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宋承翰 發自北京 5月23日,國信辦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本期主題為“三農”領域。浙江省臺州市三門縣農業農村局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陳麗芝在現場介紹了近十年逐步改革傳統“以魚養蟹”模式,全面推廣配合飼料替代應用的經驗。
陳麗芝介紹,三門是中國青蟹之鄉、中國小海鮮之鄉、浙江省海水養殖第一大縣,水產養殖是全縣的農業主導產業。該縣有6000多戶養殖戶,她的工作主要是和他們一起解決生產上的難題——提高養殖技術,發展現代養殖。
“作為一名基層漁技員,我也深入開展養殖模式的創新和示范推廣工作,尤其是圍繞三門青蟹轉型升級需求,改變‘以魚養蟹’傳統模式,全面推廣配合飼料替代應用,配合飼料跟小魚小蝦比起來,它的營養更全面、更科學,也更經濟、更生態。”她說,“現在,我們全縣已經推廣了8萬多畝,累計減少小雜魚的投喂量超過2萬噸,帶動3300余養殖戶綜合效益提高10%以上。”
陳麗芝說,十年前剛剛推廣配合飼料的時候,確實受到了很大質疑,養殖戶一聽說這個事紛紛搖頭,因為祖祖輩輩都是用小雜魚養青蟹的,不相信飼料的效果,“大家都沒底。”
“為打消他們的顧慮,我們花大半年時間在各個鄉鎮篩選了10多個愿意嘗試新事物的養殖戶,然后聯合省市專家把他們培養成科技示范戶,像現在50多歲的養殖戶老陳,是我們最早發展的示范戶之一。他剛開始用新飼料的時候心里很忐忑,擔心這一年的收成都打水漂。我們一方面幫助他爭取補貼,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派出站里的技術團隊,每天到他的塘里指導,手把手教他怎么調整投喂量,觀察青蟹的生長情況。針對他擔心的問題,幫助他解決水質管理難題,評估養殖效果,讓他安心。”她說。
陳麗芝回憶,三個月后,老陳養的蟹不但沒有比喂小雜魚的差,而且成本還降了一大截,這樣就吸引了周圍很多養殖戶過來取經。他們及時把技術要點總結出來教給養殖戶,老陳也是邊學邊干,現在成了當地有名的“土專家”,周邊養殖戶出了問題首先想到找他幫忙。“在我們共同努力下,老陳所在的村4000畝的養殖塘很快推廣開了。”
陳麗芝說,這十年,他們跟省里大專家一起,帶著這些“土專家”,一場場開現場會,手把手做示范、算經濟賬,配合飼料一畝省2000多元;算生態賬,用了配合飼料后水質變好了,換水次數少了,病害基本不發了,慢慢養殖戶從懷疑、嘗試再到主動使用,現在全縣8萬多畝的青蟹養殖塘基本都換上了配合飼料。
談及食品安全,陳麗芝說表示,為了讓大家吃上更多放心蟹,當地建立從養殖到餐桌的全鏈條追溯體系,三門縣成了國家級漁業示范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