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撰稿:柳絮
整理編輯:大蒙子
受訪者:梁哲韜(玲瓏計劃三期伙伴)
照片來源:自然折疊、守望河流團隊
2022年,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讓鄱陽湖乃至全國都遭遇干旱影響。2024年秋冬,鄱陽湖又遭大旱,水線再次跌破極枯水位。鄱陽湖的反常大旱,讓全國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這一大湖上來。
兩年來,梁哲韜(自然名:嘉辭)和他的團隊沿著長江走訪紀行,調研極端天氣對鄱陽湖生態的影響,了解當地居民如何感知氣候變化以及應對措施,試圖以野生動物與當地村落為窗口,一窺鄱陽湖的現狀與未來,書寫他們的《鄱陽湖氣候啟示錄》。
2025年初,梁哲韜(左一)在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自然保護區帶領營員觀鳥,為大家介紹碟形湖的作用與“點鳥獎湖”的故事
01
梁哲韜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從小,他就對身邊的自然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喜愛,廣州獨特的亞熱帶氣候和豐富的城市綠地,成為了他絕佳的觀察對象和發展愛好的土壤。在對身邊自然長期的關注和體察中,梁哲韜逐漸培養起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對環境變化的敏銳感知力。從初中開始,梁哲韜就在學校長期擔任生物社社長,并且開始跟隨廣州的蝴蝶專家陳錫昌老師開展更專業的自然觀察、蝴蝶監測和自然教育活動,做科普也逐漸成為他的興趣。
上大學后,梁哲韜選擇了法學專業。不知道自然和法律能如何結合的他,在自然之友實習期間獲得了許多啟發,關注起生態環境相關的政策法規。同時,他一邊繼續進行蝴蝶監測,一邊持續發起自然生態結合人文的調研,其中就包括兩廣當地的母親河——西江。圍繞西江的大藤峽水利樞紐與長洲水利樞紐,他在【守望河流】創始人源博的帶領下,和幾位同樣對環境和氣候議題感興趣的伙伴們沿江而行,調研水產市場中的野生魚獲,結合史料與學術文章,探索水利樞紐工程對于當地生態和漁民的影響。正是在西江之旅中,梁哲韜結識了玲瓏計劃的二期伙伴武昕竺(自然名:毛竹)。
梁哲韜(右一)與伙伴們在西江調研長洲水利樞紐
梁哲韜與伙伴們對話西江肇慶段的漁民
2022年5月,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第二次信息公示。同年7月,極端天氣下的干旱席卷了鄱陽湖,關于大旱的報道紛至沓來。閱讀環評報告的過程中,對生態十分敏感的梁哲韜發現,其中許多涉及生態環境調研影響的結論都有些模糊,而且字里行間都表達著該工程能“拯救”受氣候變化影響的鄱陽湖。在同一時間段,紛繁的干旱報道也讓他對氣候開始焦慮。他產生了疑問:水利工程及其相關建設能否真正有利于報告中所說的“生態修復”“應對氣候變化”?他將這些質疑寫在公眾參與的反饋郵件中,并且懷揣著這些疑問,來到了“玲瓏計劃”。
梁哲韜在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環評公眾參與階段撰文反對
“申請玲瓏計劃時,我其實并沒有很明確的行動想法。”談起自己的項目,梁哲韜仍然覺得是機緣巧合,“我是從自然觀察、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始關注環境和氣候議題的,所以一開始想做自己比較有經驗的,關于蝴蝶監測和科普的事情。但是,玲瓏計劃是緊密圍繞氣候變化展開的,在模擬答辯的時候,導師們反饋說這個項目和氣候變化的關聯還是有點弱。比起再深入地闡述蝴蝶和氣候的關聯,我更傾向于換一個和氣候變化有更直接聯系的項目。”
