榮。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順應時代潮流與人類發展趨勢的偉大理念。至德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高度契合,為其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養。在當今世界,局部沖突、貧富差距、生態危機等全球性問題日益嚴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至德文化中的“謙讓”精神,有助于化解國際矛盾與沖突,倡導通過和平協商解決爭端;“開拓”精神鼓勵各國攜手共進,共同探索應對全球性問題的新路徑、新方法;“包容”精神則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構建一個多元和諧的世界。當各國都能秉持至德精神,將人類的共同利益置于首位,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便有了堅實的文化基礎與精神支撐。
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愿望。至德文化所倡導的道德理念和價值觀念,與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目標完全吻合。在國際關系中,各國如果都能以“讓”與“和”為準則,摒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分歧,那么世界將充滿和諧與安寧。同時,在經濟發展方面,各國加強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將推動全球經濟的均衡發展,減少貧困和不平等現象,促進世界的共同繁榮。
弘揚至德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讓中華文明走向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與擔當。在新的歷史征程中,我們應深入挖掘至德文化的時代價值,傳承和發揚其精神,讓這一古老的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人類的美好未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浙江省至德文化委員會 吳光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