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介民早在1949年就預測到解放軍將來會越過海峽解放臺灣,這事兒說出來可能沒有幾個人相信,但這卻是有多位知情人證明的事實。
原軍統局總務處少將處長沈醉在《軍統內幕》中,專門有一章講述《我所知道的鄭介民》:“軍統特務內部三大巨頭之一的鄭介民,蔣介石對他的信任和對戴笠是不相上下的,但在使用方面卻和對戴笠略有不同。鄭介民在蔣介石集團中,一向被反動派譽為什么‘有政治頭腦’與‘科學訓練’的‘軍事謀略家’和‘軍事理論家’,實際上他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特務頭子。”
沈醉的所有回憶錄筆者都買了,后來又把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選輯》也買全了,相關史料對照來看,就會發現沈醉和鄭介民是“有過節”的:沈醉幫助毛人鳳給鄭介民挖坑下套,害得鄭介民被老蔣叱罵,得知真相的鄭介民想找茬殺掉沈醉,最后沒抓到過硬的把柄,只好槍斃了沈醉的親信、總務處管理科科長鄧毅夫,罪名是貪污了價值數兩黃金的一箱門鎖。
什么門鎖能那么值錢,沈醉沒有說,但他當時被嚇得夠嗆,那卻是真的:戴笠死后,鄭介民升任軍統局正局長,軍統局改為保密局,鄭介民仍為正局長,毛人鳳和唐縱均任副局長,也就是說,在相當一段時間里,鄭介民都是軍統(保密局)的一把手,而且還跟蔣經國是莫斯科中山大學同學關系,他要整死沈醉,應該說不是什么難事。
因為沈醉和鄭介民有些過節,所以在寫回憶錄的時候難免摻雜一些個人情感,但是有一件事情很有趣:沈醉在1960年第二批特赦之后當了全國政協文史專員,又跟1959年第一批特赦的鄭介民堂弟鄭庭笈成了同事,他倆跟1961年第三批特赦的保密局經理處少將處長郭旭合寫了一篇《我們所知道的鄭介民》(有的版本把鄭庭笈的名字刪去,并在文字上也有改動,本文引用的是最全的三人合寫版),并刊發于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選輯》第九十輯,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可能會更客觀準確地了解一個真實的鄭介民。
提起鄭介民,大家可能就會想到“海南三鄭”或“文昌三兄弟”:鄭介民,原名鄭庭炳,字耀全;鄭挺鋒(峰),原名鄭庭烽,字耀臺;鄭庭笈,原名鄭庭鍛,字竹齋。
過去大戶人家的家譜都很講究,我們一看就知道鄭介民和鄭挺鋒是親兄弟,跟鄭庭笈是堂兄弟。鄭介民的堂弟和“宿敵”、部下三人合寫的《我們所知道的鄭介民》,首先介紹了他們與鄭介民的關系:“我們三人中,鄭庭笈是他的堂兄弟,沈醉、郭旭是他十多年的老部下,都長期和他有所接觸。”
在這三個兄弟、部下眼里,鄭介民是典型的“南人北相”:“他是海南島人,卻長得和體格魁梧的北方人一樣,黝黑的面孔上整天帶著虛偽的笑容。他經常愛穿掛滿勛標的筆挺軍服,神氣十足,乍一看去,儼然是一員正式軍官。從他的外表上,很不容易看得出他是一個極其兇惡的大特務頭子。”
鄭介民為什么喜歡穿軍裝,這里面藏著一個有意思的秘密:戴笠不喜歡穿軍裝,是因為他1945年3月8才從步兵上校正式晉升為陸軍少將,而鄭介民1943年2月10日就正式晉任陸軍少將,1944年2月因擔任軍令部第二廳廳長而晉升中將——鄭介民愛穿軍裝,就是為了氣戴笠——1932年4月1日復興社特務處(軍統的前身,后來軍統將那一天作為成立紀念日并召開“四一大會”慶祝)成立,黃埔二期的鄭介民以為自己能當正處長,結果老蔣選了黃埔六期的戴笠,鬧出了“戴(代)處長”和“鄭(正)副處長”的笑話,所以從復興社特務處時期,中小特務都稱戴笠為“老板”,而稱鄭介民為“鄭先生”。
鄭介民對戴笠一直不服不忿,而且不想一輩子當特務,就通過康澤(復興社主要創始人,蔣心目中的特務處長第一人選)向老蔣進言,想調離特務處去中央軍校或政治部——鄭介民畢竟是吃過大列巴喝過甜菜湯的,知道當特務晉升慢而且名聲不好,沒準哪天就會因為知道的太多而被“賜死”。
也不知道是不是戴笠從中作梗,鄭介民的調動申請老蔣一直沒有批準,戴笠也對這個不想長干的“副手”十分客氣——這樣的人威脅不大。