玲瓏計劃發起人劉金梅啟發他:“你不是一直很關注水利樞紐工程,關注鄱陽湖,并且還做過相關的調研嗎?為什么不申請一個與它相關的項目呢?這背后一定與氣候變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于是,梁哲韜試著重新從氣候視角再次觀察鄱陽湖。這一次,他對鄱陽湖的前期了解與在西江的調研經驗發揮了作用,很快,他就寫好了新的項目書,并順利獲得了玲瓏計劃的資金支持。接下來,他即將對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周邊的江豚、河蚌、候鳥和居民開展調研,期望他的實地調研成果能成為氣候工程監督的一份依據。
02
2023年初,在完成了玲瓏計劃的前期賦能之后,梁哲韜跟隨“江豚保護冬令營”踏上了鄱陽湖畔。在進行實地觀察和與當地居民交流的過程中,他對氣候變化的在地影響有了新的感知和認識,“我第一次踩到鄱陽湖湖灘的土地上時,就被震撼了。”
2022年枯水期的鄱陽湖,只有遠處的“水枯一線”
“整整兩公里,極目望去,都是皸裂的土地。還有草,都是黃的,長得很粗很長。在湖灘的裂紋里面,我們可以找到干死在湖灘上的河蚌,以及一些大雁的糞便,證明它們曾經在這里活動過……當時這個場景給我的感受很強烈。不管我之前在網絡上看了多少這樣的報道,對于旱情有怎樣的想象,在當下的那一刻,我眼前的景象和曾經在網上看到的東西一下子對應起來了。”梁哲韜說。
湖灘上的河蚌“墳場”
這次的江豚科考經歷給梁哲韜帶來了新的靈感。在他親身來到枯水的鄱陽湖之前,作為一個在城市中生活的學生,難免覺得氣候變化離自己很遠。來到這里,他與鄱陽湖朝夕相處,接觸當地的居民,“氣候變化”這個詞被具象化了。以前,他總會心存僥幸地想,氣候變化無非是氣溫高了點兒、水少了點兒,來到這里才發現,原來水位下降一米,可能意味著湖灘多裸露十幾米;多下降幾米,可能意味著江豚和候鳥的棲息環境被大大改變;而自然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發生的變化,也會給當地的保護工作者、漁民和居民帶來各種挑戰。
信江(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江段的江豚
清晨,鄱陽湖畔的釣魚人
“親身來到鄱陽湖后,我才發自內心地理解,氣候變化沒有誰能逃得掉。”梁哲韜說。同時,由于鄱陽湖水利樞紐的公眾參與階段已過,工程的建設仍懸而未決,“氣候工程監督”現在對他來說還有一段距離。最重要的是,他意識到:“無論是想要適應氣候變化,還是應對氣候變化,首先是要感知氣候變化、理解氣候變化。”
因此,他將項目重點放在了“氣候感知”上。這不僅包括調研團隊對氣候變化的感知,也包括身處其中的當地居民對氣候變化的感知。鄱陽湖作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其獨特的“豐枯水”現象與氣候變化關系緊密,是一個絕佳的窗口。對城市中關心鄱陽湖的人來說,網絡是不夠的;對當地居民來說,具體的感受和宏觀的氣候變化議題之間也存在著鴻溝。梁哲韜將自己在鄱陽湖的調研故事整理成文,發表在他的個人科普自媒體【自然折疊】,招募感興趣的參與者并組建了項目社群。參與者們很快完成了基礎的氣候變化知識和鄱陽湖氣候生態共學,并組成調研團隊,一起來到了鄱陽湖畔。
調研團隊先是重新回到了梁哲韜曾經調研經過的重要江豚棲息地——康山。2023年初在進行鄱陽湖水域的整體江豚調研時,最終得到的統計數據較往年沒有太大的波動,江豚幼崽數量甚至有上升。但這并沒有打消梁哲韜心中的疑慮,反而讓他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數據只是一方面。我想直接對話當地的江豚巡護隊,聽聽他們怎么說。”
調研團隊與康山江豚巡護隊在江豚灣合照
果然,在隊員們的敘述中,數據背后的真實問題浮現出來。“反常的干旱導致鄱陽湖水位過早下降,這會讓江豚無法在秋冬季到達適合棲息的水域;水位下降后水域連通性變差,容易導致江豚被困在沙坑或者主湖區,無法在各河段自由游走獲取充足的食物,擱淺的風險也上升了很多。”面對直觀的影響和未知的氣候變化,巡護隊員們有心無力。“2023年的枯水期雖不像去年一樣連月不下雨,但夏天水位其實比去年低。誰知道明年會怎樣?鄱陽湖太大了,我們很難應對,只能巡得再勤一些。”
江豚巡護隊的江邊日常
