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正值“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記者從貴陽市生態環境局了解到,目前“山水新顏——貴州省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成效展”已在省地質博物館正式開展,展覽將持續至7月30日,面向公眾免費開放,以沉浸式的展示方式,全景呈現貴州生態保護修復的“綠色答卷”。
本次展覽共分為“生態之殤”“保護之策”“修復之效”“保護之益”“展望未來”五個部分,圍繞貴州喀斯特地貌的生態脆弱性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特殊性,聚焦從“生態傷疤”到“綠色奇跡”的蛻變歷程,以“山河煥新顏,守護生命共同體”為核心敘事,通過“危機-行動-新生-共贏”的邏輯脈絡,展示2018年以來貴州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的生態文明創新實踐,為全國喀斯特地區生態治理提供可復制的貴州經驗,向世界傳遞“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貴州樣本”。
展覽重點采用了聲、光、電的沉浸式場景復原技術,結合黔金絲猴、黑頸鶴、穿山甲等珍稀動植物標本和精美的礦石礦物標本,深入淺出地向公眾介紹生態保護修復和自然科學知識,提升公眾保護自然生態的責任意識,助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從政策話語轉化為大眾行動自覺。
據了解,自2021年啟動為期三年的生物多樣性調查評價工作以來,已累計記錄物種7691種,涵蓋動物1828種、植物4080種、微生物1437種,其中洞穴生物221種、重要保護物種47種。尤為亮眼的是,大型真菌發現中國新記錄1種、貴州新記錄177種;地衣刷新6項中國新記錄、29項省級記錄;蜘蛛、獸類等類群新增299項貴陽新記錄。這些數據不僅摸清了貴陽生物“家底”,更為制定精準保護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記者 張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