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將《指環(huán)王》的磅礴史詩感、《勇敢的心》的悲壯民族魂,以及《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狗血三角戀一鍋亂燉,會誕生什么?
這部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顯克微支同名小說的電影,堪稱東歐歷史片的“天花板”——既有千軍萬馬的冷兵器對沖,又有貴族騎士為愛沖鋒的“中二”熱血,甚至暗含波蘭版的“國破山河在”悲歌。
今天,就讓我們穿越回17世紀的東歐草原,看看這場被愛情點燃的戰(zhàn)爭如何燒出一部“斯拉夫硬核爽片”。
公元1648年,波蘭共和國邊境陰云密布。波蘭騎士楊·斯克熱杜斯基在一次任務(wù)中邂逅了公爵小姐海倫娜,兩人火速墜入愛河。
然而,哥薩克猛男博洪也看上了這位“波蘭劉亦菲”,甚至直接上演“搶親”戲碼——趁哥薩克大起義爆發(fā)時擄走海倫娜。
一場“為愛發(fā)電”的追擊戰(zhàn)拉開帷幕:楊帶著損友團(包括嘴炮王者扎格沃巴)穿越戰(zhàn)火,既要奪回愛人,又要幫波蘭軍隊對抗哥薩克大軍。
而這場私人恩怨,最終竟演變成波蘭與哥薩克、韃靼等多方勢力的史詩級混戰(zhàn)。
導演耶爾齊·霍夫曼堪稱波蘭歷史片的“老司機”。
這位1932年出生的導演,一輩子都在用鏡頭復刻波蘭的輝煌與傷痛。
拍《火與劍》時他已67歲,卻硬是扛著800萬美元預算(波蘭影史最貴!)在烏克蘭草原上造出萬人沖鋒的戰(zhàn)爭場面。
不過霍夫曼絕非“戰(zhàn)爭販子”,他深諳顯克微支原著的真諦:用個人命運撬動歷史齒輪。
電影里楊與博洪的“情敵對決”,實則是波蘭貴族與哥薩克民族的矛盾縮影。
導演甚至偷偷埋了黑色幽默——比如扎格沃巴一邊啃雞腿一邊吹牛,活脫脫中世紀“波蘭沈騰”。
《火與劍》骨子里是妥妥的波蘭主旋律。
顯克微支寫原著時,波蘭正被俄普奧三國瓜分,小說里17世紀的國難成了19世紀的民族強心劑。
霍夫曼拍電影時更狠——1999年的波蘭剛脫離蘇聯(lián)不久,銀幕上翼騎兵的沖鋒,分明是向世界宣告:“你波蘭大爺祖上闊過!”
電影對波蘭民族性的刻畫堪稱“自黑式贊美”。
作為一部沒有CGI加持的老片,《火與劍》的戰(zhàn)爭戲卻能讓《權(quán)游》汗顏:
騎兵對沖的壓迫感:翼騎兵VS哥薩克騎射手的鏡頭,完美復刻17世紀“坦克打游擊”的戰(zhàn)術(shù)差異;
第聶伯河上的血色浪漫:楊與博洪的河上決斗,刀光劍影倒映著晚霞,堪稱“直男美學”巔峰;
茲巴拉日要塞攻防戰(zhàn):波蘭守軍被圍數(shù)十日,餓到吃皮帶仍高唱戰(zhàn)歌,悲壯程度堪比《八佰》。
更絕的是,導演拒絕“無菌化”戰(zhàn)爭——斷肢橫飛、戰(zhàn)馬踐踏、農(nóng)民被起義軍虐殺的鏡頭,赤裸裸揭露了歷史的殘酷。有觀眾吐槽:“這不是戰(zhàn)爭片,是《東歐版人類清除計劃》”。
《火與劍》在豆瓣僅有千人標記,卻是理解波蘭民族精神的密鑰。
當楊高喊“為波蘭而戰(zhàn)”時,你會想起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
當哥薩克起義軍焚燒莊園時,《甲午海戰(zhàn)》的悲鳴仿佛在隔空呼應(yīng)。
導演用3小時告訴我們:所有史詩的本質(zhì),都是小人物的愛恨與掙扎。
《火與劍》
導演:耶爾齊·霍夫曼
演員:伊莎貝拉·斯科魯普科 / 米哈烏·熱布羅夫斯基
年代:1999 豆瓣:8.1
前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