鄱陽湖一帶居民與候鳥之間的因緣更加深遠。早在10年前,遷徙的水鳥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與保護。氣候變化影響下,不再規律的水位變化影響了洲灘植物的生長時間,使原本與候鳥遷徙季環環相扣的食物無法穩定供應。為了應對這一問題,維持候鳥的種群數量,這里打造了許多“候鳥食堂”,為遷徙而來的鳥兒們主動提供充足的食物。當地政府出資支持鯉魚洲的農民每年冬季不收蓮藕,專門供應冬候鳥;插旗洲的“候鳥食堂”也會每年種植糧食供越冬候鳥取食。但往往這些糧食很快就會被候鳥吃完,之后便只能以購買糧食撒入田中的方式維持候鳥食堂的運作。
自候鳥食堂開啟以來,每年冬天到候鳥食堂的鳥越來越多,到此看鳥的游客也越來越多。在肯定候鳥食堂幫助候鳥應對極端氣候作用的同時,梁哲韜也為潛在的問題憂心不已。“候鳥食堂如果年年這樣搞,甚至成為一種文旅模式推廣,對冬候鳥野外覓食模式的改變可能越發深遠:候鳥之間會交流,當食堂變成穩定的供應點后,來的鳥一年比一年多,但食物終究有限。現在已經離不開政府買糧,這樣的模式是否可持續?還有,這種‘投喂’的方式是否符合生態保護的倫理?......”他認為,現在的“候鳥食堂”需要隨著氣候變化做出改善。
插旗洲候鳥食堂的上萬只白鶴
在一欄之外的距離啄食撒了滿地的稻谷
碟形湖的問題則更加復雜和尖銳。這些枯水期形成的低洼地,既是漁民冬季的天然魚塘,也是冬候鳥的重要棲息地和覓食地,人與鳥兒同時將碟形湖的魚視為寶貴的“資源”。長江全面禁漁之前,候鳥保護與漁民利益之間的矛盾被南磯濕地國家級保護區以“點鳥獎湖”和“協議管湖”的方式創新性地解決,而這一切都隨著禁漁的開始成為了歷史。長江的生態問題壓在了漁民們的身上。面對宏大的十年禁漁政策,基層的漁民被沒收漁具漁船,被迫另謀生路,但他們并不明晰這意味著什么。十年禁漁,那十年之后呢?對一些漁民來說,這筆“生產資料”只是暫時地被管控,他們仍然期待著再次“塹秋湖”(鄱陽湖區一種傳統的捕魚作業模式)的那一天;而意識到碟形湖對提升鄱陽湖氣候韌性重要性的保護機構也想順勢加大對其的管理力度。
“氣候變化與候鳥在這里的角色有所不同,像是漁民和保護區之間矛盾的一個導火索。”梁哲韜說,“但我們仍然認為,聯合在地基層力量調控碟形湖水位,幫助越冬候鳥與主湖區應對氣候變化,是很好的地方應對氣候變化手段;多區域協同調控碟形湖水位,可以成為未來鄱陽湖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
南磯濕地的碟形湖閘,開閘裝上漁網后
就可以實現“自動”捕魚
在南磯濕地碟形湖覓食的冬候鳥
03
在鄱陽湖的調研推進時,梁哲韜也沒有忘記西江這片“緣起之地”。他和伙伴們將氣候視角融入了過往的調研中,挖掘新的故事、新的問題。
梁哲韜與「守望河流團隊」源博在西江調研
“西江是季風性很強的一條河流。在這里,氣候問題會被像放大鏡照射一樣明顯。”梁哲韜說。極端干旱或極端洪澇,都會嚴重地影響西江。尤其是西江的野生魚類,它們的整個生命周期都與河流狀態息息相關,環環相扣。而對于當地甚至全國從事小型漁業和養殖業的漁民來講,野外種群是他們不可替代的生活來源。
濛江邊的墟市
“一直在和這些江河打交道的漁民們,他們是如何理解氣候變化和當地的氣候問題的?——這件事真的非常有意思。例如洪水,在很多敘事中都是災難性的,但對漁民來說或許意味著豐富的魚獲,意味著魚類能繁衍生息——總體是呈現“非災難性”的。面對天氣越來越熱、水越來越干、魚越來越少的現狀,他們會首先歸因于大壩的建設,而對于氣候變化的認知是幾乎沒有的。”
和漁民交流后,梁哲韜發現西江也“大有可為”。在這里,氣候變化與水利樞紐建設的影響雜糅在一起,包含魚類生物多樣性和食物韌性在內的一系列衍生問題以及西江疍民無意識應對氣候變化的獨特地方性知識,都等待著進一步的發掘和探討。梁哲韜期待,西江的調研能夠成為了解在地江河的典型案例,給更多想了解身邊關注河流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機構、組織和公眾一個更全面、更新穎的視角。
梁哲韜(左)在西江與漁民對話
“和其他伙伴項目的很大不同在于,我的項目歸根到底是一個調研項目。所以,它不會一下子就落地,也不會有非常真實的行動,以及能拿出來看得見的成果。”談到曾經的困惑,梁哲韜坦言,“我陷入過這樣的懷疑:我的項目的意義在哪里?它能不能像其他伙伴的項目一樣,給項目地帶來真實的效益?面對很多具體的問題,我原本的期待是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但越深入了解,越發現似乎是無解的。這些疑問直到項目中后期,隨著調研深入、落點清晰,我才漸漸想明白。”
