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海外的華裔學生,還是中國的國際學校和國際部們的學生,“哈斯普耶麻” 都是這些“惟有讀書高”的學子們的夢想。“哈佛”這個詞,在中文里讀起來溫文爾雅,帶著點貴族氣息。但這兩天,美國政府一紙禁令,把哈佛大學的光環打得噼啪作響。川普政府直接撤銷了哈佛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5000多名來自100多個國家的學生面臨身份危機,要么轉學,要么回家。
許多人第一反應是:“這也太狠了吧!”——確實,政府此番操作簡單粗暴、頗有“核彈炸平大學”的架勢。但若你稍微扒一扒哈佛這些年的愚昧操作,就會發現,白宮這次“出刀”,雖不中聽,卻未必不中理。
一、對亞裔如嚴冬般寒冷,對黑人如春天般溫暖
哈佛的“公正”早已不是新聞。在美國亞裔家庭中,孩子若能考上哈佛,通常意味著三代人的榮耀和無數個補習班的眼淚。然而,現實卻是:
? 一個亞裔學生SAT成績1580分,甚至滿分;課外活動獲獎無數、面試得體,被拒;
? 一個非洲裔學生SAT 1100分,課外活動乏善可陳,面試結果還不如課外活動,卻被錄取。
這并非段子,而是2018年哈佛“反歧視訴訟案”中的真實數據。根據法庭披露,哈佛在錄取過程中有明確的“種族評分機制”,亞裔學生在“個人品質”一欄常年得分最低——請問,是因為不愛斗毆,還是沒時間去抗議?
在“公平”之名下壓制成績更優秀的亞裔,這不是進步,這是“反向歧視”,而哈佛,堂而皇之地把它變成了制度。按照哈佛的邏輯,以后奧運會一百米不能全讓黑人參加,應該按照膚色族裔來分配獎牌。
二、“多元”成了裹腳布:LGBTQ占比近20%
根據哈佛官方2023年入學報告,新生中自我認定為LGBTQ+的學生比例高達18%。我們老中當然知道這種所謂的身份認同極其荒唐可笑,而且這一比例已經遠遠高于社會平均水平,那只能說明:哈佛招生早已不再是“擇優錄取”,而是“擇標識錄取,亂點同性鴛鴦譜”。
想象一下,一個坐擁數百年歷史、培養過八位美國總統的頂級學府,如今招生標準像打勾選項:膚色、性取向、性別認同……仿佛SAT和ACT只是一個不重要參考項,“不做五分加綿羊”,思想性別傾向才是通行證。
“一個文明的崩潰,不是死于外部入侵,而是死于內部的自我否定。”哈佛,作為美國學術文明的象征,正走在一條“否定 merit(能力)”而擁抱“identity(身份)”的不歸路上。
三、同情哈馬斯,還是縱容恐怖?
2024年10月,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戰爭再起波瀾,美國多所大學爆發親巴勒斯坦抗議。哈佛校園一度成為全國“同情哈馬斯”的大本營。
在哈佛的“包容詞典”中,哈馬斯是“被壓迫者”,而以色列成了“殖民者”;批評伊斯蘭極端主義是“種族主義”,而支持哈馬斯叫做“言論自由”。于是,恐怖主義變成了“反抗”,殺害平民變成了“歷史創傷的回響”。
而面對學生在校園內高喊“以色列種族滅絕”、包圍猶太學生的行為,校方不僅沒有制止,甚至不愿公開譴責。
白宮指控哈佛縱容“支持恐怖分子的煽動者”、允許外國學生騷擾猶太裔——是否全部屬實尚需調查,但一個大學連最基本的“反暴力”和“保護弱者”的底線都守不住,還有什么資格教育世界“什么是正義”?
托克維爾曾言:“自由不等于混亂,平等不意味著正義?!?當“反以”成為學術正確的一部分,當“身份正義”凌駕于事實和法律之上,哈佛離學術殿堂,恐怕只剩牌匾了。川總雖然在俄烏問題上偏袒大鵝,但是在巴以問題上的態度很坦蕩。
四、一點歷史常識:為什么連約旦都拒絕巴勒斯坦?
若你對巴以沖突還有一絲“泛善主義”的浪漫情懷,請去讀一點歷史。
1948年,以色列建國后,鄰國約旦、埃及、敘利亞第一時間出兵,結果一敗涂地。此后70余年,巴勒斯坦人流亡他國,結果你會發現一個現象:
阿拉伯兄弟嘴上說支持,手上卻不歡迎。約旦只收了部分難民,隨后迅速限制其政治活動;埃及干脆封鎖邊境。為什么?因為他們比誰都清楚——這群人到哪兒,就在哪兒鬧事。哈馬斯自1987年成立以來,早已將“殺光一切異教徒”寫入綱領。他們不接受“兩國方案”,他們的底層哲學就是:
我弱的時候,你要保護我;
我強的時候,我要弄死你。
連伊斯蘭世界都知道不做接盤俠,唯有哈佛“靈魂柔軟”,反復提醒自己:“他們是受害者?!?/p>
這不是包容,這是軟骨病加腦萎縮。
五、黑人校長的“高光時刻”
哈佛前任校長,克勞丁·蓋伊(Claudine Gay),在任期間堪稱“多元化戰神”,幾乎把哈佛變成了聯合國駐美教育代表處。這位校長發型中性,相貌平平,才華還不如相貌,品格不如才華。
她無視校園內對以色列的仇恨言論,縱容學生社團高舉巴勒斯坦旗幟,甚至在哈馬斯襲擊事件發生后,仍堅持“中立立場”。蓋伊的學術成果乏善可陳,卻憑借膚色與性別,居然一路直升哈佛校長。最終因抄襲丑聞被迫辭職,也算是“多元實驗”翻車的經典案例。如果再容忍這位黑又蠢多當幾年校長,那么以后哈佛招不招國際學生都不重要了,因為哈佛會從美國985淪落為美國比較知名的二本普通高校。
“民主不是讓每個人都一樣聰明,有時也讓愚蠢也有了權力?!?/p>
六、特朗普手段雖“莽”,但動機不無道理
我們當然不能忽視川普政府的極端做法:
? 一刀切取消國際生入學資格,極大打擊了學術自由;
? 緊逼哈佛提交外國學生抗議視頻,侵犯隱私和學術自治;
? 背后充滿政治動機,意圖清洗“左翼堡壘”。
但在諷刺川普“粗暴”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該問一句:哈佛,真的沒有一點點問題?
七、多元不是護身符,愚蠢不能硬包容
我并不反對多元,也不反對糾正歷史不公,但“多元”的目標,不應是“廢除標準”,而應是“拉高底線”。哈佛若真想成為人類智慧的燈塔,就該重新點燃理性、真理與品格之光,而不是讓自己的校訓淪為多元化的“自動售賣機”:膚色投入,學歷吐出;標簽夠多,智力可免。是的,哈佛的“哈”不是哈馬斯。大學不是清真寺,不該成為極端思想的凈土。
川普這次出手,是提醒這所自詡“精英”的大學:你不是宇宙道德中心,你只是在美國,必須為你養的言論后果埋單。
如果一個大學,逐漸變成“意識形態工廠”,比誰更政治正確、誰更左翼激進,而不是比誰的思想更深邃、知識更扎實,那這所大學,早就背叛了“真理”(Veritas)的初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