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期俄羅斯軍事專家的一番話在國際輿論中激起千層浪:美國面對的中國,是一個沒有任何缺陷的超級大國。這個評價來得并不突然,背后是對當今世界格局深刻變化的敏銳觀察。
從蘇聯解體到今天,美國習慣了"降維打擊"的游戲規則,無論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依賴,還是日本的軍事主權缺失,抑或蘇聯的經濟結構失衡,每個挑戰者都有著致命軟肋。
中國到底強在哪里?俄專家為何如此斷言?
作者 輝
美國的"獵殺清單"
美國這個超級大國,打心眼里覺得自己是天選之子。從建國到現在,每次遇到有實力的挑戰者,美國總能找到對方的阿喀琉斯之踵,然后一擊致命。這份自信可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用一個個倒下的巨人堆砌起來的。
先說大英帝國這個昔日的"日不落"。英國人當年牛氣沖天,靠著遍布全球的殖民地過著躺贏的日子。可美國人看得明白,這套體系就像個氣球,看著龐大,實際上一戳就破。二戰后,美國在背后推波助瀾,全球殖民地紛紛鬧獨立。老英國這口氣一散,殖民體系一垮,光剩個英倫三島,還怎么跟人家叫板?
德國的毛病更是顯而易見。兩次世界大戰,德國人都犯了同一個錯誤:心比天高,胃口太大。那點地盤和資源,根本撐不起那么大的野心。結果呢?折騰兩次,都被打得元氣大傷。美國一參戰,更是加速了它的衰敗。擴張的欲望和國力的不匹配,就像個定時炸彈,遲早要爆。
再看日本這個小老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蹭蹭往上漲,GDP眼看要摸到美國的七成,把山姆大叔驚出一身冷汗。可問題是,日本在軍事上始終是美國的跟班,本土還駐著美軍,主權上硬氣不起來。所以,美國一紙《廣場協議》遞過來,日本的經濟泡沫說破就破,從此陷入了"失去的幾十年"。
至于蘇聯這個紅色巨人,地盤夠大,人也夠多,核彈頭更是能把地球犁幾遍。但它的經濟結構,天生就是個跛子——軍工產業一柱擎天,民用工業卻短板明顯。美國就抓著這點,跟你搞軍備競賽,活活把這個龐然大物給拖垮了。
這些成功案例讓美國越來越堅信:天下沒有搞不定的老二。可如今,一個叫中國的新玩家上了牌桌,畫風好像不太一樣了。美國那套屢試不爽的招數,在中國身上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傳統套路遇到鐵板
面對中國這個新對手,美國自然是故技重施。從奧巴馬時代的"重返亞太"和TPP貿易協定,到特朗普簡單粗暴的貿易戰,再到拜登政府拉黑中國企業、限制技術交流,明眼人都看得出,美國這戰略是一環扣一環,目標直指中國。
可問題是,中國并不是當年那些有明顯軟肋的對手。就說今年一季度的經濟數據吧,哪怕外部壓力山大,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依然穩穩當當,外貿出口也沒趴下,反倒在高位運行。這說明啥?說明美國那套經濟大棒揮下來,效果越來越不明顯了,邊際效應遞減了唄!
這抗壓性從哪兒來?中國這些年可沒閑著,一直在悄悄調整戰略。面對美國持續的施壓,中國有意識地優化了外貿結構。以前可能挺依賴美國市場,現在呢?花了差不多十年功夫,東盟、歐盟成了中國更重要的貿易伙伴。跟美國的貿易額,在中國整個外貿大盤子里,已經掀不起太大的浪了。
更關鍵的是,中國正在努力把經濟增長的引擎從過去的"外貿拉動"切換到"內需驅動"。官方數據也說了,外貿在中國經濟整體中的占比已經下來了。再加上鼓勵設備更新、提高老百姓收入和福利這些刺激內需的政策,中國經濟有了更扎實的內生動力。
要說國家基礎,中國這塊頭可不小,陸地面積跟美國不相上下,甚至還大點,資源也挺豐富。更重要的是,中國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演進,形成了一個高度統一和穩定的內部大環境。這跟當年那些要么依賴殖民地輸血,要么內部山頭林立、矛盾重重的對手,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在產業結構上,中國更是獨樹一幟。建成了全世界獨一份、門類最齊全的工業體系,聯合國產業分類里有的,中國全都有!而且,軍工、重工業、輕工業還能協同發展,不像當年的蘇聯那樣"跛腳"。工業增加值,特別是制造業增加值,在全球都是領頭羊。
可就算這樣,美國還是不死心,繼續在科技戰、產業戰上做文章。結果呢?不光沒達到預期效果,搞不好還得把自己國家的經濟和產業鏈給帶溝里去。這讓華盛頓的政客們開始意識到,他們面對的這個對手,可能真的"不按套路出牌"了。
科技博弈的驚天逆轉
如果說經濟韌性讓美國有些意外,那么中國在軍事科技領域的表現,簡直讓五角大樓后背發涼。軍隊的專業素養和戰斗意志那是經過實打實錘煉的,更關鍵的是,武器裝備的國產化和先進化程度,簡直是坐著火箭往上躥。
海軍這邊,像裝了電磁彈射器的福建號航母這樣的新家伙接二連三地亮相。大型驅逐艦、護衛艦、兩棲攻擊艦和戰略核潛艇也跟下餃子似的服役,遠洋作戰能力肉眼可見地提升。空軍呢?新一代戰斗機不是在研發就是在試飛,現役的機型也在不斷升級。