“我和這個項目是共同成長的。”梁哲韜說道。
04
項目調研告一段落,但梁哲韜的腳步沒有停下。2024年中,他聚焦人鳥矛盾,將鄱陽湖復雜的氣候問題切開一角,帶到“調研中國”的窗口,讓氣候變化下的鄱陽湖為更多人所知;2024年末,他組織了首場線下分享會,分享鄱陽湖的氣候故事與廣州當地居民的氣候感知,共同探討氣候變化的大議題;2025年初,他將過往的調研數據整理策劃成一場小型冬令營,招募和帶領對鄱陽湖與氣候變化感興趣的公眾,沿著團隊曾經走過的道路,從0開始與鄱陽湖產生鏈接,實地感知和理解鄱陽湖的氣候、生態和社會。
梁哲韜在廣州舉辦“通個氣兒”分享會
梁哲韜為冬令營營員們講解鄱陽湖基礎知識
鄱陽湖畔的河蚌生態課
梁哲韜帶領營員認識、了解當地河蚌和它們面臨的生存挑戰
“不同的物種、生態、當地人的想法,是一個又一個的窗口。通過各種傳播的方式,可以讓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走近這扇窗,感知到各個維度的氣候變化。這也是我想做的事。”
繼續行動的成果是令人驚喜的。在2024調研中國,梁哲韜的團隊榮獲了生態賽道的唯一一個優秀調研專題獎,并且入圍全國30強;冬令營結束后,一位六年級的營員(自然名:銅藍鹟)創作了一篇以鄱陽湖為背景的生態氣候小說《小滿》,將自己對于氣候、人和生態相處模式新的理解融入其中;另一位營員是一位科普作家(筆名:瑪雅藍),參加完冬令營后,聯合梁哲韜與另外兩位關注鄱陽湖的學者共同撰寫了一篇深度文章,在果殼自然公眾號發布。梁哲韜在鄱陽湖激起的這朵浪花,還在不斷地帶動著層層漣漪。
「自然折疊」獲評2024調研中國“優秀調研專題獎”團隊
冬令營團隊在鄱陽湖畔
在夾雜著迷茫和困惑的行動之路上,玲瓏共同體是梁哲韜的充電站。他非常珍惜每一次與導師和伙伴們交流的機會。在一次聚會上,導師陳丹道出了梁哲韜的心聲。“只要你一直走在發現問題的路上,就不必焦慮和內耗。發現、明確和展示問題,這件事情本身就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完全認同。”梁哲韜笑著說。
撰稿人后記
柳絮
植物和公園遛彎愛好者。通過“玲瓏計劃”認識了自然之友,正在嘗試用文字延續這段故事。
關注“玲瓏計劃”以來,伙伴故事就是我非常喜歡讀的一個欄目。我還記得第一次線下與各位伙伴相見前后,曾在公眾號上挨個搜索他們的名字和故事,想象著與我對話的某個人,是怎樣度過了或長或短的項目期,最終來到大家的面前。而這是第一次,輪到我以書寫者的視角來看待和梳理一位同齡伙伴的項目故事。
這和一位讀者或者普通伙伴的角色實在不同。我像個合作者一樣鉆研嘉辭的項目,讀他的項目文件、產出,找資料搞懂我沒接觸過的部分,然后在采訪中和他本人交流。作為一個只有項目組短暫經歷、沒有擔綱過自己項目的人,這是我第一次真切地“看見”到項目背后伙伴付出的艱辛和努力,以及他對這片土地的愛。撰稿期間,每當我在瀏覽伙伴故事時,總是多抱著一種學習的心態,然后默默地想:我什么時候能把嘉辭的故事準備好呢?所幸這一時刻最終還是來了。
嘉辭是一個非常務實的行動者,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大量地思考,以及仔細地把它們整理成篇,如同他在采訪和交流中反復提到的:“發現和展示問題。”關于這篇行動故事,他對我唯一的期望就是:把它講得有條理一點。這短短的幾千字,道不盡他的工作,在條理上也只能抓住和展現大致的脈絡。這是我給嘉辭交出的答卷,希望不負所托;也是嘉辭項目的一個窗口,希望看到這個故事對嘉辭和對鄱陽湖產生興趣的人,可以看看來自他筆下的鄱陽湖和西江。畢竟,我寫的是嘉辭的故事,而嘉辭寫的是給河流的情書。
了解嘉辭眼中的鄱陽湖,請點擊下方鏈接:
玲瓏計劃6期正在招募中
歡迎點擊圖片了解詳細信息
期待你也加入玲瓏大家庭
聯合發起
特別致謝
感謝能源基金會、北京險峰長天公益基金會、社區伙伴和自然之友月捐人對本項目的支持和對公民氣候行動的大力支持
玲瓏伙伴行動故事合集(持續更新中)
閱讀更多玲瓏伙伴行動故事、詳細了解玲瓏計劃,請點擊【自然之友】公眾號主頁#玲瓏計劃標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