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表示想來中國“談合作”,但我國并未做出任何回應,反而讓特朗普感到有些尷尬。
事實上,中國之所以保持沉默,原因在于特朗普的做法,他一方面聲稱是為了美國經濟,另一方面卻加大了對中國芯片的封鎖,言行不一,中國的沉默反而更能傳遞出更深刻的意味。
對于中國來說,雙方可以進行對話,但必須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這也是中美關系能夠良性發展的前提。
如果一方在打壓和遏制中國的同時,又想與中國建立良好關系,那種“兩面三刀”的做法顯然是行不通的,信任也無法建立。
可就在5月20日,來自美國的一位特殊客人卻受到了中國外長王毅的接見,進行了長達九十分鐘的對話,這種截然不同的接待方式,引人關注。
那么,這位神秘客人是誰?她與王毅外長的談話內容又是什么呢?
美國的言行不一
這份沉默,真不是賭氣那么簡單,要知道,就算美國姿態擺得再高,想跟中國示好,可要是沒個實在的信任,連起碼的平等尊重都做不到,想敲開對話的大門,并不容易。
當然美國人不是沒動過腦筋,就拿五月份的中美兩邊高官在瑞士日內瓦碰頭談經貿來說,雙方聊著聊著,好像還真有點眉目,連關稅緩和的聯合聲明都出來了。
可誰能想到,協議上的墨跡估計還沒干透呢,美國商務部扭頭就給中國芯片產業,尤其是華為的昇騰芯片,來了個新的狠招,前前后后,也就四十八小時,這哪是談生意啊,這變臉比翻書都快。
美國的這一手操作,直接把本來就脆弱得可憐的互信又狠狠地踩了一腳,難怪有明白人直接說,美國人坐到談判桌上的信用,真讓人替他們捏把汗。
這種嘴上說一套、手里干一套的把戲,我國看得明明白白,美國一邊對著你笑,表示愿意合作,可另一邊呢,在高科技領域卡脖子、設障礙,目的就是想一邊摁著你,一邊又跟你握手言歡。
但這樣的舉動恐怕還是太天真了,國與國打交道,相互尊重是最基本的規矩,也是關系能好好發展的先決條件,如果連這點底線都守不住,就沒必要談后面的“合作”了。
不過,也有個挺意外的消息,那個存在了四十五年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中美兩方竟然商量著要大修一下,之后再續五年,這事兒出來,算是雙方關系持續緊張中,一個盼了很久的合作信號。
雖然具體改了啥,還沒完全公布,但這行動本身,也算稍微緩和了一下中美關系,至少在某些地方,聊聊合作的路子,還沒徹底堵死。
北京的神秘客人
就在特朗普的訪華提議碰了軟釘子的時候,北京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而且待遇相當高。
這位客人,不是前面說的特朗普那樣被高調提起然后沒下文的,她是前韓國外長,現在是美國亞洲協會會長的康京和。
她這次來北京,受到的禮遇,跟特朗普提議訪華遭遇的冷遇,簡直是“冰火兩重天”,值得注意的是,康京和這個人,身份確實不一般。
她是韓國文在寅政府的外交核心人物,那時候就主張韓國外交別只盯著一邊,科技上也要開放,沒完全跟著美國去抵制中國科技公司,處理對華關系時,康京和明確說過韓國不考慮再加薩德系統,為中韓關系緩和出了不少力。
而她這次頂著美國亞洲協會會長的頭銜來,說白了,就是給中美提供了一個非官方、但非常重要的溝通平臺。
咱中國外長王毅跟她已經不是頭回打交道了,從2017年開始,因為工作關系碰面好多次,聊過不少雙邊和地區的大事。
這次他們聊了九十分鐘,重點自然是中美關系,也聊了亞洲協會在美國社會里,怎么幫著大家更準確地認識中國,消除誤解,搭建溝通橋梁。
外界普遍覺得,官方渠道不暢的時候,像亞洲協會這樣的智庫啊、非政府組織啊,就能扮演個“減壓閥”的角色,傳傳話,摸摸底,給復雜的關系注入點柔性。
康京和這趟行程,跟那個中美科技協定續簽的消息差不多同時出來,讓人忍不住聯想,是不是多條線都在嘗試溝通?
當然,外交辭令什么的,背后都是真金白銀的利益和實打實的較量,美國在芯片這些高科技領域,步步緊逼,就是想摁住中國科技發展的頭。
從一開始傳聞要“全球封殺”華為,到后來改了說法,但意思沒變的“全球風險警告”,不難看出,美國的焦慮已經藏不住了。
但中國也不是沒轍,在一些關鍵的戰略資源上,我們手里是有牌的,稀土資源就是其一,我國對稀土出口走私,最近加大了打擊力度,畢竟稀土是現代高科技離不開的存在,尤其是在軍工領域。
據數據統計美國軍工九成的稀土都得靠我國進口,從他們最先進的戰機發動機到導彈的制導系統,都得用這玩意兒,全球稀土提煉的大部分產能都在中國手里。
也正是這樣的優勢,讓我國面對美國的技術打壓時,手里握著點戰略威懾力,這不是簡單的貿易報復,更像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那種戰略情醒。
中國科技發展
同時中國在科技自主這條路上,也沒停下,那個中美科技協定續簽,算是好事兒,但它改變不了我國必須加速自己干的決心。
國內資本市場,對本土芯片產業的熱情,那叫一個高,從設計到封裝測試,從關鍵材料到各種專用芯片,AI芯片、汽車芯片、無線音頻芯片、傳感器、存算一體芯片……各行各業都在拼命布局,想在每個環節都突破。
長江存儲能宣布量產232層NAND閃存芯片,這就是個硬邦邦的信號:外面的封鎖,也許能給你制造麻煩,但想徹底擋住一個大國自己闖出來的路,并不現實。
中國的態度也越來越清晰了:不主動惹事,但事真來了,也絕不怕事,而且對外一直都是想談,大門敞著,想打,奉陪到底。
不管外部政治場上的角力再怎么熱鬧,經濟底層的邏輯,往往更倔,就拿特朗普的加關稅來說,起初想著能大幅減少對華貿易逆差,可結果逆差沒下去,自己國內的物價倒是上來了,老百姓口袋也更緊了。
再往大了看,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潮流,也擋不住,美國搞那個“印太經濟框架”,因為沒啥實在的市場準入好處,響應的國家并不多。
反觀已經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涵蓋了全球約三成的經濟體量,正搞得熱火朝天,東南亞國家跟我們的貿易關系越來越近,越南對我國的出口增速,遠超對美國。
如今中美關系的這艘船還沒停下,對于特朗普的關稅威脅,王毅說的“單邊霸凌不可接受”,這些話還在太平洋上空回響,《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的續簽,康京和的北京之行,像是這盤復雜大棋里的幾步特殊落子。
但不管風云怎么變,對話合作那扇門,哪怕只剩條縫,總有人在想辦法去推開,畢竟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想要徹底分開,不僅不顯實,更沒有好處。
參考信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