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對前來訪華的美方各界人士,態度很不錯,但是為何對積極訪華的特朗普,態度卻比較冷淡?
(美國前財長蓋特納訪華)
近日,美國前財長蓋特納在中國進行訪問,他先后到訪了北京和上海。他此次訪華行程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他和多位中方高層官員進行了見面,展開了多方面的交流與溝通。
蓋特納在此行中表示,對中國長期向好的發展充滿信心,同時也對中美關系朝著健康穩定發展,保持樂觀態度。
除了蓋特納,近期中美之間的人員互動十分頻繁,中國外長王毅、外聯部部長劉建超、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也分別會見了美國亞洲協會會長、前駐華大使博卡斯率領的代表團。
這些密集的互動表明,中方正在積極落實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共識,即通過對話管控中美之間的分歧,推動雙邊關系穩定發展。
(王毅會見美國亞洲協會會長康京和)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美國前政要、學者、商界人士頻繁訪華,卻不見明確表示要訪問中國,特朗普的身影。
我們為何不對他發出訪華邀請函呢?這一現象背后可能涉及幾個因素。
首先,中方對特朗普訪華意愿的態度并不積極。特朗普不久前接受采訪時公開表示愿意訪華,但中方并未作出正式回應,也未發出邀請函。這一“冷處理”持續了4天,特朗普政府宣布擬對中國起重機加征100%關稅,此舉被認為是特朗普對中方的“再報復”舉動。
此前,特朗普曾在2025年1月重返白宮后提出“百日訪華”計劃,但中方同樣未予積極回應。中國外交部僅表示“愿意同美國新政府保持溝通”,但未提及邀請特朗普訪華。
(王毅會見美國亞洲協會會長康京和)
中方未發邀請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特朗普對華政策反復無常,缺乏互信基礎。特朗普在2017年訪華期間簽署了2500億美元經貿協議,但僅4個月后便發動貿易戰,加征高額關稅。
2025年重返白宮后,特朗普繼續對華施壓,包括加征“對等關稅”、限制華為AI芯片、推動對臺軍售等,嚴重破壞兩國互信。
分析認為,特朗普的“示好”往往是政治姿態,而非實質性政策調整,因此對其訪華請求,需要持謹慎態度。另外,美方這種“邊談邊打”的策略讓中方難以信任其誠意,因此中方更傾向于與相對穩定的美國政商學界人士接觸,而非直接邀請特朗普。
此外,按照國際外交慣例,領導人訪問需經過前期高級別官員磋商、政策協調等程序,但特朗普僅通過媒體放風,未采取具體外交行動。
更具體的原因在于,美方近期對華施壓,不斷挑釁中方紅線。
(美國商務部禁止全球使用華為昇騰AI芯片)
5月14日,美國商務部出臺新規,禁止全球使用華為昇騰AI芯片,直接威脅中國科技產業。
5月20日,美國宣布對中國起重機加征100%關稅,進一步激化經貿摩擦。
所以說,在美方持續施壓的情況下,特朗普訪華似乎根本無法帶來實質性突破,反而可能被特朗普用作國內政治宣傳。
現在的特朗普,面臨美國國內的政治壓力,包括財政赤字、債務危機以及2026年中期選舉的挑戰。他提出訪華可能更多是出于國內政治需要,而非真正尋求改善中美關系。中方對此保持警惕,避免成為其國內政治博弈的籌碼。
(特朗普面臨2026年中期選舉壓力)
如此看來,中方近期更傾向于與美國商界、學界及前政要接觸,推動務實合作。而這些訪華的美國客人,也在積極和中方溝通,相比于特朗普的強硬態度,他們更尊重中方的態度和立場。
因此,“談判比訪華更重要”,除非特朗普在關稅、科技封鎖、停止涉臺挑釁等核心問題上進一步做出讓步,否則訪問根本就沒有實際意義。
不過,若我們持續“冷處理”,特朗普政府或進一步加征關稅、拉攏盟友圍堵中國,但效果可能有限。
總的來說,中方對特朗普訪華意愿的冷淡態度,主要源于他政策反復、缺乏互信、近期對華施壓及不符合外交慣例等因素。除非美方在關鍵議題上做出實質性讓步,否則短期內特朗普訪華的可能性較低。
中方的策略更傾向于通過制度性對話和反制措施維護自身利益,而非依賴特朗普的象征性訪問來改善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