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光明網訊5月22日,“科創中國”畜牧產業科技服務團走進中國農業大學飼料博物館,圍繞“博物館如何服務畜牧業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展開深入研討。會議在飼料博物館舉行,來自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及中國科協農技中心的20余位專家學者參會。
5月22日,“科創中國”畜牧產業科技服務團走進中國農業大學飼料博物館。(王若昕 攝)
本次研討會旨在探討飼料博物館如何通過資源整合、功能拓展和平臺聯動,賦能地方畜牧產業升級,推動農業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
多方共識:讓靜態的博物館為動態畜牧業服務
中國農業大學飼料博物館是全球首家以飼料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集教學、科研、科普與文化傳承于一體,2016年11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展示中國飼料工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研討會上,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院長王軍軍指出,飼料博物館不僅是行業歷史的記錄者,更應成為推動產學研協同的橋梁。他提出,應通過走訪企業,深入挖掘產業痛點,以博物館為平臺實現技術、教育與產業的有效銜接。
“好種、好料、好環境”是當前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也為博物館拓展服務功能提供了方向。博物館館長馬永喜則強調,未來,博物館將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機制,如專家研討、研學課程和媒體傳播等方式,強化服務能力,推進“飼料化服務農業”的落地。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黨委書記郭曉旭提出,博物館需加強科普創新與文創開發,例如勞動實踐課程、互動體驗設計,提升觀眾留存率與參與感。呼吁多方共建支持,將博物館打造為行業文化傳承與科技推廣的綜合平臺。與會專家也就“如何讓飼料知識更有吸引力”“如何推動高校、企業與博物館形成長期協作機制”等話題展開交流。
三年探索:科技服務團讓技術更接地氣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院長劉國世系統總結了“科技服務團”三年來的探索與實踐。他介紹,第一年主要聚焦平臺搭建與企業需求對接,初步實現多項技術成果轉化;第二年在克服疫情影響的同時,推動跨區域合作,在新疆等地成功落地一批技術項目;第三年進一步深化對產業薄弱地區的覆蓋,通過研究生駐點機制,支持企業提升效益,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反響。他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科技服務團+地方產業集群”模式落地,打造更多協同發展樣板,真正實現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進牧場”。
據介紹,“科創中國”畜牧產業科技服務團由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和中國農業大學共同組建,目的是加強相關行業技術成果轉化,讓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可以應用到畜牧企業生產中,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自2021年服務團組建以來,全國參與試點城市已有65個。
會議最后,中國農技協黨委書記、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原副校長張建華作總結發言,為飼料博物館發展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資源整合,加強與高校、協會及企業的協同,推動資源共享;二是機制創新,探索“博物館+科技服務團”的聯動機制,增強產業支撐力;三是文化賦能,以文創開發與品牌傳播增強行業凝聚力和社會影響力。他還強調,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是服務農業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平臺,希望成為他們的“精神家園”和“創新舞臺”,讓更多農業科技人員在服務“三農”、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中找到價值與歸屬感。(記者 王若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