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觀眾朋友在留言區問我:“終結白堊紀的小行星撞地球,到底有多大威力?為啥當時的霸主恐龍滅絕了,反而是弱小的哺乳動物和部分鳥類活下來了?”
所以咱們專門花點時間來聊下這個問題
根據地質學家還有天文學家計算,那顆撞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上的小行星,直徑約為12公里,撞到地球時候的速度大概是每秒鐘20公里。撞擊威力達到100萬億噸TNT炸彈爆炸威力,相當于廣島原子彈爆炸威力70億倍。
這樣講大家可能沒什么概念,所以我們用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災害來做個比較。
地球上最大的臺風級別是17級,風速是200-220km/h,但小行星撞擊產生的沖擊波,直接掀起了56 級超級風暴,風速超過每小時1000公里。它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在撞擊點周圍3000公里范圍內,所有生活在地面上的動植物全部都被撕碎了。
小行星的撞擊還引發了11級地震,要知道,在我們人類歷史上有記錄的最強地震是1960年5月22號發生在智利的瓦爾迪維亞地震,它的震級也只達到了9.5級。而11級地震能掀起300米高的滔天巨浪,產生的海嘯可以橫掃墨西哥灣周邊300公里的陸地區域。
撞擊還引爆了數萬噸的巖石,產生的羽流甚至飛到了幾十公里高空。等這些石頭重新落回地面的時候,變成了持續三四天時間的“火流星暴雨”,南、北美洲的森林被燒得干干凈凈。昆蟲在這兩片大陸上的絕跡了很長時間。
那為啥恐龍這類 “強者” 會滅絕,而哺乳動物和部分鳥類能幸存呢?關鍵在兩個生存策略:“躲起來”和“低能耗”。
先說 “躲起來”。不管是陸地上的恐龍,還是天上的翼龍,都暴露在地表或高空,面對沖擊波、大火和海嘯毫無還手之力。但哺乳動物的祖先只有老鼠大小,它們早就進化出穴居能力,躲在地下洞穴里,就像給自己建了 “避難所”。還有鱷魚、烏龜等爬行動物,要么生活在水里,要么有堅硬的外殼保護,沖擊波對它們的影響小很多。
再說“低能耗”。體型巨大的恐龍,比如梁龍體重超過 30 噸,每天要吃一噸食物。但撞擊后,煙塵遮天蔽日長達半年,植物無法光合作用,食物鏈徹底崩潰。植食動物滅絕又會造成肉食動物挨餓,所以大饑荒的時候,大型動物餓死的速度比小型動物快得多。而哺乳動物祖先體重只有幾克到幾百克,靠吃昆蟲、腐肉和植物根莖就能存活。就像現在的老鼠,哪怕環境再惡劣,只要有一點點食物就能撐下去。
還有鳥類的演化很有意思。白堊紀最繁盛的鳥類是 “反鳥”,它們擅長飛翔,生活在樹冠層,但災難來臨時,高處反而成了致命傷 —— 沒有遮蔽物,直接被火流星和沖擊波橫掃。存活下來的是類似現代走地雞的鳥類,它們不會飛,卻擅長在地面刨食,甚至能鉆進洞穴避險。這些 “幸存者” 后來重新演化出飛翔能力,成了我們現在熟悉的各種鳥類。
所以,這場災難很像是一場殘酷的 “生存考試”:體型大、依賴特定生態位的物種被淘汰,而小體型、能鉆洞、會潛水、食性雜的生物反而拿到了 “復活券”。哺乳動物的祖先正是憑借這些 “弱者優勢”,在非鳥類恐龍滅絕后占據了生態空位,最終演化出人類這樣的智慧生命。
所以,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從來不是一成不變,保持多樣性和靈活性,才是能在絕境中贏得生機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