更讓人刮目相看的是,中國在激光、電磁、量子這些前沿軍事科技上的投入和探索。雖然有些關于特定武器的說法可能帶點宣傳色彩,但中國由此帶來的潛在實力提升,是誰也不敢小看的。就連五角大樓自己搞兵棋推演,也常常對能不能在潛在沖突中占到中國的便宜,心里直打鼓。
但真正讓美國專家震撼的,是中國在數據共享和武器系統融合方面的突破。這個概念其實還是美國人最先提出來的,美國一直在努力,現在到什么程度,美國人自己都不知道。美國軍方對此也是諱莫如深,基本上只說自己有,但完全沒有細節。
而且在美國發動的戰爭中,無論是打擊阿富汗,還是打擊伊拉克,甚至最近轟炸胡塞武裝,美國好像都沒用到這套系統。如果真有,卻不用,這很讓世界懷疑。所以美國絕望的是,中國現在是真有。
通過實戰驗證,中國不光實現了雷達系統、預警系統、戰機系統、防空系統等數據共享,直接連接,而且還實現了海軍、空軍、火箭軍、太空軍等的數據共享和直接鏈接。如果真是如此,那么這個世界上沒有國家可以阻擋中國,也防不勝防。
這種技術優勢的背后,是中國在高鐵技術、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特高壓輸電、新能源、先進基建、生物科技還有稀土應用這些高精尖領域的全面布局。很多方面都跟美國并駕齊驅,甚至在某些點上還領先一步。這就從根子上解釋了,為啥美國發起的貿易戰、科技戰、產業打擊,雷聲大雨點小。
面對這樣的技術突破,美國開始意識到,他們可能真的遇到了一個"完美對手"。這個對手不僅沒有明顯的技術短板,反而在某些關鍵領域還略勝一籌。
戰略定力見真章
如果把國家比作下棋的棋手,那么戰略定力就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俄羅斯專家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評判標準:戰略制定能力、戰略執行能力、戰略不被干擾的能力。按照這三個條件來看,中國可能真的是世界上戰略定力最強的超級大國。
從戰略規劃來看,中國從1949年開始就確立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基本方針。從1978年開始,又制定了國防力、產業力、民族凝聚力三力發展戰略。而且制定了最高國家戰略: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這個規劃可以說是非常宏偉,實現了從國際到國內,從產業到民生的全覆蓋,戰略規劃能力堪稱世界第一。更難得的是,中國在戰略執行上更是不折不扣。從新中國成立后開始,80年時間,那是一步一個腳印。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提升百姓生活為基礎,不斷提升基建水平,同時布局重點軍事科技、民用科技攻堅。與此同時從重工業,到軍事工業,到民用工業、輕工業全方位布局發展。而且與此同時在國際上也不斷擴展自身影響力。
從人民幣國際化,到金磚國家組織,到上海合作組織,到一帶一路,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整個國家按照有計劃執行戰略,不斷加速崛起。尤其難得的是,盡管美國不斷搗亂,在中國周圍不斷搞事,但是中國始終保持最大的克制和戰略定力。
不輕易卷入戰爭,即便是不得不打,也是快打快撤,因為不能影響國家主要戰略的執行。甚至近40年,中國無論面對什么挑戰,都保持低調和冷靜。這也是中國40年和平機遇期的核心,正是因為如此,中國的戰略規劃沒有被打亂,反而加快執行。
制度層面,中國這套治理體系,講究的是高效決策、集中力量辦大事,還有超強的社會動員和凝聚能力。這套體系在應對內外部挑戰、推動國家發展的時候,確實顯示出了它的獨到之處。所以,那些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屢試不爽的"顏色革命"之類的外部干預手段,想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基本上是癡人說夢。
正是基于這樣的分析,俄羅斯專家認為,中國才是世界上戰略能力最強大的超級大國。美國跟中國比,簡直是以卵擊石,論戰略能力不在一個水平上。
結語
俄羅斯專家的這番話,聽起來像是對中國的恭維,實際上更像是對國際格局深刻變化的冷靜判斷。中國用70多年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發展路程,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當然,"沒有任何缺陷"這個說法是否過于絕對,也值得我們思考。畢竟任何國家都有自己的短板和挑戰,關鍵在于如何在發展中不斷完善自己。
參考信源:
俄羅斯專家:中國綜合國力現在太強大了美國早已錯失良機,——C點科技2025-04-23
中國推動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進入新階段——2025年05月19日 法治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