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事故死亡率如此之高,為何不給乘客配備降落傘,提供跳傘逃生的機會呢?
首先,跳傘絕非想象中那般簡單,它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技術活。
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專業跳傘運動員,也需經過長期嚴格的訓練,才能熟練掌握跳傘技巧,確保自身安全。普通乘客日常沒有接觸過跳傘訓練,缺乏相關技能和經驗,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進行跳傘,極有可能面臨巨大危險。
在一些旅游項目中,游客看似輕松地參與跳傘活動,但這背后有著諸多前提條件。
首先,游客在跳傘前會接受系統培訓,了解跳傘的基本流程、動作要領以及注意事項。
其次,跳傘過程中有專業人員全程跟蹤指導,從穿戴跳傘裝備到在空中的姿態調整,每一個環節都有專業人士把關。
再者,跳傘使用的是專門設計的飛機,飛機性能和設備都經過精心調試,以滿足跳傘需求。此外,跳傘還需選擇合適的氣候條件和高度,并確定理想的跳傘場所,確保跳傘過程安全可控。
反觀民航飛行,顯然無法為每位乘客提供如此周全的跳傘條件。
民航機上乘客眾多,不可能為每個人都安排專業訓練。
在飛機突發緊急狀況時,也沒有足夠時間和空間讓乘客接受臨時培訓。同時,民航機并非為跳傘設計,沒有專門的跳傘艙門和相關設備,在飛行過程中也無法保證跳傘所需的合適高度、溫度和氣象條件。
讓毫無跳傘經驗的普通乘客在這種情況下跳傘,無疑是將他們推向更加危險的境地,結果很可能是傷亡慘重,而非成功逃生。
民航機失事往往是突如其來的突發事件,留給乘客反應和逃生的時間極為有限。許多航空事故發生得極為迅速,飛行員甚至來不及做出有效應對,飛機就已解體或墜毀。在這種情況下,乘客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準備跳傘。
即便飛機在失事過程中有短暫的緩沖時間,其飛行狀態也極為不穩定。
飛機可能處于劇烈的震蕩、俯沖甚至翻滾之中,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普通乘客難以保持身體平衡,更無法完成復雜的跳傘準備動作,如正確穿戴降落傘、打開艙門等。
此外,在緊急狀況下,乘客往往會陷入極度恐慌,心理上的壓力會進一步削弱他們的行動能力,使跳傘逃生變得幾乎不可能實現。
例如,某些機械故障可能導致飛機瞬間失去控制,從故障發生到飛機墜毀可能僅有短短幾分鐘甚至更短時間。
在如此緊迫的時間內,要讓乘客有序地穿戴降落傘并跳傘逃生,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對于一些因惡劣天氣、鳥擊等原因引發的事故,同樣具有很強的突發性,難以提前預判和準備。
跳傘高度對安全的影響
跳傘對高度有著嚴格要求,民航機的飛行高度與安全跳傘高度存在巨大差異。民航機正常的巡航高度通常在 8000 米左右,這個高度的氣壓極低,嚴重缺氧,氣溫可低至零下幾十度,環境條件極其惡劣。
在飛機艙內,通過飛機的自動調節系統,能夠保持適宜的氣壓和溫度,乘客感覺舒適。但一旦打開艙門跳傘,乘客瞬間就會暴露在惡劣的高空環境中,面臨缺氧、寒冷和高速氣流的多重威脅。
在這樣的狀態下,乘客可能會因缺氧而迅速失去意識,寒冷的氣溫也會導致身體機能迅速下降,高速氣流則可能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即便乘客成功跳傘,在這種極端環境下,生存的概率也微乎其微。
一般來說,專業跳傘運動員的跳傘高度范圍在 700 米至 4000 米之間,這個高度區間相對安全,能夠保證跳傘者有足夠的時間打開降落傘并安全著陸。
而民航機在起飛和降落階段,高度雖然較低,但此時飛機的速度和姿態變化復雜,同樣不適合跳傘。在低空狀態下,即便專業跳傘運動員也面臨巨大風險,更何況是毫無經驗的普通乘客。
對于民航機在巡航高度時的高空跳傘,只有受過嚴格訓練的戰斗機駕駛員,在高科技彈射裝置的支持下,才有可能成功彈射跳傘逃生,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民航機的艙門設計主要是為了滿足正常飛行時的密封、安全和便捷進出需求,并不適合作為跳傘出口。
在飛機起飛降落時,如果發生事故,飛機處于顛簸狀態,在短時間內很難順利打開艙門。而在 8000 米高空飛行時,飛機內外存在巨大的壓差,若強行打開艙門,機內人員和物品會被強大的氣壓瞬間吸出艙外,這無疑會造成更大的災難。
此外,民航機艙門開啟方式和結構設計與跳傘所需的條件不匹配。
跳傘需要一個寬敞、無障礙且便于人員快速跳出的出口,而民航機艙門的位置、大小和開啟方式都無法滿足這一要求。雖然在緊急情況下,民航機設有充氣滑梯等應急逃生裝置,但這些裝置并非為跳傘設計。若要實現通過跳傘逃生,需要對飛機艙門進行全新設計,這涉及到飛機整體結構的重大調整,不僅成本高昂,還會影響飛機的其他性能和安全性。
有人提出,機組人員經過專業訓練,是否可以在緊急情況下跳傘逃生,為事故調查留下 “活口”。
但從道德和職責角度來看,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飛行員和機組人員肩負著保障乘客安全的重要責任,在飛行過程中,他們經過專業培訓,具備應對各種緊急情況的能力和知識。
如果在飛機失事時,機組人員率先跳傘逃生,將乘客棄之不顧,這違背了他們的職業道德和職責使命。
從制度和社會影響層面考慮,若允許機組人員在緊急情況下跳傘逃生,可能會引發一系列負面效應。這會導致飛行員和機組人員在面對危機時,首先考慮自身安全而非盡力挽救乘客生命,從而降低飛機飛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時,這種做法也難以得到社會公眾的認可,會對航空業的聲譽造成嚴重損害。在航空事故發生時,全體人員同心協力、共同應對,才是提高生存幾率的最大希望。只有機組人員堅守崗位,與乘客共患難,才有可能通過專業操作和應急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乘客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