老蔣可能是想給鄭介民一些補償,就于1934年春派他和一幫心腹去歐洲“考察”,實際是去德國和意大利學習法西斯統制方法,鄭介民在蘇聯吃過大列巴,又在德國吃過酸菜烤肘子,意面也沒少吃,在特務系統也算“吃過見過”的“高人”,所以特務處以及軍統二處(最初的軍統一處后來變成了中統,戴笠的二處繼承了軍統之名) 、軍統的很多規矩,都是鄭介民制定的。
鄭介民熱衷于搞軍事情報,也很喜歡搞外交,沈醉不知道鄭介民那些勛章和勛標是咋來的,鄭庭笈卻十分清楚,所以三人合寫版有了更詳細的描述:“他平日在左胸上綴著的四排勛標,除美、英、法授給的之外,還有國民黨政府先后授給他的四等寶鼎、三等云麾、忠勤、積學等勛章,此外還有甲種光華獎章、陸海空一等獎章,以及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章與中央訓練團團標等。”
鄭介民這些勛章和詢標,當然不是買來的,實事求是地說,在抗戰期間,鄭介民搞情報還是有一套的,鄭庭笈、沈醉和郭旭在文章中列舉了鄭介民在情報方面的幾次露臉表現。
1942年1月,軍令部二廳中將廳長鄭介民就預言日軍將大舉進攻新加坡,并建議西南太平洋盟軍總司令、英國上將魏菲爾注意防范,魏菲爾固執不信,結果日軍打了不到半個月,就把六萬英軍打得一敗涂地,魏菲爾倉皇出逃時只帶走的總部人員。
因為鄭介民在自己說話不好使的情況下,曾經請老蔣鄭重提醒魏菲爾,所以魏菲爾敗逃后致電老蔣表示悔不該不聽鄭介民之言,老蔣臉上有光,也稱贊鄭介民“料事如神”。
除了預測日軍將在1942年進攻新加坡,鄭介民還準確預言了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具體時間地點——如果他把這一消息告訴了希特勒,那么盟軍可能就要遭受巨大損失了——鄭介民跟老希其實也是有一點交情的,鄭介民歐洲考察期間,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接見過他。
正因為鄭介民在國際情報方面有所貢獻,所以很多國家都授予他勛章,于是鄭介民胸前的勛標足有四排,而戴笠連兩排都湊不齊,所以鄭介民能穿軍裝的時候絕不穿便裝,戴笠則不但自己不喜歡穿軍裝,而且也不喜歡手下特務們穿軍裝。
鄭介民以“國防部二廳中將廳長”身份兼任軍統最后一任局長、保密局首任局長,后來又晉升為“國防部次長”,而且是最肥的次長,可不是像沈醉回憶的那樣,是被他和毛人鳳聯手設局擠走的:“1947年11月下旬的一天晚上,蔣介石找鄭介民去談了很久。第二天,鄭的老婆便興高采烈地向人談出鄭又要升官了。那幾天鄭到保密局去辦公時,也是喜形于色。12月5日,蔣介石果然明令發表鄭介民為國防部次長。當時國防部有三個次長:秦德純主管一般的業務,劉士毅主管國防人員,鄭介民主管國防物資。”
鄭介民當了“國防部次長”,對當時的內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蔣家王朝的滅亡也早有預感。
1947年春,鄭庭笈剛從陸軍大學將官班畢業出來,就被老蔣任命為第八十九師師長,鄭介民一聽鄭庭笈要去東北,便立即加以勸阻:“東北‘土匪’如麻,你們去了有什么辦法?”
鄭介民讓鄭庭笈找門路調到昆明去,并斷言鄭庭笈去了東北也是白白送掉性命,結果活動不成,鄭庭笈在遼西被俘:“當時蔣介石全力以赴爭奪東北,調去的部隊裝備極好,但鄭介民還是認為沒有把握,斗不過共產黨。鄭庭笈以后活動沒有成功,鄭介民聽到后,表現得很難過,好久都不做聲。”
鄭介民沒救了鄭庭笈,卻救了鄭廷峰,鄭介民救鄭廷峰一事,沈醉的文章中有,但是沈醉沒有寫的是,1949年9月,鄭介民還對郭旭預言了老蔣必然敗出大陸:“廣東是守不了好久的,前兩年我們的軍隊和裝備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占絕對優勢,還沒有把他們打敗。現在我們越打越弱,他們卻越打越強。人家那種朝氣勃勃的精神與艱苦樸素的作風,我們哪能比得上。我們各級部隊長官貪污吃缺,一連兵只有七八十人,士兵又沒有斗志,怎能打得下去?”
鄭介民甚至還預言了臺灣必將解放:“我能往,彼亦能往。時間久了,也同樣能渡過臺灣海峽。”
沈醉在回憶錄中沒說鄭介民多少好話,“軍統第一殺手”陳恭澍在回憶錄中卻對鄭介民不吝溢美之詞,那么熟諳軍統內幕的讀者諸君,對鄭介民又會作何評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