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42頭江豚在靖江段掀起銀色漣漪,十萬候鳥在溱湖濕地舒展羽翼……這座枕水而生的城市,通過科技賦能與系統治理雙輪驅動,不僅讓3649種生物共享生態紅利,更以生態廊道串聯起民生富美圖景,在長江經濟帶鋪展出一幅"萬物共生·和美永續"的生態畫卷。
物種豐富見證生態復蘇
長江江豚。圖片來源/上觀新聞
經過幾年來的持續監測,江蘇省泰州市域內各類生物數據顯著提升,生物多樣性呈現日益豐富的良好態勢。在這片生機盎然的生態畫卷中,長江江豚的保護工作成為亮眼的篇章——2021年起,靖江啟動長江江豚摸底調查,成立長江江豚靖江調查隊,至今累計開展了100多航次的調查,基本摸清靖江段江豚的種群狀況。
“目前,在靖江段發現的江豚數量有42頭,主要集中在靖江海事碼頭至江陰大橋一帶的外側水域,共計發現5對‘母子豚’,4個長江江豚識別個體。”長江江豚靖江調查隊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南官河流域,首次檢出的蜉蝣目細蜉屬昆蟲及多距石蛾科昆蟲,成為水生態改善的"活體指標"——這兩種對水質極度敏感的底棲動物重現,標志著南官河歷經18年系統治理后,河水生態逐漸改善。
2023年,江蘇省首個規范性沿江生物多樣性觀測站——春江濕地-鳳棲湖觀測站在泰州市正式啟用。觀測站建設生物AI識別觀測點6個,設置固定調查樣線29條、樣方40個、采集點8個、聲吶觀測區1個,通過生物AI識別觀測、環境DNA、水聲學、人工調查等多種觀測方法,跟蹤監測樣地內生物類群和珍稀瀕危、外來入侵物種的種群動態及變化特征,為全面掌握泰州沿江地區珍稀動植物的分布、種群數量變化趨勢等提供第一手資料。
根據泰州市2023年度生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市分布有各類生物3649種,珍稀瀕危物種52種、國家重點保護物種80種、生態環境質量指示物種76種。新紀錄各類生物131種,其中包括日本扁柏和波紋鱖2種珍稀瀕危物種。
江蘇省泰州姜堰溱湖國家濕地公園。成群結隊的麋鹿在濕地公園悠閑漫步。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江豚洄游,百鳥安家,新紀錄物種不斷增加,珍稀瀕危物種不斷出現,也說明泰州生態保護修復有了明顯成效,成為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的典范城市。
科技賦能與生態修復并舉
在守護生物多樣性的征程中,泰州以科技為筆,繪就智慧生態新范式。作為全國濕地樣板,溱湖國家濕地公園積極開展沼澤濕地重建與修復,實施水體富營養化治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程,先后恢復了兩期約588.6公頃的生態濕地。姜堰溱湖“生態島”試驗區建設范圍主要以溱湖、鮑老湖為核心,包含溱潼鎮、淤溪鎮全部行政區域,共約189.57平方公里。
溱湖濕地公園。圖片來源/溱湖文旅集團
依托“生態島”試驗區建設,構建了“1+2+N”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安裝智能監測設備,實現了對沿江濕地生態系統的全天候、全方位監測。建成的瀕危物種基因庫,為江豚、銀杏古樹等珍稀生物打造"生命方舟",同時,建立瀕危物種基因庫,開展銀杏古樹保護性繁育,將傳統生態智慧與衛星遙感、AI識別等現代技術深度融合,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了“泰州方案”。
如今的溱湖濕地,水網縱橫、草木豐茂,37%的景區面積被湖泊河流滋養,孕育出153種植物與97種野生動物的生態家園。麋鹿漫步水澤,揚子鱷、丹頂鶴等國家保護動物在此安家落戶。每逢冬日,近十萬候鳥如約而至,萬羽翔集、千鷺齊飛的盛景,正是對生態修復最生動的注腳。從濕地重生到物種復興,泰州正以科技賦能生態,譜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時代篇章。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泰州泰興市長江生態廊道工程。圖片來源/中國江蘇網
泰州泰興市長江生態廊道工程于2018年5月開工建設,堤外進行生態修復,實現“船廠變森林”“魚塘變濕地”“工廠變綠地”,形成 “一帶三區”的大江風貌,即:12公里生態林帶和生態產業融合區、生態田園風光區、生態人文體驗區。“岸上看江、江上看岸,處處皆是好風景”。一條江堤,連接了城市的煙火與郊野的幽靜,一半煙火一半詩意。如今,泰興長江岸線不僅是一道防洪保安的生命線,更是一道綠色、生態的風景線。
在溱湖國家濕地公園,環境保護基礎設施被納入“智慧景區”“智慧濕地”管理范圍,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時監控濕地環境。 近幾年,科技賦能助力濕地生態環境向上向好,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據了解,溱湖區域每年削減二氧化硫600多噸、氮氧化合物900多噸、揮發性有機物9700多噸,PM2.5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富氧離子常年保持在5000以上。
溱湖濕地公園。圖片來源/溱湖文旅集團
依托溱湖旅游資源,農旅融合發展,河橫生態園、馮莊漁業園、雙星果蔬采摘園建設成果豐碩,湖南村、洲南村、西陳莊村等鄉村旅游示范點熱氣騰騰,農民參與旅游、融入旅游、投資旅游,帶動就業創業人數超過1萬人,人均年收入增收超過8000元。2022年,湖南村接待游客46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直接收入12億元。
從長江岸線的生態涅槃到溱湖濕地的科技賦能,泰州用實踐詮釋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從來不是選擇題,而是民生福祉的必答題。當工廠煙囪化作林間飛鳥的驛站,當監測數據成為生態健康的晴雨表,這里正以綠色為底色、科技為筆觸、民生為落點,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答卷。
這份融合了傳統智慧與現代創新的"生態答卷",不僅為長江經濟帶樹立了綠色標桿,更讓"萬物共生·和美永續"的愿景,在揚子江畔照進了現實。
文/王信辰
資料來源:央廣網、國際在線、泰州市人民政府、高港區人民政府、泰州市生態環境局、泰興市融媒體中心、新民晚報、南京廣播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