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李巖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5月23日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請農業農村領域代表圍繞“穩產增產顯擔當 鄉村振興立新功”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作為受邀代表中唯一的“90后”,出生于1995年的“新農人”華夢麗目前擔任江蘇省鎮江市果牧不忘農場總經理。
華夢麗介紹稱,今年已經是自己扎根農村的第十個年頭:2013年高考結束后,華夢麗選擇到鎮江去上大學,學習園藝技術專業,2015年年底進入實習期后,她義無反顧留在鎮江鄉村,帶領4名同學開啟農業創業之路。
她透露,“起初我們了解到傳統的種植農業模式比較單一,想掙錢比較難,于是在2016年我們將種養緊密結合,發展了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結合農業現代化機械建設了果牧高標準農場千余畝。2018年,我們自主籌建了植物組織培養室,優化草莓苗繁育技術并實現量產。2020年,我們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累計幫助農戶完成農產品銷售513萬斤。此外,我們還打造公益農場,先后培訓學員2萬余名,自發組織成立了助農服務隊,免費技術性扶持農戶700余戶,輻射面積達4.2萬畝。”
華夢麗還提到:“扎根農村創業的十年間,我深耕生態循環農業,以科技興農帶領農戶深挖土地價值,累計帶動農戶就業400多人次,吸引了67名年輕同志返鄉從事農業。我們也正以自己的方式,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農村、投身農業、服務農民,也希望可以和他們一起在鄉村扎根、在鄉村開花,在鄉村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成為田野上的希望。”
十年前還未走出校園時,華夢麗緣何種下了扎根農村的種子?
會上她回應稱,高中時,自己有家人從事農業相關工作,但是由于家里沒有人懂農業相關技術,導致了連年虧損。她也在那個時候下定決心學農創業、扭虧為盈。大學期間的學習的過程,也讓她見識到現代農業的魅力。于是在2015年11月進入實習期后,義無反顧帶著所學知識和技術與同班同學一起,選擇了農村這方熱土,創辦了現在的農場。
談論起如何帶領農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華夢麗在現場分享稱,初到農村的時候,當地是沒有什么年輕人的。“出于增收初衷,我們向沒有穩定收入的老人提供工作崗位。近10年時間,我們累計向農民提供了400多個工作崗位。一般像夫妻倆都在我們這邊務工的話,一年有近10萬元的收入。”
生活雖然越來越紅火,但光“富口袋”還不行,還要“富腦袋”。
華夢麗表示,“現在村上老人的觀念發生了非常大的轉變,從一開始我們去的時候的不信任、不認同,到現在打成一片,從一開始想自己的孫子孫女好好學習、趕快逃離農村,到現在也希望自己的孫子孫女可以學有所成,回來跟我們一起干、一起建設農村。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們也是盡可能教他們很多機械化、現代化的技術,讓他們不再不科學種植、盲目種植,而是種一些附加值高的農副產品,納入我們的訂單體系,我們對他們采取‘以銷定產’‘包種包銷’模式,實現農民創收。”
歡迎下載“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