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創新知識基礎(增訂本第2版)》
作者:吳壽仁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12月
修訂后記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專業技術人員創新案例公需 科目繼續教育的通知》(人社廳函〔2009〕184號)明確提出,從事創新活動的專業技術人員應掌握一定的創新知識,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能夠主動地運用創新方法,順應創新管理的要求,把握創新模式,遵循創新規律,并能善用創新政策。根據這一要求,為適應專業技術人員面授與自學相結合的需要,筆者努力使本書兼具知識性、可讀性、操作性、選擇性和引領性。
本書從內容上,按照創新概念、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和創新政策這六個方面進行素材組織和內容編寫,以涵蓋專業技術人員日常的創新活動所需。
一、本書特點
本書的編寫具體以下特點:
1、從解析概念入手,將知識點分層次地進行解析,并使概念解析體現出系統性和完整性,以增強知識性;
2、從案例分析入手,導入概念,將兩者有機銜接,通過案例分析來更好地理解知識點,而在概念解析中又運用案例來加以說明,以增強可讀性;
3、素材大多源于實踐,因而對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4、提出了相關建議,以增強可操作性;
5、在內容選擇上,做到有詳有略,對新的知識、經常用到的知識進行詳細闡述,對成熟的、可在其他書籍中找到的、可通過延伸閱讀相關文獻獲得的知識進行簡略闡述,使讀者為獲取相關知識而進行具有選擇性的閱讀;
6、在編寫中,將筆者在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服務中心工作期間極力推進的創新方法、創新策略、創新政策服務等新知識,吸收到本書中來,引入了創新需求矩陣法、全面創新管理等一些先進的理念、先進的方法,介紹了創意孵化、知識創新模式等最新的知識和方法,編入了創新成功要素、聯想思維等內容,以提升讀者運用創新知識、從事創新活動的能力,使本書具有一定的引領性。
二、修訂情況
自2020年修訂以來,科技創新形勢和環境又發生了較大變化,基于與時俱進的要求,迫切需要修訂。本次修訂情況簡要介紹如下:
第一章第一節(一)補充了國家和上海重大政策的出臺情況。第二節“概念辨析”中,刪除了第四章新增的研發管理中涉及的技術開發與產品開發,增加了自主創新與科技自立自強、創新體系與戰略科技力量、新質生產力三項內容。第三節“科技創新特征與趨勢分析”對創新范式、各國創新熱點和趨勢分析均充實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第一節增加了將《怪客思維》一書的核心觀點并濃縮為“限制條件引發創新思維”,作為該節的第(三)部分。
第三章第二節增加了七問題分析法、驅動要素圖譜法、大數據和人工智能(AI)分析工具三部分內容,并對德爾菲法作了補充,簡要介紹了技術機會分析法、多元未來情景分析法、結構化的路線圖法。第三節將克萊頓·克里斯坦森近年出版的《與運氣競爭——關于創新與用戶選擇》的核心觀點改編為“用戶價值發掘法”替換思維導圖法,收錄上海海洋大學馮立杰教授團隊創造性提出的“元易創新方法”,刪除不常用的技術路線圖法。受篇幅影響,刪除了TRIZ法。
第四章第一節第(一)部分補充了創新范式、創新空間、創新主體及技術進步等對創新管理的影響;第(二)部分補充了國家創新戰略;第(三)部分補充了企業創新機制;第(五)部分補充了宏觀的全面創新管理。
第二節“研發管理”是新增加的,從企業研發實踐出發,涵蓋產品開發、技術開發、從技術開發到產品開發過渡、研發項目管理和研發資產管理等內容。
創新團隊管理由第二節改為第三節,并增加概述和創新團隊要素及組建,將原來的創新團隊建設修改為創新團隊培育,并充實了相關內容,將創新團隊政策調至該節末尾。
刪除原第三節協同創新。
第四節標題修改為“創業管理”,并增加案例解析和創業孵化體系概述作為其第(一)和第(二)部分,其他部分順延,刪除了創業孵化部分的“創業孵化服務”內容。
第五章名稱恢復為“創新模式”,將第一節標題修改為“創新鏈加速模式”,替換了案例解析,對第(二)和第(三)部分標題和內容作了修改,其他部分的標題和內容也都作了修改。
第二節協同創新按照案例解析、協同創新產生及演變、上海協同創新政策的演變及主要載體重新寫的,廢棄了原第四章第三節協同創新。
第三節開放式創新中,刪除相關標題中“科技成果轉化”字眼,并增加“知識產權盡職調查”作為該節第(五)部分。
第六章創新政策是重新寫的,按照人才政策、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和產業創新發展政策三節。
三、致謝
本書修訂過程中,得到《一本書講透產品開發管理》作者揭應平、《元易創新法》作者馮立杰教授、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學院潘曉燕教授、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芮紹煒副研究員等大力支持,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對于本書的修訂給予了有力支持,上海繼續教育工程協會、本書責編陳軍非常關心本書的修訂,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由于知識和能力有限,本書可能還存在一些疏忽和錯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吳壽仁
2024年12月
序 言
當前,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從“建框架”向“強功能”躍升,跨入創新活力持續迸發、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的新階段。到2035年,上海將建成富有活力的區域創新體系、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卓越全球城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和新挑戰,創新將是上海在“十五五”規劃中的著力點,也是實現“十五五”規劃的關鍵點。
建設科創中心,提高創新能力,關鍵在于充分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驅動力、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著力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加大創新型人才的開發力度,切實提高整個城市和所有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創新型人才隊伍的開發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如何有效促進各種類型和層次創新型人才的涌現,加快培養和建設一支富有創新精神、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隊伍,將是上海“十五五”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命題之一。
