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戎馬,輝耀太行垂青史,一生忠貞,功著京冀貫長虹”,這句話是對北京市委原書記李雪峰的一生最為真實地寫照。
李雪峰,一生光明磊落,胸襟坦蕩,對工作更任勞任怨,其品性之高潔,甚至連薄一波都主動與他他結成了親家。
可偏偏就是這么一位被授予極高評價的人物,卻在1973年,被開除了黨籍。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被開除黨籍之后,李雪峰后來又過得如何了呢?
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在山西有這么一座城市,它西臨黃河,南靠中條山,又處于黃河金三角的交匯處,它不僅歷史悠久,人文更是薈萃。
在這片人杰地靈的土地上也誕生出了許多卓越的人物,李雪峰正是其中之一,他就是山西的永濟縣(今為永濟市)。
與山西其他縣城相比,這永濟縣更像被遺落在了一角,可即使只是一個小縣城,可在這座縣城,每家每戶卻尤為重視教育,李雪峰的父母亦然。
他們一家人寧愿吃不飽穿不暖,也要堅持將李雪峰送入學堂,5歲就被父母送入私塾的他也十分爭氣,學習成績相當拔尖,10歲成功考入高等小學。
進入小學后的李雪峰開啟了不一樣的人生,他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很快就成為了學校里的“香餑餑”。
為人謙虛又刻苦學習的他,獲得了新的學習機會,他被老師們被推薦到了縣城當中的重點學校讀書,也正是這一次機會,李雪峰接觸到了革命,內心的革命之火開始燃燒。
15歲這一年,李雪峰在學校完成學業的同時,還成為了學校里的小學教員。
即便他的能力已然高出同齡人許多,可在他看來“學海無涯”,他需要注入更多的能量,在經過兩年的教學生涯之后,李雪峰決定繼續深造。
而他走的每一步路都未白費,當他意識到能力的不足,決定深造,他的選擇讓他的命運出現了轉折點。
這一年,李雪峰18歲,在邊當教員邊學習的狀態下,他成功考入重點學府,一所被譽為“革命搖籃”名校,山西省的國民師范學校。在這所學校里,李雪峰有了新的革命契機。
山西省的國民師范學校作為全國的重點名校,聲名在外,吸引了不少有志之士,在這其中不乏一些著名人物,李雪峰也是其中之一,在這期間,他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
點燃革命之火
在其他革命者的影響下,他內心的革命之火燃燒得越發熾熱。他積極組織有志之士參加各種革命活動,在活動中,他又因有勇有謀,承擔組織當中重要任務。
尤其在面對反動派時,敵人對其威逼脅迫時,李雪峰亦是頂住壓力,完成革命活動。
除了積極組織革命活動,他還創辦了書報合作社,利用所有的宣傳工具,傳播新思想,加大組織影響力。
而后,李雪峰大學畢業,畢業后因為成績突出,他再次被舉薦保送到了另外一個重點學院。
在這所學院當中,李雪峰的思想被重塑,他的理論知識更是煥然一新,幾年的思想熏陶,也讓他視野進一步開闊,此時的李雪峰,儼然一個革命者,對革命事業的理解顯得更為深刻。
當然,這時候的李雪峰還不能算是真正的成為革命者,真正讓他開始走上革命道路是在在9.18事變后。
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對東北發起了襲擊,以武力侵占東北,在面對外敵入侵下,國民黨政府卻無抵抗之姿。
見此情景,無數熱血的愛國青年再難壓抑怒火,紛紛走上街頭示威抗議,全國各地發生暴動,尤其是山西省作為革命者的搖籃,其暴發烈度更遠超其他省份。
此時,山西高校的各大學生自發組織了一場,關于抗日的救亡運動,可面對學生們義憤填膺,國民黨軍隊非但沒能熄滅怒火,反而制造了名動一時的“12.18慘案”,為了壓制群情激憤的學生,國民黨軍隊竟殘害同胞。
李雪峰再一次感受到了國民黨政府的腐朽,就在同一年,在抗擊侵略活動過后,李雪峰毅然決然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更成為了黨團負責人,其任務就是反抗國民黨政府。
而隨著李雪峰的動作不斷加大,黨團成為了國民黨的頭號打擊目標,1934年春天,山西特委遭國民黨破壞。
在危急關頭,黨組織緊急組建臨時工委,李雪峰臨危受命組織人員不間斷的開展宣傳工作。
在保證組織有序正,常運轉的情況下,吸納新的革命力量,面對國民黨政府的每一次不公,李雪峰化身領頭人,積極組織學生反斗爭,反抗國民黨的打壓。
雖然每一次的戰斗都不見得卓有成效,但卻吸引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他們選擇加入了共產黨,并且隨著時間,這些學生更是成為了共產黨的中流砥柱,為新中國的革命貢獻出了不少力量。
樹大必然招風
樹大必招風,隨著李雪峰在組織當中的地位越來越重,他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國民黨的眼中釘,1935年,李雪峰敏感地感覺到了國民黨的不對勁。
事實證明,他的直覺是正確的,在意識到被國民黨特務盯梢后,李雪峰跑往北平。
在他前往北平的那一刻,他命運的齒輪再次轉動,在北平,李雪峰迎來了人生事業的高峰期。
到了北平,北方局同一時間組織改革北京市委,李雪峰被賦予新的任務,這一次他成為了組織部長兼宣傳部長,如此機緣下,李雪峰見到了毛主席。
在一場會議當中,李雪峰聆聽了毛主席關于新中國戰略目標和對政治形勢的分析,一番言語令他醍醐灌頂,也成為了日后李雪峰工作的指導方針。
李雪峰為共產黨吸納新的力量固然可以說至關重要,但他真正功不可沒的卻不是吸納新力量,而是在太行山的十年,甚至是真正解放時期,為什么這么說呢?
太行十年
1934年,李雪峰被黨組織任命為中共山西省工委的宣傳部長,任務是負責組織當地學生開展宣傳活動以及革命運動。
期間表現十分優異,兩年的宣傳生涯當中,李雪峰也表現得十分活躍,此后,其職位進一步得到提升,這一年,他成了北平市的市委書記。
抗戰爆發后,李雪峰又被派到了太行山區,將太行山打理得緊緊有條,他與八路軍共同組建了太行山根據地。
在太行待了整整十年,十年間,他動員當地群眾,與百姓和戰士們同甘共苦,積極抗日,將這片原本貧瘠且薄弱的偏僻土地,硬生生地改造成“銅墻鐵壁”的堡壘。任其外風雨飄搖,太行山自巍然不動。
直到解放戰爭成功,李雪峰功成身退時,深藏功與名,在他又一次踏上新征程時,已然是另外一番景色。
此后,他主持湖北改革,發展當地,在他所在地區經濟都實現了新突破。1960年,他更是官至高位。
原以為李雪峰會如此一路高歌長虹,卻沒想到,1973年,他的仕途卻戛然而止,他不僅被開除了黨籍,更無辜受冤,承受無妄之災。
可即便如此,李雪峰的心中依然堅持相信黨,沒有任何怨氣,他始終相信黨組織的決定,而他的堅守才有了回報。
經過沉沉浮浮的九年,1982年,李雪峰沉冤昭雪,這一年,他成為了國家的政協委員。
已然是耄耋之年,李雪峰內心依然想的是為自己的國家傾盡全力,傾其一生將一切奉獻給了他最愛的祖國。
2003年,李雪峰老人因病離世,他的精神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