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憂外患”這個詞,現在用來形容特朗普再合適不過了。
近日外界可能還在關注特朗普是否又要對中國施壓。
但真實情況是特朗普對華接連“示好”。
一邊允許兩家乙烷生產商恢復向中國出口乙烷,一邊解除3家芯片設計軟件供應商的對華出口限制。
這態度變換的讓人有些意外。真的是打算對中國妥協嗎?
不見得,他這么做,是因為國內國外壓力太大了。
短短48小時,特朗普接連收到兩個壞消息。
第一件事,發生在7月5日。
據報道美國企業家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稱,他成立了一個新的政黨“美國黨”,并稱該政黨將“還給美國人自由”。
他不只是簡單表態,有網友問他的新政黨是否會參加2026年中期選舉或2028年的總統選舉時,馬斯克回復稱,“明年”。
這是要正式“挑戰”特朗普了。
報道稱,自從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發生爭執以來,馬斯克就提出了成立新政黨的想法,尤其是在他持續強烈反對美國政府提出的“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的情況下。
這話不是說說而已。
7 月 4 日,特朗普簽署該法案使其生效。
其中一項條款取消了購買電動汽車的稅收減免,這直接影響了特斯拉的核心利益。
對馬斯克來說,這不是爭議,是切身利益受損。
7月5日,馬斯克就宣布:新黨“美國黨”正式成立,轉身就成為特朗普眼前的“變量”。
目前,共和黨官員已經在威脅馬斯克了,他們稱要讓馬斯克成為“一個沒有國家的人”。
但馬斯克明顯早做了準備,他打算“豁出去了”,就算沒有能力拉特朗普下臺,也一定有能力讓共和黨制造到傷害。
第二件事,來自全球南方的另一端。
金磚國家領導人定于7月6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峰會。
經過去年擴員,金磚國家成員國如今包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埃及、埃塞俄比亞、印度尼西亞、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從而增添集團外交影響力。
7月5日發布的一份聯合聲明被外界格外關注。
聲明的內容是呼吁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包括重新分配投票權,以及結束歐洲在組織領導層的傳統主導地位。
目的很明確:按購買力和經濟產出重新分配配額,增加發展中國家話語權。
這意味著美元體系將面臨新的制度性對手。
金磚國家財長呼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采用一種基于經濟產出和購買力的新公式,考慮貨幣的相對價值,以更好地代表低收入國家。
這對美國的全球金融控制力,是一次正面沖擊。
特朗普恰好又在推動“關稅回潮”,進一步刺激了金磚國家的制度整合動機。
這次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態度。
過去一段時間,印度在金磚框架下對金融議題一直態度謹慎。
但現在,莫迪已經想通了。
很可能就是和特朗普推出的“對等關稅”有直接關系。
前兩天莫迪政府已經向WTO提交了通報。
由于美國對汽車及零部件加征的關稅沖擊印度出口,印度計劃對美國征收報復性關稅。
但問題不只是汽車。
特朗普政府要求印度全面擴大對美農產品進口,且以“零關稅”接納,包括大豆、小麥、玉米和乳制品。
對印度而言,這是絕不可退的紅線。
農業占印度GDP比重約16%,從業人口近7億人,占總人口一半。
開放這些產品意味著打擊本國農業,威脅數億農民的生計。
莫迪政府不敢答應。
這是政治生命問題,不是經濟算賬。
一方面馬斯克宣布 “美國黨” 正式成立。他稱美國正因浪費和貪污而破產,新黨旨在還美國人自由,還計劃爭取國會席位以獲得立法影響力。
另一方面金磚機制帶動全球金融體系改革。金磚機制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
特朗普現在里里外外都很難,一個不小心,共和黨就會出現系統性風險,而他本人也將陷入滿盤皆輸的局面中。
因此特朗普在這個時候選擇中國釋放出相對溫和的信號,或許就是扛不住國內外的壓力了。
他先是向兩家能源公司發去信函,取消了此前對其向中國出口乙烷施加的限制。
緊接著,還取消了對部分芯片設計軟件(EDA 工具)出口中國的許可限制,德國西門子等成為首批恢復對華供貨的企業之一。
這些動作,在如今中美貿易戰還略微緊張的局面下,傳遞出的信息可能就是:
特朗普想暫時穩住中美關系,騰出手來應對眼前更緊迫的國內問題與美元風險。
是“暫避鋒芒”,而非“投誠講和”。
中國對此沒有立刻回應。
沒有公開接觸,也沒有高調喊話。
南部戰區一直按計劃進行海上巡航等相關軍事活動,中國商務部與美方對口部門一直保持工作層溝通。
中方對與美方進行經貿領域磋商持開放態度,但強調美方應停止極限施壓,在相互尊重基礎上通過平等對話解決分歧。
這表明中方并非沒有主動推進接觸的意圖,而是秉持著平等、尊重的原則,愿意與美方溝通交流,但不會在美方不合理施壓下被動迎合。
2025 年是 RCEP 實施生效三周年,也是中國提出 “一帶一路” 倡議十周年
從去年起,中國在區域內采取了更具結構性的應對方式。
以擴大東盟合作、推進RCEP為主線,兼顧中亞、拉美與非洲的市場布局。
一方面避免陷入中美雙邊對抗的陷阱,另一方面也確實構建了更強的戰略緩沖。
而美國這邊,麻煩恐怕還在累積。
馬斯克并非只是意氣用事。
7月5日馬斯克宣布成立 “美國黨”。
他與特朗普因 “大而美” 稅收和支出法案產生分歧,矛盾公開化并升級為網絡口水戰。
馬斯克批評該法案會擴大預算赤字,導致美國 “破產”,而特朗普將該法案視為核心議程,暗指馬斯克反對是因特斯拉利益受損。
馬斯克是社交媒體平臺 “X” 的所有者,擁有超過 2.2 億粉絲,能夠利用該平臺放大自己的政治觀點,具有較強的話語分發能力。
再加上資本、網絡、品牌,他具備攪動政治格局的現實能力。
馬斯克代表的 “科技右翼” 依賴全球化紅利,主張擴大自由貿易;特朗普和 MAGA 派秉持右翼民粹主義,重視本土利益,其政策本質是反全球化、反自由貿易。
兩人之間的矛盾,遠不是一場政策沖突,而是美國右翼生態重塑的序幕。
一旦形成分裂,兩敗俱傷的風險不容忽視。
在國際層面,金磚機制的制度建構也不再是“口號式合作”。
金磚的共識,是對美國全球主導秩序的有力回應。
特朗普如果繼續推動高壓貿易政策,只會刺激更多國家抱團自保。
尤其是印度這樣的“搖擺型大國”,已經用行動做出了選擇。
這也是為什么,特朗普必須“暫時收手”。
他不能對中國同時施壓,對金磚無視,再對馬斯克動手。
這是多線戰場,沒有退路的打法,代價極高。
他需要時間,需要籌碼,需要喘口氣。
所以,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對中國軟化態度,是策略,不一定真的是善意。
回頭看這48小時。特朗普面對的,不是一場媒體風暴,而是系統性風險。
他對中國突然“示好”,不代表局勢緩和,而是另一次“拉鋸”的開始。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特朗普估計都沒有精力和中國對抗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