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管理人員是從事創新活動的主體和骨干力量。 近年來,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及全市各相關部門對創新型人才隊伍的開發與建設給予高度重視。一是從加速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的角度出發,在國家各項規劃和政策的支持下,實施了千人計劃、浦江人才、東方英才、啟明星、學科帶頭人等多項支持和鼓勵政策,積極吸引和鼓勵各類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為我市的科技創新做出貢獻;二是從提高人才隊伍能力素質的角度出發,積極推動專業技術人員培訓、技術管理人才培訓、創新工程師培訓等各項工作,使一大批創新型人才得到能力的提高,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取得成績。
創新能力必須在科技實踐工作中不斷培養和開發。為進一步提升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管理人員的創新能力,我們不僅要把握科技創新工作的特點,更要遵循創新型人才的成長規律。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 對專業技術人才進行持續、規范的繼續教育和培訓,以激發專業技術人員的創新意識,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的創新能力。
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倡導了專業技術人員創新案例公需科目的繼續教育,并下發了《關于開展專業技術人員創新案例公需科目繼續教育的通知》(人社廳函〔2009〕184號)。據此,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會同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針對專業技術人員能力提升的特點和需求,積極組織教材編寫,并開展專項繼續教育,以幫助全市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知識結構的更新、補充和拓寬,提高其創新能力和業務水平。自2011年開展創新公需科目培訓以來,上海已經開展了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層級的培訓共30余萬人次,取得了積極成效。
近年來,本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配合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全市開展了普遍的知識產權公需科目的繼續教育,以及適合于不同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課程,建立了一批繼續教 育基地,對提升創新型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時強化了繼續教育工作的激勵約束機制,有力地推動了繼續教育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今后幾年,我們將進一步讓繼續教育體系更加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符合企業技術發展、科技進步的需要,更有效地提高創新型人才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
為保證創新知識和能力繼續教育在全市面廣量大的專業技術人員公需科目培訓中取得實效,我們委托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吳壽仁博士對《創新知識基礎》又進行了一次較大修改。吳壽仁博士多年來一直從事科技創新的研究和實際科技管理工作,經過長期深入企業和科研院所,總結創新實踐經驗,研究創新實踐機制,從創新概念、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和創新政策等六個方面對創新知識和創新能力進行了闡述,素材豐富、內容完整,全面覆蓋了創新型人才在創新活動中所需用到的知識,具有較強的系統性。本書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素材來源于實踐,同時又從實例中分析、導入概念,提出了許多中肯的建議,對創新實踐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可讀性和操作性強。本書還引入了許多先進的理念和方法,對于進一步提升人才的創新意識、啟發創新思維、促進創新人才及團隊成長將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伴隨著上海全面推進創新知識和能力的繼續教育,本書的出版將對促進上海市創新型人才隊伍的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也是對構建創新型城市所作的一份貢獻。希望廣大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管理人員踴躍參 加此項繼續教育,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創造能力,積極投入到創新工作中去。
常鵬林
上海繼續工程教育協會副理事長、秘書長
2024年9月
作者簡介
吳壽仁
上海交通大學工學學士、工學碩士、管理學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科技管理工作,擅長研究科技政策法規、科技體制改革、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業孵化等。
現任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曾先后擔任過珠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助理、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主任助理、上海楊浦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副主任、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服務中心主任、《華東科技》雜志社主編、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體制改革與法規處處長;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著有《企業技術創新手冊》《創新思維力》《科技成果轉化操作實務》《科技成果轉化疑解》《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導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案例解析》等專著14部,主編《上海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成功案例》,編輯、參與編著多部著作。
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